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是大连理工大学的
二级学院。
据2021年3月官方资料显示,学部现有教职工280人,其中包括教授86人,博士生导师89人,副教授97人,国家
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优青2人。其中在校本科生2866人,硕士研究生896人和博士研究生441人。
学部简介
1949年建校初期时成立电讯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著名电子通信工程专家
毕德显院士任两系系主任。1952年全国高校调整,电讯工程系调到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电机工程系调到
东北地区工学院。1956年,成立机电系并以全国著名控制理论学者
王众托院士为首成立了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1960年重建无线电工程系,1980年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电子工程系,1981年成立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94年成立自动化系。1997年电子工程系、自动化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三系组建成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07年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系。学校于1991年创办电磁工程系,2000年更名为电气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2009年12月12日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机工程学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整合组建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机构设置
电气工程学院
信息与通讯工程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综合办公室
学生工作办公室
学部领导
孙希明部长
杨雪岩党委书记
赵副部长
郭艳卿副部长
葛宏伟副部长
于德刚副书记、副部长
徐佐省副书记、纪委书记
学科专业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师资队伍
学部专业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合理。学部现有教职工315人,其中包括教授105人,博士生导师101人,副教授115人,高层次人才11人。近三年来,学部已经完成和正在承担来自国家、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重要科研项目六百余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课题等。学部近三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千余篇,获批专利400余项,软件著作权1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近20部,获得科研奖励20余项。这些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科研成果
学部积极参与各类科研奖励的申报,近三年,共获得20余项科技奖励。由
孙希明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非线性切换系统的分析与控制”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
二等奖,这是电信学部首个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由赵珺教授和王伟教授团队完成的“数据驱动的工业能源系统运行优化技术及应用”通过
中国自动化学会组织的
科技成果鉴定,鉴定专家一致认为“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在数据驱动的能源产消存多尺度预测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建议推广应用”。
学院简介
1997年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自动化系三系组建成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下属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12个研究所。包括通信与
信息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等2个博士后流动站、六个博士点和十二个硕士点。其中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三个
辽宁省省重点学科。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94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48人,讲师38人,双聘院士1人。现有在校本科生2590人,硕士研究生921人和博士研究生160人。
我院专业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合理。近三年来,学院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防预研等科研项目20项,其中有8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2003年科研进款1800万,位居学校前四名。近三年已经完成和正在承担来自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百余项,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全院近三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逾600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0多部。
学院积极与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和企业联系,追踪信息领域的发展潮流,先后与
爱丁堡大学、
悉尼大学多所大学联合办学,与
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院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目前他们已在信息、通信、
计算机、自动控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都有优秀本科生保送到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等院校的研究生,受到兄弟院校的好评。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将把握发展机遇,迎接时代挑战,为建设一流学院而努力奋斗。
信息技术
历史改革
信息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88年,时为适应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我校信息学科建设的需要而成立。王宏禹教授任第一任所长,为校属所。自该研究所成立以来先后为我校获得“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点、
辽宁省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及“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并一直作为我校“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信号类课程的教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先期还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点的主办单位,承担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和本科教学的任务。
基本概况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博士点、硕士点,“信息与
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信号与信息处理省重点学科主办单位;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教学、毕业设计指导的主要单位;
现有师资队伍:郭成安、
邱天爽、殷福亮、孔祥维、李建华、马晓红、崔君、徐钢、李小兵、卢湖川、郝育闻、陈、商云晶、张立和
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2名;讲师7名;助教1名
研究方向及内容
(1)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理论、方法及应用:随机与时变
信号处理,非平稳、非高斯随机信号处理,非线性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
(2)数字图像处理、识别与计算机视觉:运动图像分析与识别,工业图像检测与产品质量检验,红外图像处理技术,视频编码压缩、码率控制及视频传输;
(3)语音信号处理:通信系统中的声回波消除,语音增强与噪声消除,说话人识别,语音盲分离,基于
麦克风阵列的语音信号处理;
(4)智能信息处理: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生物特征信息识别,
电磁场设计的反问题;
(5)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脑电心电信号处理及在临床检测和诊断及
康复工程中的应用;
(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隐藏技术,图像水印,网络内容监控技术;
(7)现代通信中的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移动通信中的信号处理关键技术,
多媒体通信中的信号处理关键技术;
科研获奖情况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
一等奖:“随机与时变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1990年;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乙类)
三等奖:“显像管灯丝二次绕线机视觉控制系统”,1992年;
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LTD-1型探地雷达”,1995年;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随机与时变
信号处理一些专门问题的研究”,1996年;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
二等奖:“随机与时变信号处理系列研究?自适应与非平稳随机信号处理”,2000年;
辽宁省政府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三等奖:“随机与时变信号处理系列研究?自适应与非平稳随机信号处理”,2001年;
教学工作
本科教学
(1)信号与系统;(2)随机信号与系统;(3)数字信号处理;(4)数字图像处理;(5)检测与估值;(6)多媒体技术;(7)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8)专用集成电路设计;(9)生物
电子学;(10)信号综合处理(DSP)实践;
研究生教学
(1)数字信号处理;(2)网络通信;(3)数字图像处理;(4)随机数字
信号处理;(5)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6)模式识别;(7)检测与估值;
承担的科研项目
(1)稳定分布噪声下诱发
电势潜伏期变化的动态韧性检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170259);
(2)混合语音的盲分离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172073);
(3)非平稳随机信号处理中若干问题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172072);
(4)信息隐藏的掩密分析方法研究,973项目(G1999035805);
(5)“2002AA154010”项目, 863计划项目(2002AA154010);
(6)基于
麦克风阵列的语音增强方法研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项目;
(7)基于非平稳随机信号处理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检测的研究,
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2001101057);
(8)人体生物特征信息识别技术的研究,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20022139);
(9)稳定分布噪声下EP信号潜伏期变化的动态韧性检测,教育部项目;
(10)混合语音的盲分离方法研究,教育部项目;
(11)语音通信中回波抵消器的研制,横向项目;
(12)指纹图像识别技术研究,横向项目;
(13)火车外形轮廓测试系统,横向项目;
通信技术
发展历史
由于大量老教师的同步退休,电子系原有的“
微波教研室”于1995年和并入原“通信教研室”。后又根据学校及学院发展的需要,于2003年9月改制为“通信技术研究所”。
学科建设
本学科以通信系统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为重点。目前具有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通信系统”实验室,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创造了条件。本学科在国内较早地开发出了光纤图像监控系统,广泛用于大型工业现场、城市交通关管理等领域。长期以来,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部委和省部级攻关项目、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近20项,并完成了大量的企事业委托应用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曾获省市科技进步奖以及其它部门科技奖1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
一等奖和省教学成果
特等奖各2项、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
二等奖1项。
微电子技术
简介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微电子教研室,当时的微电子教研室的规模很大,在
晶体管和印刷电路的研究中曾取得过突出的成绩。70年代后期,微电子教研室的科研方向转移到半导体
传感器方面,并于1990年成立了
大连理工大学“传感技术研究所”。其间承担了多项国家“7.5”、“8.5”、“9.5”、和“10.5”传感器科技公关项目20余项,在硅杯式压力传感器、低差压传感器、煤气报警器等方面的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曾获国家计委,科委、财政部颁发的“7.5”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省部级一、二、三等科技进步奖多项,国家专利3项。
近年来,本所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并重,在微电子器件中的微
尺度理论研究和微
传感器的开发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国内外本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EI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40余篇。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2003年将传感技术研究所更名为微电子研究所。目前本所与
香港科技大学、德国Karsruhe大学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也是亚洲大学集成电路设计联合体的成员。
负责人
所长:唐祯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师资队伍:
闫卫平(教授、硕士),蒋国平(副教授),马灵芝(副教授),
王开宇(讲师、留德硕士),巢明(助教、留德硕士)。
学科点
“物理电子学”专业硕士点
“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专业硕士点
学科方向
智能仪器仪表和虚拟仪器及远程实验技术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微传感器的微尺度传热研究”59995550-5
S863预启动项目“推进器气体传感器技术”
参考资料
学部简介.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2021-06-01
机构设置.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2021-06-01
学部领导.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2021-06-01
学科专业.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2021-06-01
科研成果.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202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