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阿底遗址科考是中科院第 二次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一部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课题组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开展多年调查、发掘与研究,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Nwya Devu)。
2018年11月30日,
中国科学院宣布,该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
地层的
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
2018年11月30日,
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
高星、张晓凌、王社江等学者的研究论文,公布了尼阿底遗址这处来自
青藏高原腹地的重大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
尼阿底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具有鲜明的石叶技术特征。所谓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独特的工具制作技术,具有“预制石核—定向剥片—系统加工”等固定的操作链流程,其产品长薄、精致、锋利,代表人类石器技术的一个高峰和认知行为能力发展的新高度。
尼阿底(Nwya Devu)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石制品分布密集、
地层堆积连续的
旧石器时代旷野代遗址。尼阿底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揭开了古人类征服
青藏高原神秘面纱的一角。作为“地球第三极”,广袤的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资源稀缺,环境恶劣,对人类生存构成严峻的挑战,而4万年前的古人类却可以在此生存。
石叶技术体系主要流行于非洲、
欧洲、西亚和西伯利亚等地区,在中国乃至东亚旧石器文化传统中不很发达,仅在新疆、宁夏、
内蒙古自治区、
黑龙江省等地有少量发现。而尼阿底遗址以石叶为主要技术特征的文化遗物组合特征鲜明,由此具有了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指示意义。
从全球范围看,此前人类活动的最高遗迹发现于安第斯高原的Cuncaicha岩厦遗址,海拔4480米,年代为约1.2万年前。尼阿底遗址的发现刷新了人类挑战与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新纪录。中科院副秘书长、前沿局局长高鸿钧指出:“这项成果对于探索早期现代人群挑战极端环境的能力、方式和迁徙、适应过程,对于研究
西藏自治区地区人群的来源与族群的形成,推动西藏地区文物、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和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