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元头脑是用羊肉、羊髓、
米酒、煨面、藕根、
长山药、黄芪、
高良姜八宗物品混合煮成的不稠不稀的汤,故又称作为八珍汤。在吃头脑时,还要佐以腌韭,作为药引。头脑实质上是一种用以滋补的医疗食品。羊肉味甘性热,补虚开胃;藕根清热化痰;山药补脾除湿;黄芪味甘性温,补脾健肺;良姜味辛性热,温中下气,暖胃消食。这些配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薄而可口的药饵。人们清晨起来喝上一碗头脑,既充饥活血,又取得了滋补之效。
太原市的头脑是明末清初的“仙医”
傅山发明的,傅山字青主,太原人,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抗清志士。在
明朝灭亡之后,清兵铁骑蹂躏中原广大的
汉族人民,傅山坚决不向暴力低头,一生奔波于抗清的事业,他见中原人民体质较弱,就决心利用自己的医道之长,帮助人民强身健体,以抗击清朝的残酷统治。在这个想法指导下,他把脑筋动到了家乡人民爱吃的“头脑”上。经过他的改进,确定了
头脑的八味配方。
傅山不仅精于医道,而且擅长书法。他在发明了太原头脑之后,还特地给这家经营头脑的饭馆题写了店招:清和元,在这三个大字的上边又写了一行小字:“头脑杂割”,合起来就是“头脑杂割清和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店招,它具有深刻的含意。在
明朝之前,有
蒙古族建立的
元朝,在明朝之后,有满洲建立的清朝,这两个王朝都实行对
汉族的民族歧视政策,统治也很残暴,
傅山写的这块店招,就是时刻提醒人们,要宰割清和元统治者的头,坚持民族气节,这便是
头脑的来历,也是“清和元”命名的由来。
把“头脑”当做食品的名称,大约始于十四世纪末由(元朝末至明朝初)。《
水浒传》中有“赶碗头脑”的话,足可见那个时期,社会上已经有了卖头脑的饭馆。当时的头脑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法,我们还不够清楚。
黄芪味甘、性温,功能是补脾胃、
三焦而健肺,体气虚弱者用之最有效。产于山西绵山者,温补力强,叫做绵芪,良姜味辛、性热,有温中、下气、消食等作用,医家疗
胃病用良姜治外寒、干姜治内寒。良姜产于广东高州(原府治在今
茂名市)者质量最佳,叫做高良姜。
傅山加配这两种草药,就是为了预防和治疗脾虚胃寒。
头脑可以说是一种滋补剂。除头脑一定是在早晨,越早越好;从前的饭馆,都是在清晨挂上灯笼卖头脑的。这对就餐者来说,等于进行一阵晨间运动,既有滋补之效,又取锻炼之功,一举而两得,这正是傅山发明头脑的主要用意。由于辗转传播,头脑生意曾扩展到归绥(今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一带。
头脑从表面上看去,只是一碗不稠不稀的糊汤里泡着几块羊肉。因之也有人叫“头脑汤”。其实头脑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有羊肉、羊髓、
米酒、煨面(炒过的面粉)、藕根、
长山药,连同黄芪、
高良姜共计八宗,叫做
八珍场。吃的时候,佐以腌韭,好像是药引子。
羊肉味甘、性热,有补虚、开胃的作用,自
张仲景就用它治寒疝腹痛和产后腹中不舒,这正是由于它能够温脾缓中的缘故。羊肉配以清热化痰的藕和补脾除湿的山药,就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醇而可口的药饵(
傅山先生好用药解二字,就是掺药物于食品、凭食物祛病保健)。
傅山先生擅书法,有人称赞他是
清代初年第一写作家。他给经营头脑、杂割的这家饭馆题了“清和元”三个大字的牌匾,三个大字的上边又写了“头脑杂割”一行四个小字。傅山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爱国主义者,他热爱以
朱元璋为
正统的
明朝,反对清朝和
元朝(特别是清朝)的皇帝,他取头脑之名就是要让大家杂割清和元的头脑,让人们天亮前打着灯笼前来是取天不欲明人欲明之意。
清和元在百余年前,由阳曲回族朵家经营,地址在太原南城区南仓街。建国后扩大营业,移到今天的新址——一桥头街。每年一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头脑便上市,许多人慕名而来、生意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