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始建于1999年,前身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2001年3月,该中心被纳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3年6月,经
山东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改建成立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研究院以传承和弘扬齐鲁文化,服务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为宗旨。
研究院拥有一支学历职称高、年龄结构合理、研究力量雄厚的科研教学队伍,现有教工21名。设有中国古典文献学、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学2个博士点,中国史、中国哲学、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学3个硕士点。与文学院共建有“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博士点,主要培养哲学、文学、
历史学、
考古学、齐鲁文化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和教学的高素质人才。
研究院教师治学严谨,教学设备齐全,藏书丰富,学术氛围浓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研究院集文史哲研究于一体,体现
山东师范大学办学特色的科研教学机构。
正文
齐鲁文化研究是山东师范大学具有几十年深厚学术积累的优势领域,早在20世纪60年代山东师范大学就把齐鲁文化研究作为学校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著名学者
安作璋、
严薇青、
田仲济等先生就发表过许多相关研究成果。90年代以来,山东师范大学的齐鲁文化研究又呈现出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局面,成果丰硕。
1999年,山东师范大学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和山东文化大省建设需要,经充分研究和论证,正式组建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在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省政府和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
山东师范大学高度重视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的建设,不仅严格贯彻教育部普通高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建设标准,并且在集中校内专家的基础上,联合省内外众多专家,形成了一支研究力量雄厚的科研学术队伍。2001年3月,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此后,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要求,紧紧围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资料
信息建设、咨询服务和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五个方面展开工作。在结合我校齐鲁文化研究的传统优势与学术积累的基础上,根据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中心规划了三大研究方向:1.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2.
儒家文献与
山东省地方文献研究;3.齐鲁文化开发与应用研究。几年来,基地整合研究力量,组织重大项目的科研攻关,积极拓展研究领域,逐渐在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齐鲁文化与中国早期文明研究、儒学研究、三礼学研究、宗教学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方面凝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优势。
2013年夏,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届指示精神和山东文化强省发展战略部署,
山东师范大学领导经统筹考虑、认真论证,计划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主体,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联合省内外、海内外相关科研资源和力量,报请省宣传部拟组建齐鲁文化研究院。齐鲁文化研究院的成立,将加大对齐鲁文化的研究、传承、弘扬力度,加强传统齐鲁文化研究与当前文化强省建设的结合,加快齐鲁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步伐,为推动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等方面将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齐鲁文化研究中心(院)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根据教育部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整合集中校内专家的基础上,又以项目为纽带,围绕重大项目研究进行学术队伍建设。通过多年努力,逐渐组建起一支学历职称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研究力量较雄厚的研究队伍。目前中心(研究院)共聘任专职研究人员27人(中心专职研究人员16人、校内专职研究人员7人、校外专职研究人员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6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8人,16人具有博士学位。
基地特聘著名学者
何兹全、
任继愈、
李学勤、
张岂之、
庞朴、
杜维明、
成中英、
袁世硕、
董治安、
刘泽华、
晁福林、
牟钟鉴、
孟祥才等为基地学术顾问或学术委员。基地第一届、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著名历史学家
安作璋先生,现任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为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陈来先生;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王志民教授兼任基地主任,郭玉锋研究员任常务副院长、程奇立(
丁鼎)教授为正处级干部、
燕生东教授任副院长。
中心(院)于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以后,相继制定了《“十五”科研规划》、《“十一五”科研规划》、《“十二五”科研规划》、《“十三五”规划》,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选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应用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组织申报和自行设置了40余个科研项目。通过整合相关研究力量,联合攻关,打造出了一批学术精品,在齐鲁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科研立项方面:基地成立以来,迄今已申报成功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30项,其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项目10项,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1项。此外还有教育厅项目6项,重大横向社科项目16项,基地基金项目18项。共获得科研经费上千万元。
科研成果方面:基地迄今已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700篇。尤其是完成了多项重大标志性成果——《
齐鲁文化通史》(八卷本)、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委托项目《齐鲁历史文化丛书》(100卷本)和《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研究报告》,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赢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山东历史文化遗址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还受到
山东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及山东省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目前,研究院组织编写并出版了《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三十种(1200万字,201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受中央文史馆委托,编撰《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东卷》(201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及编撰《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1120万字)等,打造十二五期间基地标志性成果。
科研获奖方面:齐鲁文化研究中心(院)成立以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1项。其中,国家级优秀成果奖1项,
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奖2项,
一等奖4项,
二等奖8项,
三等奖9项。齐鲁文化研究中心(院)和致公党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建议研究》,继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重大奖后,再获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11部门颁发的“‘十一五’期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建言献策”优秀成果奖。2015年,基地标志性成果《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28种》又获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重大奖并
一等奖。
多年来,基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内外联合、互赢合作”的形式,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专业学术组织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努力拓宽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途径,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为扩大基地和学校在海内外的影响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心(研究院)已举办国内或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28次,加强了中心(研究院)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与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促进了研究工作的深化。此外,基地还积极拓宽海内外学术文化交流途径,一方面积极支持基地研究人员赴海外进行学术交流,已先后派出30人次应邀赴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泰国、
德国、
法国、
意大利、
俄罗斯、
瑞典、
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文化考察和交流;另一方面,邀请海内外专家前来指导工作或举办学术讲座。
近年来,齐鲁文化研究中心(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可观的成绩。目前已拥有“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学”博士点,并与文学院共建了“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两个博士点;此外,还有“中国哲学”、“中国史”和“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学”3个硕士点。目前,已顺利毕业六届硕士研究生,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