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叶卤蕨(学名:Acrostichum speciosum Willd.)是
凤尾蕨科,卤蕨属海岸
沼泽植物。尖叶卤蕨首次出现在科学文献中是在1810年,由卡尔·路德维希·威尔登诺在《植物物种》中发表。种加词“speciosum”指的是植物的吸引人的形态。它现在被归类到
蕨科(Pteridaceae)的Parkerioideae
亚科。
尖叶卤蕨主要有两种繁殖方法,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在园林中以分株繁殖较为简单方便,成活率高,由于生长在海岸滩涂,为抵御海洋风暴和海潮等带来的危害,尖叶卤蕨在长期的适应生境过程中,进化为植株庞大而成丛生长的状态,须根发达,用于支撑和平稳植株,以抵抗倒伏和被海水淹没的危险。因此,
卤蕨根部株孽芽多、易分株,分株后的芽苗可直接植入布景塘内生长,植塘内用塘泥或回填土即可,不需施肥。
海岸
沼泽植物。 植株高达1.5米。
根状茎直立,连同叶柄基部被鳞片。 尖叶卤蕨植株成丛生长,直立坚硬挺拔,叶片硬质,灰绿色,稍扭曲,新抽生的叶片展开时为褐红色,随着叶片的新老交替,新叶慢慢褪色,逐渐变为灰绿色从整丛植株看,上部新叶为褐红色,以下均为灰绿色。 叶簇生,叶柄长50厘米左右;叶片奇数一回羽状,中部以下的不育,长约20厘米,宽约2.5厘米,阔
披针形,两侧并行,顶部略变狭而短渐尖,基部形,柄长1厘米;中部以上的羽片能育,长15-18厘米,宽约2厘米,顶部稍急尖而呈短尾状,无柄。
分布
热带亚洲地区及
澳大利亚。中国海南(
文昌市,清澜港)有分布。尖叶卤蕨因在热带、
亚热带海岸边生长,喜高温、湿润及强阳光等气候因子,故抗寒性弱。生长温度15-35℃,虽生长在海边滩涂的盐生植物,也能够适应淡水环境。
尖叶卤蕨主要有两种繁殖方法,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在园林中以分株繁殖较为简单方便,成活率高,由于生长在海岸滩涂,为抵御海洋风暴和海潮等带来的危害,尖叶卤蕨在长期的适应生境过程中,进化为植株庞大而成丛生长的状态,须根发达,用于支撑和平稳植株,以抵抗倒伏和被海水淹没的危险。因此,
卤蕨根部株孽芽多、易分株,分株后的芽苗可直接植入布景塘内生长,植塘内用塘泥或回填土即可,不需施肥。
栽培管理尖叶卤蕨栽培简单,管理粗放。池塘、人工湖、河边浅水区、沼泽地均可栽培,单丛或成片种植,不拘一格,以景观规划设计而定。植株定植后,在小苗生长初期,由于根系不发达,在风和水的作用下遇风浪易倒伏,需加固根部泥土,防止倒苗。植株经过短暂的移植恢复期后,新叶开始抽生,新叶展开后,叶片略带褐红色,经过5天左右的生长,由红褪色转为绿色,绿叶期长,枯叶少,修剪管理简便,如植株成丛,过于茂密,可从根部分株取苗,减少成丛密度,保持植株疏密有致,增加通风透光性和观赏效果。
栽培地为封过底的池塘,用石头及竹片编围成0.8米左右的种植穴,穴内回填塘泥或肥土种植未封过底的池塘,塘泥厚达30厘米以上的,可直接种植于塘泥里,保持水面淹没其根部即可。
尖叶卤蕨远观分不清它是
草本植物还是灌木植物,又由于其植株冠幅大,顶端新叶一片红色,十分耐看,为水体边缘造景增添了色彩,另外,尖叶卤蕨在水景中能够起到屏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