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口岸,现称甘其毛都口岸,位于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川井苏木境内,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汉博格德县的嘎顺苏海图口岸相对应。该口岸距离乌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图镇133公里,距离呼和浩特市570公里,距离
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650公里。甘其毛都在蒙古两大矿山——塔本陶勒盖煤矿和奥云陶勒盖铜矿之间,是距离这两个矿山最近的陆路口岸。甘其毛都的蒙语意为“一棵树”。
288口岸位于中蒙边境线703号界标附近,地理坐标为北纬42°24′6″,东经107°34′1″,距
乌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
海流图镇133公里,距呼和浩特市570公里。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汉博格德县的嘎顺苏海图口岸相对应,距离约12.8公里。
该口岸地处半干旱草原之中、自然环境差,沙尘天气较多。1989年12月20日,依据国发(1985)113号《国务院关于口岸开放的若干规定》及
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政府下发内政函(1989)120号文件,自治区政府批准甘其毛都口岸为对蒙
边境贸易临时过货点。1990年2月23日,这里实现了首次过货。1991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
蒙古国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中蒙边境口岸管理制度的协定》,批准甘其毛道口岸为国家一类季节性口岸。1992年7月1日,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同意开放内蒙古甘其毛道等三个口岸的批复》,在
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设立边防检查站,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甘其毛道边防检查站”,隶属于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2004年7月中蒙两国签订“中蒙边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协定”,将甘其毛道口岸定为双边性常年开放口岸。后改为每年的1月、4月、7月、10月的上半月开放。2003 年经海关总署批准在非开放期间临时开放,进行入境煤炭运输,2004年7月5日,中蒙双方议定把该口岸提升为双边性常年开放口岸。2007年9月12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常年开放口岸。15年来,甘其毛都口岸可谓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
2007年9月12日,国务院以国函[2007]85号文件批复自治区政府关于甘其毛道口岸常年开放的有关请示:同意
内蒙古自治区甘其毛道口岸更名为甘其毛都口岸,并扩大为中国和
蒙古国双边常年开放的边境公路口岸。同意在甘其毛都口岸设置正处级海关、检验
检疫机构,同时还核定和设置了相应的人员编制,并增加了口岸扩建资金。为了让口岸早日实现常年开关,市、旗两级政府采取政府投入、
招商引资等多种融资办法,已投入资金6亿多元,不断加强口岸办公、监管、检测、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甘其毛都口岸已成为我市向北对外开放的国际
内蒙古省际大通道。甘其毛都口岸正式扩大对外开放前,由海关总署组织
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并经中蒙两国外交换文再正式开通。 2007年9月呼和浩特海关甘其毛都口岸监管组正式入驻
乌拉特中旗。22日,连接乌拉特中旗首府海流图与甘其毛都口岸的海甘公路(全长133.022公里)(收费)建成通车。口岸公路的建成从南至北全线贯通
乌拉特草原和
河套平原的腹地,成为全市公路网中的主骨架,与110国道、
北京-拉萨高速公路相接,贯通西北运输大动脉——京兰铁路,对推进中蒙经贸合作、实现市域经济迅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甘其毛道口岸对应的蒙古国
南戈壁省矿产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煤、铜、
金矿,矿产储量大、品位高,开采价值十分可观。自2003年以来,乌拉特中旗政府开始与蒙古国在能源、矿产、基础设施等领域进行经济合作,经过多次会晤、磋商,于2004年达成协定,将甘其毛道口岸开辟为双边常年性开放口岸,从蒙古国进口原煤。该口岸主要通道为从蒙古国进口原煤,开设了煤车专用通道,自2004年以来,甘其毛道口岸为进口原煤常年开关,
2004年5月24日,经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授权,甘其毛道边防检查站凭借双方日常建立的良好关系,与蒙古国嘎顺苏海图边防检查站经过多轮会晤,终于促成
汕头市三和有限公司的第一辆运煤车驶出甘其毛道口岸。
口岸通关15年来,已经开关61次,过货64次,出入境人员62.7万人次,进出口车辆11万辆次,边境小额贸易累计完成14.5万吨,
易货贸易总额9亿元,成为自治区西部吞吐货物较多、辐射范围较广的重要口岸。
巴彦淖尔市不断加大口岸规划与建设力度。委托中国国际咨询投资公司对口岸发展规划进行重新编制。多方筹资投资2054万元建设4880平方米口岸联检大楼及通道改造工程,投资329万元为蒙方援建1650平方米口岸联检大楼,两项工程已于2005年10月份完成主体工程。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了3批项目资金共450万元投入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并多方筹集资金对口岸后勤服务设施进行了整体扩建和维修。口岸功能日益提升,过货量不断扩大,全年过煤40多万吨,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常年开关,推进对蒙项目合作,将其打造成为全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向北开放阵地和能源通道,创造了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