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加工业是指从事液体乳及乳制品生产加工的行业。这一行业的科技创新主要包括知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设备创新和管理创新。尽管我国乳品加工业的产品创新较为突出,但技术创新尚未达到较高水平。乳品加工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层面,而非技术层面。乳品加工企业通常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致力于研发新产品和扩展产品线。然而,国内乳制品企业的产品同质化问题依然存在,品种相对单一,无法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技术需求
我国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现状
产品创新现状
乳品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创新。在中国,政府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支持相对较少,因此企业往往自行投资研发,或与科研机构和大学合作。产品创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理上的创新,如
蒙牛乳业的真果粒酸奶,另一类是对现有产品的改进,使其更适合消费者的偏好,如
光明乳业的舒平牛奶。乳品加工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围绕产品展开,而不是技术。大多数大型乳品加工企业设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专注于研发新产品和扩充产品系列。产品创新的方式主要有自主开发和合作开发。国内乳制品企业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种单一,亟待拓展产品种类,以适应个性化消费需求。然而,新产品开发周期长,投入大,易被竞争对手仿制。
技术设备创新现状
在乳品加工技术领域,国外厂商和技术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如
蒙牛乳业、
伊利股份等,其生产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仅有少量灌装设备为国产。这些进口设备自动化程度高,能够有效减少人力成本,确保产品质量。国内乳品加工企业普遍采用进口检测、生产和包装设备。因此,有必要加强技术装备的吸收和自主研发,特别是在检测设备方面,应开发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低成本设备。
乳品加工业关键技术分析
我国乳品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升,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其技术装备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然而,我国乳品加工的关键设备,如浓缩设备、均质机、无菌生产线、检测设备、
奶粉生产设备等,与国外仍有显著差距。乳品加工业的主要加工流程包括原料乳检测、原料乳加工、灌装和成品检测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我国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以满足企业安全生产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需求。
原料乳检测环节
乳品加工业的门槛提高后,许多
小型企业因无法负担昂贵的检测设备而退出市场。幸存下来的大型企业均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检测设备。国际标准规定了原料乳的检测要求,中国企业严格遵守这些标准。然而,某些国际标准规定的检测设备可能已经过时,检测时间和成本偏高,导致原料奶的储存时间延长。因此,提高原料乳的检测技术,既能缩短检测时间,又能确保原料乳的安全。目前,乳品加工企业主要采用综合快速检测设备进行检测,大部分设备为进口。在抗生素和重金属检测方面,仍需人工检测。
原料乳加工环节
国内生产的中间加工环节设备主要用于中小型乳品加工企业。大型乳品加工企业更多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的进口设备,加工过程主要由中央控制室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先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灌装环节
灌装环节是保证牛奶质量的关键步骤。大型乳品企业通常采用进口灌装机,如
德国GEA设备和
利乐设备。也有一些企业使用国产灌装设备,如杭州东亚公司的软包装灌装设备。国产灌装机在软包装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其他方面与国外设备仍有较大差距。
成品检测
液态奶的无菌灌装要求达到商业无菌级别。目前,微生物检测所需时间较长,延长了产品上市时间。因此,需要研发更先进的商业无菌检测方法,以缩短检测时间。
新原料开发
近年来,我国发酵乳制品增长迅速,但新品种较少,产品结构单一。这与原料限制和落后生产技术有关。我国在新原料研发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尚处于了解乳酸菌菌种和控制发酵工艺的阶段。国内缺乏真正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菌种保藏中心拥有的乳酸菌种类较少,且多数仅用于保存,缺乏专业的乳制品发酵剂研究。在益生菌发酵产品开发方面,缺乏基础性研究及益生菌功能评价体系。相比之下,
欧洲食品工业发达,其研发方向已从原料研发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新产品开发。我国乳制品品种较少,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加强新原料的研发是研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重要基础。
乳粉生产
乳粉生产中,发达国家多采用多效蒸发器进行牛乳浓缩,而我国仍采用单效和双效蒸发器。国内开发的设备最多可达四效,而国外设备可达六效。乳粉生产设备大部分为国产,与国外生产技术仍有较大差距。
乳品加工业的科技需求
新知识
发酵乳在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但我国在益生乳酸菌研究方面的基础研究较少,基本采取“拿来主义”。同时,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国内益生乳酸菌研究开发中应用不多。因此,加强对益生乳酸菌的基础研究将是促进益生乳酸菌产业发展的关键。
新产品
我国乳制品品种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企业间竞争激烈,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乳制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乳制品的消费结构将发生转变。因此,应加强高端产品品种的研发和生产,如酸乳、干酪、
乳清等。市场上不仅要有基础乳产品,还要有高品质、高营养、多功能的高附加值产品。
新技术
应加强原料乳和成品检测技术的研发,保障原料安全和成品的及时消费。特别是对微量但影响较大的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磷的快速检测。冷杀菌技术因其杀菌过程中食品温度变化不大,有助于保持食品的功能成分活性,是一种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杀菌技术。目前,我国的冷杀菌技术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应加速成果的应用。
新设备
原料乳检测是保证原料安全的关键。目前,我国的原料乳检测设备大部分为进口设备,价格高昂。因此,应加强快速全面检测设备的研发。近年来,我国乳制品加工技术装备有了显著提升。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如
蒙牛乳业、
伊利股份,其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我国乳制品加工的关键设备与进口设备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设备自动化方面,国内缺乏成套自动化加工设备的研发。因此,我国应加强成套自动化乳品加工设备的研发。目前乳品加工的灌装设备既有成套自动化设备的一部分,也有国产的软包装设备。在灌装设备方面,应加强砖型、枕型无菌包装设备的研发。
奶粉加工中使用的浓缩设备应重点开发多效蒸发器,并加强膜分离浓缩技术的研究。
新原料
发酵乳在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益生菌发酵乳制品。国内各研究单位应加强乳酸菌菌种的研发,开发自身的发酵剂或发酵乳,尽快建立乳酸菌菌种资源库。
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竞争力及乳品加工业竞争力的涵义
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内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从比较角度看,它是产业内企业能力的差异、产业发展所需资源条件的差异以及产业发展环境差异的反映。从产业内部看,它是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市场竞争结构、产业整体素质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反映。同样,乳业竞争力是乳业(特别是乳品加工业)内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乳业的竞争力。从比较角度看,它是乳业内企业能力的差异、乳业发展所需资源条件的差异以及乳业发展环境差异的反映;从产业内部看,它是乳业组织结构、乳业市场竞争结构、乳业整体素质和国家乳业政策的反映。
乳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乳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乳业表现或地位的标准,是开展乳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的基础。指标体系的设计遵循客观性、可行性、相对性、可比性、代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的基本原则。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和整体性能,同时考虑指标的数量和复杂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原因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前者解释乳业竞争力的原因,后者显示乳业竞争力的结果。乳品加工业竞争力原因性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人、财、物、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旨在评估产业内资源整合的能力。乳品加工业竞争力结果性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产业的最终收益,通过销售额和市场份额等指标反映产业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