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浦(1902年7月31日—1994年8月4日),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教育家,江苏泰县(今
泰州市姜堰区)人。
天津大学化学系的创建者之一,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开拓者。
社会任职
刘云浦,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教育家。天津大学化学系的创建者之一,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开拓者。年轻时发奋苦读,学习成绩优异,先后获
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硕士学位和
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一直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事业,曾担任国内多所知名大学教授。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历任民盟
天津市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委员会常委,民盟天津市第八、九届委员会顾问;曾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第一届至第七届委员。
人物经历
1922年 以优异成绩考入
厦门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得
陈嘉庚甲等奖学金。
1927年 毕业于厦门大学。
1928年 厦门大学任教一年。
1930年 就读于
加利福尼亚大学 获得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硕士学位转入
南加州理工学院,专攻物理有机化学。
1933年秋 获得罗氏基金会的奖学金,入选美国的”Sigma Xi“荣誉会员。
1934年8月 回国,任
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后任昆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遵义湄潭的
浙江大学、
重庆大学等校化学系教授。
1952年 任
天津大学化工系及化学系任教授兼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
1952年6月 加入
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
天津市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委员会常委,民盟天津市第八、九届委员会顾问。
1955年起 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第一届至第七届委员。
1984年6月
加州理工学院授予“半世纪俱乐部”会员证书。
1987年10月
中国化学会授予“从事化学工作50年纪念册”。
1990年7月 国家教委颁发有突出贡献的荣誉证书,并获政府特殊津贴。
1990年10月2日
天津大学授予金钥匙最高荣誉奖。
1994年8月4日 92岁高龄的刘云浦与世长辞。
个人生活
刘云浦,于1902年7月31日出生在原籍
江苏省泰县桥头乡。父亲刘武德是位小学校长,为人正直,教书育人,兢兢业业,深受师生敬重。父亲对子女亦是严格要求,决不允许在学习上稍有懈怠。他艰苦攻读,品学兼优。在学校里,刘云浦 对数理化十分感兴趣,毕业时考试成绩优异,考入省立扬州第五师范中学。1922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
厦门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由于学习优良,获得
陈嘉庚甲等奖学金。1927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在大学期间,他受到恩师教诲,受益甚厚。厦门大学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刘树杞博士,对他攻读
化学做了深入的指导,这对他后来成为化学专家起到了很大作用。1928年,刘云浦留校任教一年后,刘树杞博士便带他到武昌,参加组建
武汉大学的工作,并提升刘云浦 为讲师。 1930年春, 刘云浦 得到
加利福尼亚大学入学奖学金及中华文化基金会的资,于年底赴美留学。半年后即获得该校的科学硕士学位。后转入邻近的
南加州理工学院,专攻物理有机化学。1933年秋获得
罗氏制药基金会的奖学金。此时,刘云浦初露锋芒,得到美国科学界和大学的重视。1933年刘云浦教授在
加州理工学院期间,即被选入美国的“Sigma Xi”荣誉会员。1934年6月2日,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34年6月参加了加州理工学院的毕业典礼,获得博士证书。
1934年8月,刘云浦回国,将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中,在这片国土上一展他的才华,成为著名的化工专家和科学教育家。
刘云浦教授一生中有很长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34年8月,他回国后,就任
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职务。抗战胜利前后,任昆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遵义湄潭的
浙江大学、
重庆大学等校化学系教授。在西南联大期间,他认真备课,对教学丝毫不放松,赢得了同事的尊重。1947年至1948年,任
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1948年任北洋大学化工系
物理化学教授。1952年,北洋大学更名为
天津大学,刘云浦教授在天津大学化工系及化学系任教授兼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他讲过的课程有七、八种,如《化学原理》、《普通化学》、《无机及有机化学》、《化学热力学》、《相平衡》、《溶液酸碱理论Hammett函数》等。《物理化学》是他常年主讲的课程。
刘云浦常常亲自参加教学研究,亲自设计典型教学计划。除教授课程外,他还经常举办讲座,即时介绍和传播新知识。他讲课指导明晰,逻辑性强,语言明确,能把学生紧紧地抓住。他是一位一直在高教战线默默耕耘的老专家,他的科学研究服从于教学,他把传授知识当作他毕生不懈努力的事业。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讲台上,他自己治学甚严,同时对自己的助教也甚严,要求他们听课、备课。在课下,他常平易的青年教师进行讨论。对待科学和教育,他认真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60年代在批判及否定“函数”时,他坚决维护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客观真理性;在对待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上,他坚持专业基础理论课要有其完整性及系统性。
刘云浦认为,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不能只拘泥于在前人走过的路上彷徨,而应沿着这条路继续开拓,有所创造。50多年来,刘云浦教授在科学领域不懈探索,在
化学的基础理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1931年至1934年,在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发表了很有影响的三篇论文:①P-cresol在强硫酸溶液中的硝化反应( J.Am. Chem. Soc.,55,127. 1933)。这篇论文是30年代初期对化学反应的电子推移学说的论证。②
DL-乳酸纯结晶体的制备及其
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J.Biol. Chem. 102. 449. 1933)。这篇论文论证了用“种子选择法”把乳酸提制成真正的纯结晶体,并精确地测定其物理化学性质及
电离常数等。③三甲
乙烯在强酸溶液中的水化速度(J.Am. Chem. Soc.,56,2135,1934)。这篇论文在30年代初期提供了一个真正一级反应,并测定其活化能及指出石油裂化所产生的
烯烃气体可制备相应的、有广泛应用的醇类
溶剂。
1934年至1949年的十五年间,他先后在《
中国科学》、《中国化工会志》、《中国化学会志》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共21篇。1965年,他又在《中国化学学报》发表一篇很有影响的科研论文,题目是《烯烃在强酸溶液中的水化速度及其反应机理》(见1965年第3期,31卷《中国化学学报》)。这篇论文发表后,曾被推荐在《中国科学》上用英文再次发表,与国外学报交流。1966年7月,
英国的一家刊物转载了此篇论文。1960年以来,主编了全国统编教材《物理化学》,并于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为国内外同行所称赞。
刘云浦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当时的
中原地区饱受战争蹂躏,华夏遍地疮。刘云浦带着忧国忧民的激愤心情,于1930年底赴美留学进一步寻求科学救国之路。在美留学期间,由于国内政局不稳,战争频仍。家中无力接济,他的生活很拮据。境遇虽困难,但他很坚强,也很勤奋,从不叫苦。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国难当头,学子又哪得安心就读。为了教学和抗击日军的需要,他和
何增禄、
吴学周、
袁翰青、
郑衍芬、
周同庆、
丁绪宝等人筹建“中国铁社”,准备将为数不多的每月费用的1/3到1/2捐助并鼓励军工留学生,寄希望于他们学好本领、卫国保家。但后来“中国铁社”因故未成立。他又团结其他留学生以其他形式为国出力。这些做法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
1984年6月,
加州理工学院为授予他哲学博士学位50周年举行庆祝活动,并颁发纪念证书及“半世纪俱乐部”会员证书。1987年10月,
中国化学会在
天津市化学会、
天津大学、
南开大学联合为他举办的从事化学工作50年的庆祝会上,颁发了“从事化学工作50年纪念册”。1990年10月2日,在庆祝天津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授予他天津大学金钥匙最高荣誉奖。1990年7月,国家教委颁发给他有突出贡献的荣誉证书,并每月发给他政府特殊津贴。刘云浦教授还是著名的民主党派人士,1952年加入
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天津市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委员会常委;1988至1994年,民盟
天津市第八、九届委员会顾问;曾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第一届至第七届委员。
1994年8月4日病故。刘云浦教授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待人平易,谦虚宽厚,严于律己,生活俭朴,为人们所尊重。――摘自民主党派联合工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