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源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
气候学系和联大师范学院史地系。1946年,西南联大北迁,留下师范学院成为
云南师范大学,设有史地系;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地理系合并,成立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基本概况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源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候学系和联大师范学院史地系。据该学院官网2018年3月信息显示,该学院下设
地理科学、旅游学、
地理信息科学、资源环境与
城市规划、教师教育五个系。拥有“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原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
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地理学”云南省重点学科,“低纬高原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云南省特色优势学科群,“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云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校博士生59人(含留学生8人),硕士生317人,全日制本科生1363人。
历史沿革
1938年,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成立地质地理气候学系以及师范学院史地系。
1946年,西南联大北迁,留下师范学院成为
云南师范大学,设有史地系。
1982年,昆明师范学院恢复建设地理系,开始招收地理教育本科专业学生。
1984年,昆明师范学院改名为云南师范大学,保留了地理系。
1992年,地理系招收民族风情旅游大专班。
1994年,改地理系为资源环境与地理学系。
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地理系合并,成立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2007年,开始建设高原地表过程校级重点实验室和山地地表过程与环境
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2007年,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成为国家二类特色专业。
2008年,开始建设高原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云南省重点实验室。
2009年,成功申报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10年,成功申报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全职引进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
张虎才教授科研团队。高原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云南省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正式挂牌。
2012年,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地理学”排名位列全国第九名(并列)。
师资力量
据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官网2018年3月信息显示,有教职工97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4人;博士34人,硕士、博士占专任教师的85%。其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省领军人才1人,省高端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博士生导师30人(含外聘导师),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13人,省教学名师3人、云岭名师2人。在此基础上,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整合院内外同行专家,在边疆地理研究、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高原湖泊研究、山地环境研究和地理空间
信息技术研究五大学科方向上,组建14个创新团队。
学科设置
2010年获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唯一的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获得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新增边疆地理学、教育地理学、山地环境与自然灾害3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达到6个。2014年,获得“地理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拥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山地环境与灾害防治、边疆地理学、教育地理学、
区域经济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学位)、课程与教学论(地理学科教学论)、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学位)、地理教育(教育硕士)等13个硕士点或方向。
设有
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测绘工程等涉及理学、工学、
管理学三大门类、共7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和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2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
基础设施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建有“地理科学与技术”
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地理科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地理信息技术、地理科学、旅游管理、教学技能、规划设计、测量工程等教学实验室,中心目前拥有实验面积5100平方米,主要实验实习仪器1100多台套,总价值1700余万元。与实验教学体系相对应,分别建立了野外实习、课外科技活动、教育实习、地理园四个实验教学平台,以及教育部“大山包亚高山国际重要湿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同构成了
地理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由“高原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
云南省重点实验室、“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正在建设的“地理环境分析实验室”、“中国西南地缘
环境监测与模拟实验室”,共同组成了地理学科学实验体系。
地理位置
学院名称: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邮编: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