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溪桥位于
福建省厦门
集美区后溪镇境内。邑人徐诚建于
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徐诚之孙应昌及道士法昌于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重修。为石结构桥梁,全长73米,桥面宽2.6米,8个
桥墩(上流方向为船头形),9个桥洞,桥墩长5.2米,顶宽2.5米,墩上铺架平直石板9段,共有45条石板(现缺5条),每条宽0.5米,厚0.35米,长5米左右。据传建桥时,工匠用船将巨型石条运至桥位,随水位上升横架于桥墩上。苎溪桥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厦门市有四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最长的古桥是苎溪桥,其次是
五显第一溪桥,长64米,再次是深青桥,长25米,最短的是樵溪桥,只有14米长。
苎溪桥,位于集美
后溪镇苎溪村口,在古同安连接漳、泉两地的古驿道上。它始建于
北宋大观年间(1107年),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重建,平梁式,东西走向,面宽2.6米,高4米,八墩九孔,
桥墩亦呈船形。元代文人邓子实留下一首《苎溪》写到它:“日照松梢宿雨乾,秋风剪剪作轻寒。青林缺处云山好,更过桥西仔细看。”
五显第一溪桥位于同安五显村西,与同安影视城前一座现代桥并肩。第二溪桥位于五显村北,第三溪桥位于安炉村北。它们始建于元
大德年间(1297-1307年),是
同安区通往泉州府的古道桥梁,也是北同安往金门水路的起运点。
最短的樵溪桥位于
厦门园林植物园内紫云岩。此桥为单墩双孔
石梁桥,桥墩为天然巨石,桥宽1.5米,桥两旁皆有石阶可供上下。桥边有
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岱州余宏所题的“樵溪桥”
摩崖石刻。
深青桥位于
集美区灌口镇深青村深青社东南面后溪仔与落壁溪交汇口,桥身长24米,桥面宽4米,桥高4.8米,船形
桥墩长4.9米,宽2米。全桥均用巨大的条石铺砌而成,是古驿道的必经之路。
深青桥重修于清
康熙,续建于
爱新觉罗·颙琰九年(公元1804年)。深青驿和深青桥系古代南北往来要道,对研究
厦门市、
同安区地区古代交通情况具有实物资料价值。
关于深青桥,村老林得时给我们讲了一段传说∶宋代以前,此地并无深青这个地名,那时村民耕田经商都得涉水过溪,十分不便。逢大雨倾盆
山洪爆发,只好闲在家中。于是,早有建桥愿望的村民们在各村家长的发动下兴起了集资造桥热潮。然溪深水浑,无法打造桥基,众村民便拜祭
水神,水神有感于民众的诚意祈求,将溪水由浑变清了,使桥顺利建成。为了纪念神明的庇佑,桥四周的土地,就取了个“深青”(清)的地名。
跨过深青桥,登上17级石阶,就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深青驿遗址——建于明
洪武年间(公元1382年)的驿楼古地了。这座两层门楼,左凭水月潭,右依茂林庵,前面十步开外就是当年繁华的驿口街。
驿口街是一条只需用10多分钟便可走完、长仅500米的古街道,东南侧有一溜顺街而建的回形土楼。街巷相连是驿口街的另一特色,石狮巷、驿口巷、驿蛇巷等“次干道”与“主干道”的驿口街连成一体,每个巷口之处,都有闽南人用于辟邪的
石达开和造型别致的“石狮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