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少鸿
物理学家
许少鸿,物理学家。专长固体发光物理、材料和器件。毕生从事发光材料、器件的研制及其物理过程的研究。建立中国第一个发光实验室,研制成第一代固体平板式光源和显示器,还带领年轻人在阴极射线发光和荧光灯的效率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为中国固体发光专家的培养及推动有关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人物简介
许少鸿(1921-2010),物理学家,福建龙海人,1943年本科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7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48年至1950年先后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和得克萨斯农业与机械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春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兼厦门大学教授,上海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固体发光研究工作。1953年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与黄有莘建立我国第一个发光实验室,后又与徐叙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发光研究室。研制成功多种光致发光、电致发光、阴极射线发光材料,并研究了这些发光材料的发光中心、发光效率与制备条件和关系、电致发光效率测量的量热法、材料的老化问题等。1980 创办《发光与显示》( 现名《发光学报》),任主编至84年。曾任中国稀土学报编委。2010年1月22日凌晨1时3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
人物经历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基础
许少鸿,1921年2月4日出生于福建省海澄镇(现龙海区)的一个中学教师家庭。父亲许鸿图对子女严格,特别强调体育和读书,每天清晨督促孩子们跑步,不论年龄大小,必须参加。当时年幼的妹妹深以为苦,但事后回想,在健康和意志锻炼方面得益良多。许少鸿是长子,有弟妹六人。在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中,有如此众多的子女,生活清苦,这也培养了他们吃苦的能力。
1936年以前,许少鸿在厦门市读小学和中学。1937年考上南京中央大学实验中学。由于中国抗日战争,在南京未能及时入学,学校内迁,在长沙市才就读于中大实中,1939年于贵阳在该校高中毕业后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3年毕业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随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一年。1944年至1947年转为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在此期间,抗战胜利,北大由昆明市迁回北京,然而时局动荡,没有安心治学的环境,加之离家多年,思乡心切,于是应聘厦门大学物理系助教,得以回家探望父母、弟妹。
留学美国
1948年许少鸿考取自费留学,去美国哈佛大学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课程,1949年因经济来源断绝,难以继续在哈佛学习而转往得克萨斯州农业与机械大学学习并为半时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府号召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在当时的留学生组织的动员下,许少鸿决定放弃正在攻读的博士学位而回国。
1950年9月,许少鸿回到北京,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他支持祖国建设,并愿意承担祖国需要的工作。1952年,军事方面需要一种能探测红外线的材料,许少鸿虽然不擅长化学,但毫不犹豫地接受,并于1953年初步完成了这项任务。当时朝鲜战争已结束,该项任务也就终止。但他从此走上了研究固体发光的道路。40多年来,根据国家的需要,他研究并试制过各种各样的发光材料和器件。
注重实践
他除了在实验室做研究、试制工作外,和有关的工厂联系也很多。自己也曾在工厂和工人一起烧材料,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因此大家认为他不是只会说不会做的那种专家。有趣的是,他因此免去了在动乱中让专家当众“出洋相”的羞辱。
科研态度
许少鸿一贯主张实事求是,尤其在科学研究方面,要求说话应当有根据,看事情要客观,不能主观。1958年刮浮夸风的时候,他不随风倒,对有些人提出的做不到的指标,表示怀疑。以至被当作“拔白旗”的对象,受到羞辱。但他仍然坚持做科研就要有科学的态度,说实话、做实事。
科研与教育并重
许少鸿做事不看重个人实际利益。他所希望的是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研人员的培养。他做了许多科学普及工作,例如曾多年用业余时间为《科学大众》《物理通报》工作。也为科技情报所出版的文摘刊物做过大量的翻译校对。他热心于培养、指导年轻人的工作。除指导自己研究所的年轻人外,曾帮助中国科技大学建立物理系的发光专业,编讲义,讲课,安排实验及毕业实习等。凡是他做过的实验,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和助手,实验记录也无保留地交给继续下去的工作人员。研究所里其他人有问题问到他时,总是十分认真地帮助思考和讨论。自己得到的成绩却毫不在意,甚至事过境迁就忘记了。总觉得做的事情都很平凡,不值一提。从1950年开始,许少鸿的工作一贯勤恳踏实,以他自己的话说是:“工作兢兢业业,成绩平平凡凡。”
科学研究
70年代,中原地区曾组织过国产彩色电视攻关。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有一部分人员在许少鸿的带领下,参与彩色电视荧光粉的研制。除了在所里试制国际上各种新的彩色电视用的荧光粉(主要是红色发光粉)外,他们也下工厂研究在制造显像管的各步骤中,环境对荧光粉的影响。他也从物理方面研究了阴级射线发光的效率问题。他们的研究工作对当时国产彩色显像管的试制,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除了彩色电视荧光粉的研究外,在许少鸿的指导下,长春物理所的部分研究人员还研制过高亮度阴极射线荧光粉,可用于投影显示、显像管,曾获国家发明奖。另一个小组研制的一种电压穿透式荧光粉,完全是许少鸿自己设计的。当时国外报导的这类荧光粉是在一种粉外面包另一种粉,在改变电压时改变发光颜色。而许少鸿设计的是同一种基质材料,内核和外层掺杂不同化学价的稀土激活剂,也是在改变电压时改变发光颜色。这在制作上应是比较简单的。
虽然由于后来工业上采用引进的办法解决了生产彩色电视的问题,但在许少鸿指导下的研究工作,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他们如今还活跃在不同的科研领域里。
阴极射线发光的研究中,有一次在他领导下的一位研究人员发现掺的硼酸镁中有一条与的发射波长极为相近的谱线,根据已有的实验数据,许少鸿认为它来自镨而不属于铕,但却不能和镨离子的任何能级间的跃迁对应起来。因此不少同行认为就是镨中的铕杂质产生的。为了确证这一结果,他与同事合作,做了更多的实验,从各方面积累实验数据,确认它属于镨。后来在国际会议上提出报告,作为一条新谱线和新问题提出,在场的科学家都没有提出异议。荷兰的一位发光专家会后重复了这个实验,证实了这条新的镨发射线的存在,并从理论上提出他的初步解释。这个例子说明许少鸿在研究工作中并不于理论,而更重视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
教书育人
除了科研之外,许少鸿担负着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他所教的“固体发光学”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所以这门课的讲义都是他亲自编写的。他不满足一成不变的教材,每年都要进行修改,加入最新的内容,这构成了他所编的教材新鲜的特点。为此,他从头学习使用计算机,自己打字,自己编排,付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许少鸿培养研究生和年轻人的特点是重视他们的工作作风。他对学生所写的文章及论文都要仔细认真地审查,发表文章都要在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不允许华而不实或没有足够事实根据的文字写在论文中。因而在许少鸿工作的近50年中,不论在研究所还是在大学,培养了很多实干人才,有的已是研究所所长、大学副校长、系主任、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也有高科技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生们养成了没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就不轻易写科学论文的学风。他们认为,“说每一句话都要有可靠的根据”是科学家的职业道德和做人的原则。也许因此他们吃过许多亏,但他们始终坚持这是一个科学家应有的态度。正如他的一个研究生毕业后来信中所说的:“离开学校后,把从先生那里学到的严谨治学精神用于敬业创业中,颇多收获。”许少鸿辛勤耕耘,已是桃李满天下。
个人成就
出版著作
2011年7月,许少鸿出版《固体发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经历
个人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