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火麻,为桑科草本植物。是
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的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该植物高达1.5~2米,春播秋收,生长期为8个月,每年2月种植,8月初开花,10月下旬成熟,收获后晒干保存,一般无虫害,宜植于石山区土壤。其壳硬而脆,去壳后得到火麻的种子叫火麻仁,可制作成火麻油、火麻糊等。其籽为扁卵圆形,长4~5毫米,表面光滑呈棕色或黑色花纹。巴马火麻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卵磷脂和大量延缓衰老的维生素E、、锌、锰、锗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含有被誉为“植物脑黄金”的α-亚麻酸,能够抑制过敏、抗炎消菌。
2013年12月2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巴马火麻”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形态特征
巴马火麻为
桑科,
大麻属草本植物。春播秋收,生长期为8个月,宜植于石山区土壤。巴马火麻高达1.5~2米,每年2月种植,8月初开花,10月下旬成熟,收获后晒干保存,一般无虫害。
麻籽为扁卵圆形,长4~5毫米,表面光滑呈棕色或黑色花纹。巴马火麻壳硬而脆,去壳后得到
火麻仁。
巴马火麻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卵磷脂和大量延缓衰老的
维生素e、硒、锌、锰、锗等人体必需的
微量元素,还含有被誉为“植物脑黄金”的
α-亚麻酸,能够抑制过敏,
抗炎药消菌。
巴马火麻中医药学上认为火麻果实称为“火麻仁”“大麻仁”,主治大便燥结。医学上,火麻经常被用来辅助某些晚期绝症的治疗,用来增进食欲、减轻疼痛,可用来缓解
青光眼和癫痫、
偏头痛等神经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巴马火麻在该地,几乎家家常吃,人人爱吃。巴马火麻的食用功效,
火麻仁可将体内多余的脂肪、胆固醇等有害物质排出体外,既能排毒减肥,又可养阴滋补肾肝。长期食用,不仅对慢性
神经炎、便秘、
高血压和
糖尿病等有显著疗效,还有养心益血、延年益寿的作用。
生长环境
巴马瑶族自治县属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总时数1531.3小时,全年无霜期338天,年均降雨量约1600毫米,相对湿度79%。年均气温18.8℃~20.4℃,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最高达20000个以上,是一个天然大“氧吧”。
物种简介
《巴马县志》中仅有“种植历史的记载:1946年种植2000多亩。
分布范围
截止到2000年巴马火麻种植面积大约有5万亩左右,一般亩产15千克左右。产量低是巴马种植火麻历来是在石山地区与玉米间套种,春季玉米播种完以后套种。
2002年
巴马瑶族自治县农业部门及北京长春腾公司、广西农科院开始从事巴马火麻种植方面的试验示范,已通过不同的种植和管理模式来提高火麻产量。试验示范的结论是:巴马火麻喜欢生长在
生石灰岩土,在沙
页岩土质上种植基本上不结实,在石山区
纯种火麻,雄株占的比例相对较大,结实率也很低,产量比与玉米间套种的还低,最终制约巴马火麻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是雌雄株的比例。
主要价值
产品荣誉
2013年12月2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巴马火麻”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巴马火麻产地范围为
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源植物
大麻(CannabissativaLinn)。
二、立地条件
土壤类型以
石灰岩为主,成土母质为石灰岩,
土壤有机质含量≥0.8%,pH值6.5至7.0。
三、栽培管理
⒈播种:2至3月种植,每667亩用种量250至500克。
⒉定苗:播种后1个月,每667亩定株800株至1200株。
⒊施肥:每667亩目标产量15
千克,须施用100千克腐熟有机肥。每三年土壤施一次
硼肥,每667亩施用量为20千克至30千克。开花期喷0.03%的
硼砂。
⒋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麻籽80%成熟后可采收,采收后及时摊开风干。
五、质量特色
⒈感官特色:火麻籽形状为扁卵圆形,尾部尖,壳硬而脆,表面光滑棕黑色曲型花纹。
⒊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巴马火麻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
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巴马火麻的检测机构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