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藏佛教史》是2000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
刘立千。本书分为前、后两编:前编,印度佛教,包括:佛时与佛后之教法、大乘之建立、大乘之发展等;后编,西藏佛教,包括:佛教如何传入、佛教之分派等内容。
内容简介
《刘立千藏学著译文集》这套文集不仅仅是刘立千先生个人藏学研究成果的结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国老一辈藏学家对藏学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反映了我国藏学事业从举步维艰发展到今天的“显学”这样一段历程。
本书为
藏学大家刘立千先生藏学著译文集中的一本。全书分前后二编,前编叙印度佛教史,包括小乘分派及发展,大乘始兴及发展,小大乘教诸学说及
密宗宏扬;后编叙西藏佛教史,包括佛教的传入,前后时期显密各派之源流,各系传承法要等。本书涵盖了
刘立千先生在藏族历史、藏族文学、
藏传佛教教义和哲学等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藏学研究者和藏学爱好者研究或了解藏学登堂入室的必备钥匙。
作者简介
刘立千,1910年生于
四川省德阳县。研习藏文和藏传佛教宁玛派、格鲁派、噶举派和萨迦派等教法。1936年开始涉足
藏学领域,1944年春,正式从事藏学研究。主要著作和译作《
西藏王统记》、《
西藏王臣记》、《
卫藏道场胜迹志》、《
米拉日巴传》、《土观宗教源流》等时至今日仍是藏学研究者和藏学爱好者研究或了解藏学登堂入室的必备钥匙。
目录
绪言
前编
印度佛教
第一章 佛时与佛后之教法
第二章 小乘之分派及其发展
第三章 大乘之建立
第四章 大乘之发展
第五章 密乘之宏扬
第六章 大小乘之教义述略
第一节 小乘学说 / 第二节 大乘中观学说 / 第三节 大乘唯识学说 / 后编 西藏佛教
第七章 佛教如何传入
第八章 译师及论师
第九章 佛教之分派
第一节 宁玛巴 / 第二节 迦当巴 / 第三节 萨嘉巴 / 第四节 噶举巴 / 第五节 系解巴 / 第六节 觉宇巴 / 第七节 觉朗巴 / 第八节 博东巴 / 第九节 布鲁巴 / 第十节 格鲁巴
第十章 显密教法之宏布
第一节 律学 / 第二节 对法 / 第三节 波若 / 第四节 中观 / 第五节 因明 / 第六节
弥勒佛学 / 第七节 密咒事部及行部 / 第八节 瑜伽部 / 第九节 瑜伽部 / 第一目 集密 / 第二目 大威德 / 第三目 胜乐 / 第四目 摩诃摩耶 / 第五目 四座 / 第六目
欢喜金刚 / 第七目 时轮 / 第八目 六加行
第十一章 显密教法之理趣
第一节 显乘/ 第二节 密乘 / 第一目 事续 / 第二目 行续 / 第三目 瑜伽续 / 第四目 无上瑜伽续 / 第一次目 瓶灌 / 第二次目 密灌 / 第三次目 智慧灌 / 第四次目 句灌 / 第五次目 生起次第 / 第六次目 圆满次第
第十二章 结论
附录
本书编辑所依据之西藏曲籍目录
中文参考书
印藏佛教大事年表
内容选读
第一章 佛时与佛后之教法
佛教创自
释迦牟尼(sakyamuni)。释迦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公元前5世纪半),父名
净饭王(sudohodana),母名
摩耶夫人(maya)。因观世相生老病死及常诸苦,深生厌离,欲求解脱,遂舍位出家,于尼莲禅河(ne-rang-dsa-na)苦行六年,后在菩提树下(byang-chub-shcing-drung)证无上道。为教化众生故,初应下根,往波罗尼斯(wa-ra-na-si)仙人堕处施鹿林中,为五贤部,转
四谛法轮。次应中根,于
灵鹫山(bya-rgod-phung-pohi-ri)为诸弟子及五百比丘无量菩萨,转无相法轮。后应上根,于毗舍离(yangs-pa-canh此云:广严城)为趣一切乘菩萨,转善辨法轮。佛行圆满,遂般涅。
佛圆寂后,弟子失,为恐圣教散失,是年夏季,于
王舍城(rgyal-pohi-khab)
七叶窟中(nya-gro-dhahi-phug)
阿阇世王(ma-skyes-dgra此云:未生怨王)而为施主,
摩诃迦叶(hod-srung-chen-po)等集五百罗汉上座,由
阿难陀(kun-dgav-bo)诵出佛语,无增无减,结为修多罗藏(1)(mdo-sde),邬波罗(nye-bar-hkhor)结
毗奈耶藏(2)(hdul-bahi-sde),是为第一结集。(在公元前5世纪,
姬匄三十四年。)后迦叶以圣教付阿难陀,阿难付著迦(sha-nahi-gos-can),奢付地底迦(dhi-dhi-ka
龙树等所造无上部),地付黑色(nag-po),黑付善见(legs-mthong),是为法藏七传。佛寂后一百一十年,毗舍离比丘,作十不净事(4),
阿育王(a-sho-ka此云:无忧王)为施主,集七百罗汉而重结集,是为第二次结集。或传为耶舍比丘(grags-pa)和跋耆族(Vaj-ji毗舍离之一小城)比丘众,于律部有异议,互相争执,遂有上座与大众二根本部派之分,为致结集之因也。
又过一百年,迦腻色迦王(ka-nis-ka)在位,由诤(5)
大天(lha-chen-po)五事,遂有部派之分。初分上座与大众二部,后渐裂为十八部。或云华庄严城(me-tog-rgyan)有四上座,以四种语,诵出戒经,谓善构语、边方语、庸俗证、鬼趣证,令诸弟子,见不合顺,分四根本部,末分十八部。以此因缘,迦腻色迦王遂为施主,在杂伦达惹(dsa-lan-dha-ra)集五百罗汉、五百菩萨、五百智者,诵出佛语。自结集后,十八部异执,释认为真实佛教,是为第三次结集。
上说乃系小乘所传。若依大乘所许,谓显密教法之结集者,乃
王舍城南方有无垢生菩萨(dri-med-vbyung-gnas)集十俱菩众,如
文殊菩萨(vjam-dbyang)、
弥勒佛(byams-pa)、金刚手(phyag-na-rdo-rje),依次结集三藏。又云集大乘经藏者乃普贤(kun-tu-bzang-po)、文殊、秘密主(gsang-bahi-bdag)、弥勒等。《金刚手灌顶续》说:“一切显密教法,皆是秘密主之所结集。”若密乘经教,又多是请法者之所集,此广知续部(6)所说,故不复赘。(上见《萨嘉集续目录》135、136、137、138、139页)
注释:
(1)修多罗,梵语。译曰,圣人言说,能贯穿诸法,喻如能贯花,通译为经,即经藏也。
(2)
毗奈耶:梵语。译曰灭。灭三业过非之义,通译为律,即
律藏。
(3)阿毗达摩,梵语。译曰对法,以对观真理之胜智而名,通译为论,即论藏。
(4)或名十非法,其详可参看
吕澄著《印度佛教史略》第二十八页。
(5)所谓五事及其原末可参看吕著《印度佛教史略》第二十九页。
(6)密乘之经称本续,全续分为四部,故名续部,四部名义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