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鱼(学名:Antennarius biocellatus)是躄鱼科、躄鱼属的一种鱼类,分布于西
太平洋区,包括
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
菲律宾、
巴布亚新几内亚、
所罗门群岛及帛琉等海域。双斑躄鱼的栖息深度在0-73公尺间,但一般皆发现于10公尺内。它们也能生活在河口或淡水域。
一般体长30-100毫米左右,最大体长为118毫米。体侧扁,卵圆形,腹部膨大。具尾柄。头较高大。吻部短,背缘陡斜。眼小,眼径约为体长的2.9-5.3%,眼间隔宽而隆突。鼻孔每侧2个。口上位,口裂大,下颌突出。上下颌、犁骨、腭骨具绒状细齿。鳃孔小,圆孔状,位于
胸鳍基底下方。脊椎骨19。
背鳍2个,第一背鳍3鳍棘,第一鳍棘为吻触手,其长约等于或稍短于第二鳍棘,约为体长的10.7-16.7%,吻触手基部支鳍骨前端明显位于上颌联合的后方;吻触手上有拟饵体,为一锥形皮瓣,上有许多细丝状突起;第二鳍棘游离,其后方无皮膜与头部相连,第二鳍棘长约为体长的11.0-18.7%,末端尖直,后缘密布皮刺;第二鳍棘最长大,约为体长的23.3-30.5%,它的末端弯向后方。
第二背鳍较长大,具鳍条12,后方约3-4枚为分支鳍条。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起点在第二背鳍后部下方,具鳍条7(极少为6),均为分支鳍条。
胸鳍鳍条9(极少为8或10),均为不分支鳍条。腹鳍喉位,小于胸鳍。
尾鳍后缘圆形,均为分支鳍条。
生活时体黄色,有不少黑色斑块,第二背鳍后部鳍基部有黑色圆斑,周围有黄色环纹,环纹外缘又有黑色边纹。液浸标本浅灰色,背鳍基部黑色圆斑外的环纹呈白色;眼周围有6-8条深色条纹排成放射状;自第二、第三鳍棘起,经过眼至口角处有一深褐色或黑色带纹;与此平行的在第三鳍棘与第二背鳍间到胸鳍基底前方,也有一深褐色或黑色带纹。各鳍的外缘白色。
双斑躄鱼会引诱猎物靠近。鱼饵在它的头顶,就在它非常大的向上的嘴上方。鱼饵是由背鳍的第一根脊椎组成的。脊柱被修饰成杆状或茎状(称为刺毛),顶端有一个类似蓬松的肉质,这个吸引人的钓饵(Esca)还会扭动、抽动和挥动,因此看起来像是无助和美味的小杂菜。
而双斑躄鱼本身却一动不动,看起来就像另一块石头或其他无害的东西。不知不觉试图吃下钓饵的生物反而被双斑躄鱼吃掉。猎物通常被双斑躄鱼的
大嘴𫛭一口吞下。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就可以大张旗鼓地张大嘴巴,成为
动物界捕捉速度最快的鱼之一。
双斑躄鱼所产之卵,形成丝状团状,具有漂
浮力。
躄鱼科家族的一个独特特征是,将挤出的卵包裹在带状浮力的粘液团中,称为“卵筏”。这种结构可以作为在远距离上运输大量卵的一种手段。在产卵之前,
雄性和
雌性分别穿过底部,雌性在前,雄性在后部。雄性的鼻子通常与雌性的排气口直接接触。在此期间,雌性鱼会因产卵而肿胀,通常会膨胀到正常大小的两倍。两鱼冲向水面,卵块从雌体中排出。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这种鱼可能会产卵好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