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字仲子,
东汉时期东海
兰陵县人(今兰陵、古邵一代),官拜大司徒。
人物生平
王良,字
仲由,东海兰陵人。年少时爱好学习,专攻《小夏侯尚书》。
王莽时代,推说有病不肯出仕,在家教授学生一千多人。
建武二年(26年),
大司马吴汉征召王良,王良没有答应。
建武三年(27年),征入朝授
谏议大夫,多次向
刘秀进忠言,一举一动都符合礼仪,朝廷大臣都尊敬他。后来任沛郡太守。来到蕲县,推说有病不愿去太守府,部属官员都到他的住地来,王良于是上书说病重,请求退休,又被征入授太中大夫。
建武六年(30年),代替
宣秉任大司徒司直。在任上恭谨节俭,妻子儿女不进入官舍,盖布被用瓦器。当时司徒史鲍恢有事到
东海,经过王良的家并在他家等候,王良的妻子穿着布裙拖着柴草,从田里回来。鲍恢对她说:“我是
司徒史,特意来取书信,要见您家夫人。”王妻说:“我就是。苦于劳作,没有书信。”鲍恢就下拜行礼,遗憾地回去了,听到这件事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王良的。
王良居官恭俭,从政清廉,深得满朝文武百官的称赞,但也遭到一些人的冷嘲热讽,说他这是沽名钓誉,想往上爬。王良对此冷嘲热讽忧愤无比,做好人实在太难了,加之积劳成疾,身体渐感不支。后以养病为由,辞官回到久别的故里——兰陵。
后来王良因病回乡。一年后又被征召,来到荣阳,病重不能继续前进,就到朋友家去。朋友不肯见他,说:“没有忠言奇谋而得到高官,为什么来来往往不怕麻烦啊?”于是就拒绝接待王良。王良很惭愧,自那以后接连受征召,王良总是称病不出。
刘秀又下诏以尊贵的黑色币帛礼物来聘请他,王良就不再回应。后来光武帝驾幸兰陵,派使者问王良的病情,王良无言以对。光武帝诏令免除王良的子孙在乡邑中的劳役,后来王良死于家中。
人物历史
一代清官
中国自
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一个命脉性的文化线条就在此扎下了根——儒家学说。自此后延续千年,直至现在,都在点点滴滴中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我们知道除儒学外,中国还有一门道学。两者中,前者要求积极的入仕,而后者则主张超凡出世。但是,在西汉末
东汉初,却在儒界兴起一股出世之风,显得很是怪异。当然这股风也不是无缘无故兴起的。
儒家讲究“有道则出,无道则隐”,恰好生在西汉末东汉初的儒生王良,前期因为社会实在无道,所以就选择了出世。
王良是
兰陵县人。在战国时期,
楚国当时在兰陵地设立了
山东省第一个县治,当时的大诗人
屈原见此处高地林间簇生着兰花,便为其名曰“兰陵”。此地还出了很多名人,如
荀子、
疏广、疏受、
匡衡等。应当是周围环境的缘故,使得该地读书的氛围很浓,也使得家境不是很好的王良得到了教育。
儒家讲究学而优则仕,但是当他学优之后,却恰好遇上了乱世,按着“无道则隐”的原则,他是不能出世的。于是他就在自己的老家开办了学班授课。因为当地学风良好,其本人学识不凡,不长的时间,就有了弟子三千,很快就声名远扬。
当时篡权的
王莽正值用人之际,对四方贤德之人可谓是求贤若渴。多次派人前去请王良出山,但是王良丝毫不为所动,装病留在家中。最后王莽实在无法,同时举国四处烽烟,无暇顾及,便不再强求。
东汉乃是
刘秀起兵,一寸寸打来的江山,但是在很多的儒学士眼中,其无异于乱臣贼子。或许打江山之时,还有因同皇室同宗的缘故,给予些支持;至其自己坐上王位之后,一大批的文人就对其起了反感,为“无道”之人。
但是话说回来,刘秀在历史上确实是个明君。他是自
秦始皇和
刘邦之后第三个统一全国的帝王。善于识人,也很会用人,治理国家井井有条。如果这样看得话,应是“有道”之君,也应是儒生出世的时节。在王良的心中,这两种想法都有。
声名远播
声名在外的王良,很快就引起了
刘秀的注意。历史上刘秀善用人的典故很多,王良这样的人才在其治下,岂有不用之理?于是,刘秀就千方百计地邀王良出山。最终经过权衡,王良答应出世为官。
出世后的王良,入朝官拜大司徒司直,主管“监察”一职。
当官后的王良,真乃
许仕林中的一朵奇葩。他一人在京城当官,却把一家大小都留在农村。他的家人,完全没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机会。这种现象,在
东汉豪强世族不断扩充实力的大环境下是很少见的;如果视野再往宽看一下,五千年华夏史中,这样的官员也是很少。
王良没有府邸,没有奴婢,唯一的结发妻子还在老家务农,这实在让人很难相信。一次,一位官员出差,正好路过王良的家乡
兰陵县。于是就特意到王良家去看个究竟。
当他到了王良的乡里,牵着马走进村的时候,让他大吃一惊。因为整个村子里都没有一座像样的府邸。他多方打听,才找到王良家。摆在眼前的景象,让他更加难以置信。两间普通的茅草房及篱院墙、木栅栏门,门前绿树成荫,院里菜成垛,水满缸,鸡啄食,完全是一派农家景象。正在这时,一妇人周身粗布衣裙,拉着一捆木柴走了过来。他便上前问道:“此处可是王良大人的府邸?夫人何在?”妇人放下东西,拍去周身尘土,施礼答道:“妾身便是。”举止得当,礼节周全,实令来人一惊。进屋后,看到家中只有几件简单家具、些许陶器,十分简陋。之后此事被传开,王良的清廉之名便传得更广了。
而在京为官的王良还是没有走出那一对矛盾圈中。但矛盾归矛盾,他的各项工作都非常出色。
辞官归养
由于工作勤勉、认真,很快他的身体就撑不住了,于是上书请求回家养病。由于他的功劳甚大,
刘秀准了他的假。一年之后,皇帝又下旨要求其复职。接到旨后,他很快就出发了。在复职的路上,恰好经过
荥阳市。在荥阳有王良一位相交甚好的故友,于是他便去拜访。可是结果让他很吃惊,他的朋友将他拒之门外,而且还传出话来说:“不有忠言奇谋而取大位,何其往来屑屑不惮烦也。”一语又把王良深藏在心中的矛盾给激起来了,而且更多的倾向是他自己感觉当年的决定错了。再回想,多年来担任大司徒司直,专管“监察”一职,累积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于是惭愧、退隐之心又在其心里泛起,而且愈发强烈。于是他连夜写就辞呈,打马回乡去了。
因疾而逝
后来皇帝多次下诏,邀其回朝为官,但是王良均以身体有疾而推脱。
后来
刘秀到
山东省巡察,听说王良病重,立刻派特使前往探望。也就是这一次病重,王良没有缓过来,在自己的老家病故。
人物评价
作为一个典型的
儒家代表人物,他一直恪守着自己的原则。官居宰相,妻子仍留家中;官居要职,没有府邸、侍妾;一方名士,没有丝毫傲气。靠着自己的能力、人格,在《
后汉书》列传,名留青史。他的一生,或许在仙故之后,仍然还会在那堆矛盾中徘徊;但是他的学识,他的人格,他的作风,足以照亮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