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1933年出生于
德国的一个犹太家庭,其家族背景深厚,祖父是商人,父亲则是哲学家,曾受教于
现象学大师
胡塞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迫害,墨子刻一家迁至
波士顿。他在
芝加哥大学完成本科教育,随后加入美国陆军乐队并服务一段时间,之后继续在
乔治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的学术兴趣转向中国,尤其关注中国的边疆问题。在
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墨子刻成为了著名学者
费正清的学生,专注于研究
清代制度史。他是美国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
墨子刻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受到了
毛泽东思想和
埃德加·斯诺的《
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从而开始了他的中文学习之旅。他的硕士论文探讨了中国对蒙古的政策,这得益于
欧文·拉铁摩尔的影响。在哈佛大学,墨子刻师从费正清,专注于研究清代制度史,特别是
陶澍的改革和两淮的盐法。他的博士论文题为《清代官僚体系的内在组织》,通过对《大清会典》和《处分则例》等文献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对清代官僚组织的新见解。墨子刻认为,尽管普遍认为
清代官僚组织腐败无能,但实际上它是一个高效且具改革性的机构,这种动力源于清朝官员们的
儒家精神。1967年,他获得了
哈佛大学的历史与
远东语言系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后来由
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墨子刻长期关注“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这一关切驱使他深入探究中国的思想文化和历史。他对中华文明怀有崇敬之情,同时也不乏批判态度,尤其是在面对中国传统中的乌托邦主义时。通过比较中西方的政治传统和知识传统,墨子刻对近代中国思想受到西方影响的情况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墨子刻的主要著作包括《清朝官僚体系的内在组织:合法的、标准化的、沟通的因素》和《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后者涵盖了从宋明理学到
清代官僚制度再到现代
毛泽东思想、新儒学和社会科学家的思想,从“政治文化”视角揭示了新儒学与政治发展的紧密关系,这是
美国汉学界的创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