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县领域约有今
鄂州市、
黄石市、
大冶市三市。在武昌县城设
武昌郡,管辖武昌、
江夏区、
沙羡县、下雉、
兴国县、
九江市(九江市西南)、
寻阳县(九江)七县。郡治 县治均在今城区。吴黄龙元年(229年)四月,
孙权即帝位于武昌。从此,武昌不仅是郡、县的治所,而且是
孙吴的
首都,江南地区的政治中心。都城遗址至今尚明晰可见。
三国分立时,孙权于魏黄初二年(221年)自公安迁来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这是本地称“武昌”的开始。驰名中外的武昌鱼,即由此而得名,武昌鱼是原只产于
鄂州市。
晋朝时,本地仍然是
武昌郡郡治所在,先属荆州,后属
江州。其时,原属武昌郡的
寻阳县、
九江市二县先后分出,并合置为
寻阳郡。西晋
太康元年(280年),分武昌县为武昌、鄂两县,鄂县治所在今
大冶市西,两县隶属荆州武昌郡。元康元年(291年),武昌郡划属江州。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江州治所设在武昌(今鄂州)。
刘宋、齐、梁,武昌、鄂两县领域和郡、县治所未变,刘宋时,武昌郡由原属江州改属郢州。州治设在
夏口(今武汉市
武昌)。武昌昔日的重要地位,逐步由夏口取而代之。武昌虽仍为郡治,而领域逐渐缩小。到陈(557—589年),两县分设武昌、鄂、
西陵区三县,隶属北新州
武昌郡,郡治所设在武昌(今
鄂州市),西陵治所在今
黄石市境内。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郢州为鄂州,州的治所设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这是“鄂”字西移的开始。同年,撤武昌郡,并鄂、西陵入武昌县,隶属鄂州。唐元和元年(806年),鄂州设立军事建制,称为武昌军,军的治所设在
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这是“武昌”之名西移的开始。其时,本地仍为武昌县。此时,武昌军城、武昌县城同时存在。故唐代诗人
刘长卿之诗有“上下武昌城”之句。
五代十国自
后梁至周(907—960年),武昌县先后隶属扬吴鄂州、南唐鄂州。
南唐李煜七年(967年),割武昌县三乡之地设
大冶市(含今
黄石市),武昌县和大冶县同属于
鄂州市。武昌县领域,东到
西塞山区,南至
大幕山,西至梁子湖,北至
长江。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武昌县隶属
荆湖北路鄂州(
江夏郡)。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因该名与鄂州的武昌军雷同,遂取“玉宝寿昌”之文,次年改名为
寿昌军,领武昌县。这是本地称“
寿昌”的开始。
端平(1234年),废寿昌军,武昌县隶属鄂州(江夏郡)。嘉熙元年(1237年),武昌县又升为寿昌军,直隶武昌军节度。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寿昌军改名武昌散府,隶属鄂州路。
元成宗铁穆耳大德五年(1301年),鄂州路改称武昌路,治所设在
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西移的“武昌”之名由军事建制名称变成了行政区划名称。此时,武昌县隶属于湖北道
武昌府。
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46年),武昌路改为武昌府,武昌县隶属武昌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武昌县属湖广布政司武昌府,
西塞山区划属
大冶市。清康熙三年(1664年),武昌县属
湖北省武昌盐法道武昌府。在
清代,长港两岸自樊口至芦席口(六十口)及芦州、粑铺,划为黄州卫屯地;
黄石月亮山为大冶飞地。
民国2年(1913年),废
武昌府,改
江夏区县为武昌县,而武昌县却改名为
鄂城县,至此,在本地沿用1692年的“武昌”二字,硬被江夏取代了。次年(1914年),因“
寿昌镇”一名与
浙江省一县同名,寿昌县改名为
鄂城区县(因本境有鄂王城,故名鄂城)。这是本地称“鄂城”的开始。鄂城县领域未变,隶属湖北省鄂东道。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合并鄂城县、鄂城市和
黄州区的
黄州府镇,取鄂城的“鄂”字和黄州的“州”字,成立湖北省辖
鄂州市。市名“鄂州”又与古代隋开皇九年(589年)设立的“鄂州”(治所设在武汉市武昌区)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