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军,男,1968年9月出生,汉族,山西晋城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军在1997年7月毕业后,前往南京古生物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至1999年10月结束。1999年11月至2001年1月,王军在该所任副研究员,并于2001年1月晋升为研究员。2002年和2004年,他先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访问合作研究。2006年至2007年,他在德国明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9月至2023年12月,王军担任南京古生物所副所长,并于2023年12月起任所长。
王军主要从事石炭-二叠纪陆相地层、植物分类与演化、古生态学和古气候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特别是3亿年前“植物庞贝”的发现和复原研究。曾主持或参与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及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课题及子课题等多项研究任务。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王军曾入选江苏省 “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王军于1991年6月在兰州大学地质系获得学士学位;随后,他于1994年7月至1997年6月在西北大学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王军于1997年7月至1999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李星学院士。1999年10月至2000年12月,他担任该所的副研究员,自2001年1月起升任研究员。2002年3月至4月和2004年2月至8月,王军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进行访问合作和高级学者研究。
自2006年9月起,王军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并于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德国明斯特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2008年1月至2018年8月,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古植物与孢粉研究室主任。2018年9月至2023年12月,王军担任副所长,并于2024年起担任所长。此外,自2004年以来,他多次访问美国Smithsonian Institution、捷克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家博物馆、Pilson古生物博物馆及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开展合作研究。2023年4月,王军受邀参加第十二次、第十三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颁奖大会。2024年9月3日,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办相关新闻发布会上,王军等三家地质遗产地提案人分别介绍了各自地质遗产地的情况。
学术研究
研究领域
王军主要从事石炭-二叠纪陆相地层、植物分类与演化、古生态学和古气候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研究内容
3亿年前“植物庞贝”的发现和复原研究
受保存条件所限,迄今人们所看到的地球历史上的远古森林复原图都存在巨大的时空误差,并非实际复原,而是所谓概念性复原。对远古森林的实际复原依赖于原位埋藏化石森林的发现。王军研究员主持的课题组在内蒙古自治区乌达煤田发现了一距今约三亿年前被火山喷发所埋藏的成煤沼泽森林,其保存方式与庞贝古城颇为相似,可以说是地球生物界的一个“植物庞贝城”。相关研究采用类似于现代考古的埋藏学方法,实现了世界上迄今为止对地史时期陆地景观的、最大面积的植被实际复原研究,成功绘制了远古森林的实际复原图。“植物庞贝城”群落结构保存完美,人们能够鉴定森林的组成类群、树木密度、分层结构、生态梯度等等,从而进行精确的古植物学古生态学研究,检测现代生态学的相关法则是否在三亿年前既已存在。
同时,由于该植物群生存于地球冰室-温室过渡时期,此项研究对于探讨现代植物生态系统演变趋势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2012年3月27日PNAS,109(13):4927-4932上。PNAS杂志同期配置出版了由美国Smithsonian Institution Bashforth 和 DiMichele博士撰写的题为“由二叠纪成煤植被窥探晚古生代生态学Permian Coal Forest offers a glimpse of late Paleozoic 生态学”对本项研究进行了专题评述,称赞类似这样的时间尺度为一瞬间的地史时期的植物群使得人们能够象现代生态学家那样研究远古森林的生态学规律。同年5月1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以“火山灰中浮现远古陆地”(Primeval Land Rises From the Ashes)——为题,在“新闻聚焦”栏目报导了“植物庞贝城”的研究成果。围绕“中国乌达”、“天堂的遗失和发现”、“与时间赛跑”等主题,记者用流畅诙谐的语言,从大众科普的角度再现了课题组对植物庞贝城艰苦漫长的探索和抢救性的研究保护过程。
植物地层学研究
中原地区石炭-二叠纪植物大化石组合序列从上世纪60年代确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但是,这种组合序列的确立严重受到岩石地层划分的影响,由此导致植物组合划分总是与岩石底层单元界限一致,人们总是把一个岩石地层单元内所含化石植物群归结为一个独立的植物化石组合。这显然不符合生物地层学原理,也阻碍了对植物群演替与气候环境背景响应模式的深入探讨。王军研究员自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开始,在渭北煤田尝试性地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植物生物地层学工作 (Wang et al., 2000,2005;沈光隆等,2000)。将植物地层带依据化石植物的首次与末次出现层位、出现频率、富集程度、叶形演变状况进行划分,并把化石属种在岩石地层中的位置使用了层位系数进行定量描述,实现了化石层位的定量计算。所得化石带的界限与岩石地层单元界限不一致,同时也与已知华北地区各地植物化石组合序列迥异。这一研究实例证明中国华北非海相地层植物化石组合序列的生物地层学意义亟待完善,并进一步指明中国非海相地层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努力方向。相关成果发表于《第3届全国地层会议论文集》《古生物学报》和美国Bulletin of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新墨西哥州自然历史博物馆通讯》)。基于上述探讨的结果,把渭北煤田的实践结合华北其它区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界限不同于岩石地层单元界线的植物大化石组合序列,并结合迄今所有已知信息提出了最新的华北非海相地层与国际地质年代表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将植物群的演替状况与晚古生代冰期盛衰相互对比,鉴别出了若干次植物群组分上的更替与冰期阶段性的对应,初步反映了植物群—冰期—气候之间的响应关系。值得指出的是,石炭-二叠纪大冰期期间及其后的程度不等的温室效应植被的影响,对于研究现代温室效应对植被的影响,比地史时期任何其他时段的类似事件都具有可比性。因此,探讨晚古生代植被对石炭-二叠纪大冰期期间及其后发生的温室效应的响应模式,对探讨现代地球温室效应下植被的响应性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系统古生物学研究
作为对华夏植物群的系统古生物学研究,王军研究员重点对瓢叶目植物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18篇,其中16篇为SCI检索刊物论文,确立了自己在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特色。该研究以古植物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为主攻方向,包括瓢叶目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地层学及演化和古生态学等方面,研究成果被最新出版的国际权威学者撰写的古植物学教科书(Taylor et al., 2009)所引用。
主要成果
(1) 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中国和美国学者对瓢叶目植物一个属的鉴定命名争议。在检查原始标本的基础上,厘定了美国属名Russellites Mamay 1968 是中国属名Yuania Sze的晚出异名。(Wang and Chaney, Taxon, 2010)。
(2) 研究命名瓢叶目整体植物Paratingia wudensis Wang et al. (Wang et al.,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09)。描述第二个瓢叶目整体植物联合齿叶Tingia unita,证明这类植物的生态型为小型乔木,并可生长在成煤沼泽环境。(王军, 科学通报, 2006; Wang J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Wang et al.,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 2020)。
(3) 研究报道内蒙古乌达早二叠世4个连续保存的植物群落。其中的成煤植物群中发育了瓢叶目植物Paratingia 和Tingia 新种, 证明瓢叶目植物可以生长在低湿地、甚至成煤沼泽植物群。(王军等, 古生物学报, 2004; Pfefferkorn and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2007;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6; Wang et 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4b)。
(4) 描述命名渭北煤田下石盒子组韩城盘穗Discinites hanchengsis Wang et Shen。以往华夏植物群中没有发现过成熟的盘穗的孢子囊穗的原位孢子,第一次揭示了从原位孢子特征来看华夏和欧美植物群中瓢叶目的异同。(Wang and Shen,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2000)。根据伴生状况及埋藏学角度推测斜羽叶Plagiozamites的生殖器官是球果而非种子(Wang, 2008, Global Geology )。来自贵州宣威组的化石材料则揭示伴生的球果具双性孢子(Wang et al.,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17)。
(5) 命名新种Discinites wudensis sp. nov.和 Yuania wudensis sp. nov.,并运用古植物埋葬学的方法论,认定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联生关系。这为整体植物重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为最终解决分类问题积累了重要信息。(Wang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04)。
(6) 研究描述目前唯一的瓢叶目矿化繁殖器官化石——中国宁夏石嘴山早二叠世矿化的中华盘穗Discinites sinensis。文章发表于《科学通报》中英文。(王军, 科学通报, 1999;Wang Jun, Chinese Sicence Bulletion, 2000)。研究人员详细解剖了Discinites sinensis Wang 的孢子囊。它由囊壁、绒毡层和孢子团构成。孢子囊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深入了解,进一步显示了瓢叶目植物的特殊性。(Wang Ju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05)。Discinites sinensis Wang极少部分的原位小孢子具有孔盖,这在已知的分散孢子和原位孢子中均无记录。它的发现本身就进一步印证了瓢叶目植物的特殊性。(Wang et al,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2004)。通过对中华盘穗Discinites sinensis Wang部分原位小孢子孔盖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认为它们可能是昆虫咬食行为所致,为探索二叠纪动植物间生态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Wang et al,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2009)。
此外,对中原地区植物群的系统古生物学研究还包括建立了一类新的种子植物髻籽羊齿科Nystroemiaceae Wang and Pfefferkorn. 这类植物具有非常先进的叶性器官,与中生代以来常见的类似于白果叶阔叶,但是其繁殖器官胚珠、种子的结构十分原始,类似者常见于早石炭世-晚泥盆世。这样在进化程度上相差巨大的营养和繁殖器官构成一种植物有机体,恰恰证明了植物进化历程的复杂性。在晚古生代植物群中,这是迄今基于对中原地区植物群的研究所确立的,除大羽羊齿目(Gigantopteridales)之外的另一个科级分类单位。该项成果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
科研项目
社会任职
主要论文
以下是生成的表格,包含了1-37的论文记录: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现任领导.现任领导.2024-09-03
研究员.研究员.2024-09-03
现任领导.现任领导.2024-09-03
南京古生物所两名研究生荣获“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南京古生物所两名研究生荣获“李四光优秀学生奖”.2024-09-0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学术研究
研究领域
研究内容
3亿年前“植物庞贝”的发现和复原研究
植物地层学研究
系统古生物学研究
主要成果
科研项目
社会任职
主要论文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