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学名:Tachypleus gigas)是现存鲎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也是
鲎科中国鲎属的一种。它们分布在
印度、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菲律宾、
新加坡、中国及
泰国的河流、河口沼泽和
红树林等
栖息地。南方鲎喜欢居位于盐度较低的河口,成年南方鲎多见于深水,而幼鲎多见于
潮间带浅水区。它们主要以小蟹、蚝和
青口贝为食。南方鲎的身体长约50厘米,包括尾巴,外壳宽约26.5厘米。南方鲎是四种现存的鲎类之一,也被称为印度洋-太平洋鲎、印尼鲎、印度鲎或南方鲎。
巨鲎是现存鲎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平均背甲宽度25厘米。圆形外壳灰绿色至灰棕色。鲎的身体分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头胸部,然后是分节的腹部,再下边是一根长长的尖尾刺。它的头胸部侧面有一对复眼,每只眼睛是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另外还有一对感受紫外线的单眼。它们也有一对钳子,称为肢,是专门
捕食植物病原线虫和
寻氏肌蛤软体动物门用的。它们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欢钻进泥沙中并在泥里爬行。鲎生长得不算快,它们须要脱16次壳(脱壳一次称一龄,但并不是一年脱一次壳,鲎的小时候脱壳次数较多次),经过9到12年的时间才达到成熟。
栖息地一般喜欢选择在泥泞的河流沙滩,河口沼泽,
潮间带,如溪流和河口被用于繁殖目的,喜欢居位于盐度较低的河口。
成年鲎,多见于深水,而幼鲎多见于潮间带浅水区。鲎的脱壳是由头胸部的周缘裂开,而新的旧体才由其间隙跑出来。刚脱皮的甲壳非常柔软,这甲壳要恢复到原来的硬度,也需要相当长的日子。鲎由于生长速度慢,所以是一种不大能长大的动物。
潮间带沙滩和泥滩是巨鲎的繁殖地。
雌性的巨鲎会于水涨时到沙泥滩产卵。产卵发生在春季和夏季的沙滩上,通常是在日落之后,经常在春季大潮期间。每个雌性在一个或多个
雄性的陪同下,在沙子中挖出一系列凹陷坑,此时雌性会在每个坑中产下几千枚卵,随后雄性用精子覆盖卵子。
鲎为雌雄异体,生殖腺位于肠的两侧,直延伸到腹部,经一对短的生殖导管以生殖孔开口在生殖板下。每年夏季为繁殖季节,鲎从深海游到近海潮间带的沙滩上,雌雄聚集在潮间带,由雌鲎扒沙作窝。雄性以脚须抱住
雌性,雌性以附肢挖坑产卵时,雄性排精在卵上,行体外受精。产卵后雌雄分开。
当潮水退去时,埋在沙里的
受精卵便不会位于水下,这样它们就安全地避开了水生
捕食动物。另外,受精卵的发育要求它们被埋在沙滩上比较高的地方,但又不能太高;如果卵埋得太高,它们就会因为太干燥而不能孵化成幼鲎;如果埋得太低,又会因为沙里的
氧气含量不足而死去。雌鲎利用6对步足
端节基部呈5个扁平可动的、张开时形同花办的突起物作为工具,在高潮线沙滩上挖穴,穴深6-11厘米,然后两个生殖孔同时产卵,每穴产卵100-630个。随之雄鲎将精液撒到卵堆上,再由潮水上涨时冲刷上来的泥沙将卵堆覆盖,约2厘米厚,
受精卵便在沙层中进行孵化。然后,这一翅膀翅膀又向前爬行20厘米左右,重复以上过程。大约产十几堆卵后,潮水退去,这一对鲎就乘夜色撤离
海滩,回到
海里。
通常巢穴位于高水位线下方。利用沙吸收阳光的热量,受精卵大约经过40天孵化出幼鲎。刚出卵壳的幼鲎,在尚未蜕皮之前没有尾剑,样子很像6亿多年前的古生物三叶虫,所以被称作三叶幼虫。它们大约5毫米长,没有尾节,并且生活在存储的卵黄中,卵为中黄卵,但为完全
卵裂。第二个
美国白灯蛾阶段个体长出一个短的尾节,仅有两对书鳃,会短时间游泳,并以小生物为食。虽然有些幼虫在此期间分散得更为广泛,但其他幼虫仍然靠近
海滩,并在泥滩的
沉积物中过冬。第三阶段的鲎已经类似于微型成鲎。
在各阶段之间,幼鲎会蜕皮,即角质层(外覆盖物)在头胸部边缘周围分裂并脱落。每次蜕皮后立即长度增加约25%。鲎在大约经过9-12龄连续16次蜕皮后达到成年,性成熟在第三年。成熟的成鲎以
海洋蠕虫(多毛类动物)为食,常常被各种结壳生物覆盖。
鲎生长周期很长,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但鲎资源已经急剧减少。由于填海造地、滩涂开发等原因(因为鲎很挑地方生长)鲎失去了赖以生息的浅海沙滩。鲎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所以无法逃脱被滥捕滥杀的命运,面临着灭绝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