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谈及改良,人们必然会联想到“康梁”。而早于“康梁”力主变法自强的王韬,则鲜为人知。其实,王韬的思想、主张在当时是颇有影响的,他曾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要求发展工商业和新式交通事业,主张改革封建的科举考试制度、学校制度,为
戊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只不过当局“用其言而仍弃其人”而已。
王韬(公元1828年—1897年),近代著名思想家,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
甪直镇人,初名利宾,字紫诠,号促,又号天南叟,出生于书香门第,18岁以第一名考中秀才。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接受
英国传教士
麦都思邀请,到英国教会在上海的墨海图书馆工作,从事编译西学书籍达13年,广泛接触了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期间,太平天国革命和
第二次鸦片战争相继爆发,
王韬多次上书,进献“平贼”和“御戎”方略,当局未有实际表示,他深感失望。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
太平军攻克
苏州市、常州地区,进逼
上海市。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初,王韬回乡探望病母,滞留里中三个月。为保护身世家产,他曾化名黄,上书太平军
苏福省总理民务逢天义刘肇均,建议太平军以不进攻上海为条件,来换取外国不再资助清朝军火的保证,并建议太平军力争
长江上游,分兵干扰清朝海道运输等。不久,此书落到清军手中,并被查明,
李鸿章遂下令以“通贼”罪缉捕他。这年十月,他在
英国领事慕西士的
庇护下避祸
香港特别行政区,从此改名为韬,号天南遯叟。
避居香港后,
王韬在
英华书院帮助英教士
理雅各翻译《诗》、《
春秋》、《左传》等
中原地区古书,暇时兼治经学。
同治六年,他应理雅各之聘,赴英译书,顺便游历了英、法等国,悉心研究富国强兵之道,见识大长,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
同治九年,王韬回香港,与友人集资买下英华书院,改为中华印务总局。同治十三年,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
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传播西方文化,呼唤
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
立宪运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光绪十年,王韬通过
丁日昌获得
李鸿章默许,移家回到
上海市,结束了长达23年的流亡生活,旋被上海中西董事举为格致书院掌院,并担任《
申报》编主任。此后不再远游,在沪西构筑韬园,潜心著述,有《韬园文录外编》、《韬园尺》、《华馆诗录》等数十种著作。
门楼上书有钱君陶先生题写的馆名,宅中为面阔三间的鸳鸯厅,上悬匾额“蘅花馆”,大厅正中竖有高大的木雕屏风,屏风前置有王韬半身铜像,厅柱上分别镌刻着王韬自撰的对联:“短衣匹马随
李广,纸阁芦帘对
孟光。”还有当年
康有为题赠给王韬的对联:“结想在霄汉,即事高华嵩。”最后是一个小花园,名为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