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庄村
陕西省合阳县黑池镇下辖村
申庄村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北部,位于陕西省合阳县境内东南部,隶属于合阳县黑池镇管辖。申庄村地处的合阳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形大陆季风气候,具有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偏少,干湿季分明等特征,为典型的北方农业产区,主要农业作物有:小麦、小米、红薯、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苹果、梨、西瓜、葡萄、绿豆、棉花等经济作物
基本介绍
位置
申庄村位于陕西省合阳县境内东南部,隶属于合阳县黑池镇管辖。205县道沿村东而过,黑澄公路途径村南。申庄村西北距合阳县城约20公里,东南距黑池镇中心街道约4公里。
面积
申庄村面积约5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近5000余亩。
人口
1997年人口普查时,申庄村人口约为2800人,为黑池镇第二大行政村。
文化
申庄村的背杆文化
在童年的记忆中,合阳县 黑池镇申庄村的背杆就远近闻名、源远流长,堪称一绝。
一般说来,只有在新春佳节的正月或是一些重大庆典活动时才举办,它是欢乐喜庆的一种大型娱乐活动,也是最新文化的欢乐颂歌,又是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社会和谐、幸福安康的内心畅想。
据村中一些长者回忆,早在清末民初,申庄分为南北二社,两社都是抬杆,由于北社的青壮年劳力少,抬不了几床(床:即人抬的一种芯子),便想出了一种节省劳力的娱乐活动方式——背杆。
背杆起初用木杆,将木杈头捆绑在人的背上,杈把朝上,在杈把上部绑一个码子(即用一短木棒绑在杈把上,供上杆的娃脚踩),将娃捆在杈把上部,外着衣装,就算是一副杆。上杆的娃一般在四到六岁,这种独特的扮相使人感到新颖、玄乎、惊奇。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木杆既笨又不结实,于是他们开始动手打铁杆,用铁杆代替木杆,将杈头部分改为弧形,以便更结实地捆在背杆人的身上,用起来既安全又灵巧,铁杆分为两节,第一节呈弧形,是系于人身用的,上部留有插头,第二节扮演上杆的小娃,下部留有插口,两节用插销一插,既结实又安全,这样的好处是第二节杆到开演时再插上,能使背杆上的人有足够的休息。后来发展成三节杆,就是中间再插一个短杆,用来糊各种纸扎进行装饰,所糊纸扎五花八门,贴近时代主旋律,构思精巧、情节缜密、形式新颖,有养殖业的牛、羊、马、猪、鸡等造型,有种植业的小麦、棉花、西瓜、玉米、苹果葡萄等形样,从镜子、雨伞到现代的尖端科技等物体,杆的数量从过去的几副发展到现在的18副,而且还设计了双杆,杆的装饰也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不停地变幻,大大增添了杆的美色。
背杆是社火中的芯子,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看点,一到热闹的时候,四邻八乡的群众都会聚焦到申庄来,主要街道及各个巷道口,人山人海,人流如潮,整个村庄一片沸腾,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到下午两点,随着三眼的响声,背杆就开始粉墨登场了。十几把三眼铳响声震天,威力无比,起到了鸣枪开道的作用(今已以电子炮车代替),一辆装有高音喇叭的宣传车走在最前面,几十辆摩托车尾随其后,由技术好的骑手组成,车队彩旗招展、彩带飘扬,龙凤旗和百面彩旗组成方队猎猎飘扬。社火头由一个老者扮演,身穿戏装,手摇鹅毛扇,肩扛一根长竹竿,杆头是一斗方造型,杆后面是一个少儿扮样的小丑,项系马铃铛,手缠竹竿尾不停摆动小跑前行。紧接着是一个大村牌,由两个人抬着。小学生身穿校服,佩戴红领巾,手持鲜花、花棍、花束组成不同方队,在辅导员的哨声中踏着整齐的步伐像检阅式一样走过;装扮一新的指挥车上拉着一面崭新的大鼓,由领头人敲打指挥,小军鼓、铙按距离均匀地排着,数十名身穿黄马褂锣鼓手——其中还有不少巾帼,个个精神抖擞,使出全身解数敲打出铿锵有力的旋律,在村庄上空回荡。各组的彩车秧歌队、花轿依次排列足有一里多长,似一条腾飞的巨龙。
锣鼓随着大鼓点敲着,摇杆随着锣鼓声摇着,落场时总要表演一番,锣鼓队集中起来敲担子(即本村的锣鼓曲调),起场时又各组归位继续前行。
接下来的是主旋律——背杆。背杆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背个杆,背杆上的人一般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但也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头上及杆上有小娃,不能像走路那样随便。可以说要有一定的技术,一般是双手背后或双手叉腰,两腿左右放开,脚不抬起小步前行,以保持杆的平衡,即使在正月天也是汗流浃背。背杆的人不但要背的平稳,还要进行着装扮相,有背单杆的,有背双杆的,他们嘴里还衔着烟斗、扎着香烟,很自如像没背什么一样。上杆的娃一般都四到六岁,有的娃在杆上很自然、放松地装扮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也有的娃年龄小、胆怯,就表演得不是很自然,甚至哭啼,也算是逗人一乐,每个杆旁边都有一个人手执长杆,照护着杆上的娃,一般由娃的家长亲自守护。
这些杆都配有杆文,先是总牌标明主题,再下来是分牌,根据总牌的要求选择联文,它紧扣时代主旋律,先后宣传了抗战、解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大时期的风貌,背杆的人按文的次序排列,井然有序。
娓娓随后的是社火尾,俗称“社火罢”,由多人组成,有男扮女装的花旦,也有女扮男装的丑角,有扮夫妻的超生游击队。有人手提小笼笼反骑着毛驴,有人口衔着长长的旱烟袋,拄着文明拐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做着嬉戏滑稽的恶作剧,露出古怪的鬼相不停地与围观者打情骂俏,逗人一乐,他的作用其实是引开围在背杆周围的群众,避免拥挤。
申庄背杆使人观后欢乐无穷、流连忘返,堪称一绝。
美食
羊肉饽
羊肉糊饽,据民间传说是在元代由蒙古族传入而遗留下来的,以油水厚、味道美、价格低廉、经济实惠的特点被誉为渭河平原四大名吃之一。过去曾有“宁说一盘糊饽,不吃酒席一桌”的俗谚,可见其受群众欢迎的程度。羊肉糊饽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
煮羊肉要用红茴香肉桂荜茇高良姜、胡椒、广西八角、表盐、草豆蔻、丁香等“十大调料”,还要掌握好火候。烙饼用烫面,加上青盐碱水,揉匀,擀成一尺左右直径的圆形,然后上烙到脆黄却无焦点为止。面饼虽薄却筋道,折叠起来,用利刀切成三寸左右长、宽窄均匀的细条,备用。吃时不能用大锅统煮,常用炒瓢或小铁锅分煮,每次一盘或两盘。用原汁羊汤煮好,加羊油辣子和葱花,盛入平盘,红艳艳、油汪汪、逗人食欲。合阳县民间风俗,认为立春后万物复苏,吃羊内容易引起旧病复发,加之母着进入孕期,不宜宰杀,所以清汤羊肉和羊肉糊饽在立春之后便从市场上消失,待到家历六月后重新上市。此时羊肥汤美,正好大饱口福。
市场发展,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味道鲜美的黑池羊肉糊饽。清末民初,地处南北交通要道的黑池镇有六七家羊肉糊饽店,以彭月儿老师傅传授的徒弟王有娃最为出名。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