林散之(1898-1989年),现代书法家、画家、诗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半残老人、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生于
江苏省江浦县江家坂村(今属南京市浦口区)。林散之一生跨越
清代、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在诗书画领域颇有建树,有“当代草圣”之称,系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师、
南京书画院院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
名誉主席。林散之与
李志敏并称“南林北李”。其代表作《中日友谊诗》被誉为“第一草书”。林散之曾任新中国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等职,是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生平
林散之(1898-1989年),现代书法家、画家、诗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半残老人、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生于江苏省江浦县江家坂村(今属南京市浦口区)。工诗、书、画,尤批草书,驰名中外,少时因左耳聋,人以为痴,自号“气痴”。
1898年,林散之出生于清末
江浦县的一个
宗族家庭,祖上曾以捕鱼为业。年幼时家庭环境良好,六岁入村塾,取名以霖,跟随当地村塾先生学习诗文书法,能涂鸦写生,因患
中耳炎致一耳失聪,遗疾终身。十四岁时,父亲病故,林散之因家道骤落辍学,曾寄居于外婆家读书。十五岁为生计赴南京从书画店张青甫学画工笔人物。十六岁在家中自习诗文书画兼习武,经亲戚介绍,从当时乌江名门范培开、范柳堂学习书法、诗文。十八岁时,到其姐夫范期仁家教书两年,自此常请教清末
进士张栗庵。尽管家道中落,但当时的宗族文化和乡绅文化仍为家境贫困的林散之提供了求学条件。青年时代的林散之建“江上草堂”,一边授课,一边精进修习诗文书画。成家立业之后,在当地声名日显,索要字画的人也越来越多。自此结交文人志士、良师益友,在吟诗作画、舞文弄墨的时光中向艺术更高峰迈进。三十二岁时,林散之经张栗庵举荐至当时书画名家
黄宾虹门下,并亲往
上海市学习用笔用墨之法,受黄宾虹影响,其书画风貌产生巨大变化,师生二人均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1934年,林散之为“师造化”孤身游历,乱世之中遇强盗、
黑店、瘴毒,还误入军事禁区被捕,几次命悬一线,但也得遇好心的村妇、高僧、道人,最终化险为夷。据林散之自传中记载,此次游历“历时八个月,经苏、皖、鲁、晋、豫、陕、川、湘、鄂、赣十省,行程一万六千余里,得画八百余幅、诗一百六十四首,游记五万余言。”林散之不独师法古人,也重视师法自然,揽天下名胜,搜尽奇峰,为其后来的书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期间,林散之遭遇家国之难,友人遇害,草堂被毁,看尽世间众相,不得已“抛荒笔墨”。抗日战争期间,林散之曾到
上海市,访
黄宾虹而不得,二人失去联系,加之看到上海街巷面目全非,心情悲愤。直到1946年,才又得到黄宾虹的消息,得以书信往来,畅谈书画、诗文。逢战乱,林散之虽无法安然潜心文艺,但不忘时时访山川、修诗文、作书画,其间,更得以聆听佛法,成为
居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散之当选
江浦县第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开始了一段从政生涯,其间有修水利、抗洪春修功绩,五十九岁后连续当选江浦县副县长。六十六岁时,偕夫人迁往南京
中央路117号寓所,受聘为
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得以结识当时文艺界名家,潜心书画创作。“文革”开始后,林散之的画曾被批判为黑山黑水,遂忍痛弃画而专注于书法。
在林散之近七十岁高龄时,其夫人病故,有二子五女轮流照顾,又经历女儿遭受批斗、双耳全部失聪等磨难,辗转于几个儿女家7年之久。在七十三岁时,落入浴室蒸汽池中烫伤,仍以“半残老人”之躯,临池不倦,在八十多岁时达到书法创作的高峰期。其草书作品经历变法,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貌,奠定了他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被誉为“当代草圣”“诗书画三绝”。
1989年12月6日,林散之因病逝世,享年九十二岁。
主要成就
艺术成就
当代草圣
1973年,林散之书作《东方欲晓》在《人民中国》发表,晚年尤以草书名世,有“当代草圣”之誉。1984年5月15日,日本书道访华团拜访林散之,团长、日本书坛巨
青山杉雨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同年,北京《
瞭望》周刊四十七期发表《草圣遗风在此翁》评介文章。林散之“当代草圣”之称从此传颂四方。
第一草书
“第一草书”指的是“林散之第一草书”。全称是《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简称为《中日友谊诗》。
“林散之第一草书”是林散之1975年3月为
日本书法代表团访华专门创作的草书手卷,由于特殊原因没有送出,成了林散之的自存之稿。国内仅存3幅,此作最好。专家鉴定是“神品”“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堪称国宝。林散之第一草书,反映了中国近300年来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见证了中日两国书法交往的重大事件,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山水类编
林散之于二十六岁开始编的《山水类编》,全书共二十九卷,三十五万余字,汇集前人有关山水画的论述,内容采自数百种文献,历时三年余完成。
政治头衔
官居新中国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
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系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师,南京书画院院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
名誉主席。
书法特点
林散之的书法有着开拓性的创举,他从
王铎处悟得涨墨之妙,又从
黄宾虹画法中取得焦墨、渴墨与宿墨法,随其兴致所至,施下书法创作。有时以浓墨焦墨为主,聚墨处黑而亮,神采夺人;枯墨散锋处一枯再丰占,墨似尽而笔仍在擦行,只见笔墨化作虚丝,似有若无,尤显意韵神采之超凡;有时又以宿墨为主,时而墨晕中见有浓墨凝聚,时而变枯变淡,或又变润变浓。充分利用长锋
软毫蓄水多、下注慢、便于连续书写的特点,而随意翻转
笔毫,调整运笔快慢,而产生浓淡干湿的无穷变化。这种笔法与墨法互补相发的技巧,是林散之对中国书法技法宅库提供的创造性的成果。而这一神奇的技巧,也是他古稀变法艺术化境的重要表现手段。
继古稀之变后,林散之书法艺术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进入完全自由之境。作书时已无法度意识,落笔皆随意、随兴,出神入化,意趣天成。此时作品,笔墨变化妙不可言,有无尽的内涵,令人捉摸不透,玩味不尽。
艺术阶段
启蒙阶段
林散之幼年及少年时代于村塾中习字,13岁能为村邻写春联,字体端正有楷法,这个阶段是处于喜爱书画以自娱的状态,自己勤勉临习碑帖,但未得专业书家的指引和传授。
窥见门径
16岁以后,对林散之影响较大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当地名士范培开,一位是范培开的老师张栗庵。范培开是清末举人,工于书法,五体兼备,
楷书、
隶书、狂草皆有存世作品,临写唐碑多年,喜作狂草。林散之初学唐碑,以虞、柳、褚、颜四家为主,陆续学习隶书、行书。范培开先生授以执笔悬腕之法,中锋竖管,大字盘肘悬臂。林散之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楷书《四时读书乐》(24岁作),字体工整方瘦。张先生为清末进士,富藏书,有学问,林散之随其学习经史诗文,奠定了深厚的文化素养,为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基础。后来也正是经过张先生的举荐,林散之得以结识对其一生影响巨大的
黄宾虹。
初悟墨法
32岁师从黄宾虹,开始感悟到书法作为艺术的真正价值。如果说以前只是学习了书法的执笔之法、基础用笔之法;那么黄宾虹则传授林散之作为书法艺术的笔法和墨法,从审美到技艺上都为林散之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林散之在《书法自叙》中说到,黄先生传他用笔用墨之法,凡用笔有五种,曰锥画沙,曰印印泥,曰折钗股,曰屋漏痕,曰壁纹。用墨有七种:曰积墨,曰宿墨,曰焦墨,曰破墨,曰浓墨,曰淡墨,曰渴墨。如果说以前所学限于用笔、调锋的技术层面,那么黄先生则将用笔用墨传达给人的心理感受和视觉享受这个层面的审美意义讲得透彻,带给林散之诸多启发,也拓展了其思路。
黄宾虹还说:“用笔有所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更需“计白当黑”。林散之将得到黄宾虹指导后的书法创作视为一个转换点。
自成风格
60岁以后,林散之开始写
草书,草书以
王羲之为宗、兼学
怀素、
王铎、
董其昌、
祝允明等诸家。更以碑入草,进入书法艺术创作的探索期。林散之在年轻时代遍临碑帖,学遍古今历代名家,晚年却一直追求
颜师古而不泥古,力求创新。
主要作品
书法作品
《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
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
李白草书歌行》《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生天成佛》《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金顶》《字为心画》《毛泽东词二首》《自作诗画堂》《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自作诗论书绝句》《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自作诗三首》《孟浩然春晓》《
王昌龄送辛渐》《李贺南园》《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自作诗秋思》《鲁迅诗赠
日本画师》《高青邱泊枫桥》《七言联叠石》《王建中秋望月》等。
诗词作品
《避震》《寄洪城》《归迟》《八十自述二首》《湖游》《秋灯》《闭门二首》《为李国光题旧作扇页》《春雪》《忆旧游》《索债》《又归》《瓜庐感旧二首》《有叹三首》《霉雨》《滞归》《催归》《茶》《作书》《因缘二首》《论画》《朱瞻墨兰》《马千里得余画二纸属题》《病院杂诗十五首》《绝句七首》等。
绘画作品
《浦江春修图》《仿任伯年笔意》《仿方兰坻笔意》《仿展子虔笔意》《仿王小笔意》《江上归帆》《草阁读书图》《黄山纪游》《
华山》《峨眉》《钟馗》《黄山观瀑》《
江山万里图》《苍茫》《翠螺秋色》《溪山清兴》《草堂秋色》《望天都》《涪江小景》《莎罗坪小景》《十八盘》《希夷峡》《草堂秋高》《山寺雾横》《金桥》《傥骆道上》《剑阁道中》《连坛之栈》《寥廓霜天》《白沙沱》《上盘岭》等。
相关评价
人物评价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谐统一的典范。——艺术评论家
王进玉 林散之先生的书法,以“散革”名闻于世。奔逸的笔姿,划沙折股般的笔意,随方就圆、虚实相生的
结体,磅礴放旷的气势,综合构成了先生自我的
艺术语言。这种语言的穿透力、震慑力、感染力、表现力几乎是本世纪后半个世纪首屈一指的。——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
中国书法家协会、美协会员
梅墨生作品评价
林散之的字好在哪里?他用
隶书的办法写行草,根基在于隶书,格调高,他也没有明确地学谁的字,但是晚年大量练习隶书。他晚年耳朵不好,和学生笔谈,人家写一个纸条给他看,他写一个纸条答复人家,后来这些纸条收集出版成《
林散之笔谈书法》,值得一读。他活了九十来岁,把练字当做锻炼身体。每天一大早上天还没亮就练
汉碑,几百个字,手臂悬空,不疾不徐地临摹,写得大汗淋漓。他把写字融入生活当中。——《中国书法源流十讲》
林散之从王铎书法中悟得涨墨之妙,又从
黄宾虹画法中承取焦墨、渴墨与宿墨法,随其兴致所至,施之于书法创作,其80岁后作品,有时通幅以浓墨焦墨为之,聚墨处黑而亮,神采夺人,枯墨散锋处一枯再枯,墨似尽而笔仍在擦行,只见笔墨化作虚丝,在似有若无间尤显其意韵、精神之超凡。有时又以宿墨为之,时而墨晕中见有浓墨凝聚,乃运笔之实迹,时而变枯、变淡,笔意一翻转,又变润、变浓。他充分利用长锋
软毫蓄水多、下注慢,便于连续书写的特性,笔毫内所蓄水、墨不匀,即可随笔锋翻转、运笔速度的快慢产生浓淡干湿的无穷变化。由于这种种技巧的作用,使长锋羊毫在
笔画的粗细和点画形态的表现上不易产生很大变化的局限性,通过水墨的丰富变化得到了奇妙的补充,笔法与墨法互补相发,是林散之书法对中国书法技法宝库提供的创造性成果。而这一神奇的技巧,成了其书法化境的重要表现手段。——书法艺术欣赏
人物轶事
林散之和
高二适初次见面,高二适访散老于湖上寓庐,长游深谈,抗怀今昔,林散之立成一诗云:小阁江南夜,风尘揖上宾。人间初见面,天外正逢春。此后时相交往,杯酒论文。一次高二适和郭沫若争辩《兰亭序》真伪,沫若斥之为伪,迹近武断,二适提出若干证据,引以为真,林散之认为有卓见支持,高二适对散老益深知己之感。从此馈赠相投,高二适以西蜀霜橘贻散老,散老以阳澄肥蟹为报。礼轻情重,心心相照。1977年,二适谢世于南京,散老以泪和墨,撰写一联以挽之:风雨忆江南,杯酒论诗,自许平生得净友;烟波惊湖上,衰残含泪,那堪昨夜写君碑。原来“
江南诗人
高二适之墓”的墓碑也是散老手写的,除了书碑撰联,还亲往高宅吊唁,坐在二适书桌前,久久不肯离去,陪同散老的嗣君昌庚,恐其翁悲伤过度,多次劝返,散老却连连摇手,大声说:“为什么不让我多坐些时候?”在旁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散老在旅途中,最感兴趣的,是峨眉九老洞的驯猴,游客去九老洞,先在入口处,把银圆向专司其事的和尚换取
铜钱,一元可换铜钱几百枚,入山峙夹道有数不清的猴子,伸手要钱,游客便给每只猴子一枚,它们得钱即跳跃而去,不给,便抓住你的衣服不放,猴子得钱交给和尚,和尚把钱收购花生、
干果及栗子、.山芋、
玉蜀黍属等食物,待到冬季雨雪封山,每日定时定量发给猴子们林散之临此,引为见所未见,喜成一诗:此中有驯猴,时时清啸哀。老僧唤之来,饲之以
梅果。
林散之很风趣,有一位叫端木丽生的要拜他为师,他不收,问他缘故,他笑着说:“端木这个复姓,是孔老夫子七十二贤子贡的后代。先贤之后我收了,孔老夫子定要发火,打我板子。”他又很慈祥,一次夜半,他一觉醒来,听得锯树声,知道是偷树的。他穿了衣服起身,轻着脚步,走到偷树人背后,偷树人突然发觉,即叩首求恕想溜走,他却叫住了这人,对他说:“树已锯了一半,留来没有用,索性锯了去,尚可卖几钱,以后如有需用,不妨白天来,说明一声,偷偷摸摸干什么!”
主要影响
林散之病逝后,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告:要求在
马鞍山市建“林散之艺术馆”。同年4月,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同意建立。
199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参观了“艺术馆”。亲笔提写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八个字,做为对林散之书法艺术的评价。后刻石立于馆内。
2010年4月,林散之研究会、文物出版社和林散之后人联合将《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在全国发行,以此纪念林散之先生逝世20周年。
2015年4月16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摄制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在南京求雨山林散之纪念馆开机,2020年9月21日在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播出。
2016年7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林散之年谱》。
后世纪念
林散之艺术馆
林散之艺术馆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于1991年10月15日在安徽省
马鞍山采石风景区建成,艺术馆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艺术馆由主馆、副馆、学术厅及墓园四个部分组成。主馆屋顶覆盖茅草,又名“江上草堂”,主要展示林散之先生一生中不同时期的书画艺术精品百余幅。副馆主要陈列先生生前常用的印章、物品及其老师、友人们的作品。学术厅则是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或接待宾客的场所。林散之艺术馆不仅已成为学习、研究林散之先生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成就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书画艺术家和爱好者研习中国传统诗书艺术渊源的实践基地。
林散之墓
林散之墓位于
马鞍山市翠螺山南麓,座落在采石风景名胜区万竹坞内,西距
长江约300米,东距锁溪河约140米。1989年林散之先生辞世后与其妻合葬于小九华山。1996年林散之夫妇合葬墓迁入采石风景区
林散之纪念馆内的“江上草堂”之右,建成墓园。
2023年11月20日上午,纪念林散之诞辰125周年书画精品展暨论文集发布仪式在采石矶景区林散之艺术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