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古名舜江,又称
余姚市江,发源于
大岚镇夏家岭龙角山,流经
上虞区、余姚、
海曙区和江北汇入
甬江,其干流全长107.4公里,流域面积1934.1平方公里,约占
宁波市陆域面积的三分之一。
内容简介
姚江是宁波的“
母亲河”,是宁波境内一条集水利、农灌、
渔业、
航运和饮用等功能于一体的重要水系。姚江年蓄水量6820万立方米,是宁波的一个天然大水库。
地理位置
姚江发源于余姚市境内的四明山夏家岭东北眠冈山,源头称为梁弄溪,于通明堰接纳来自江坎头的来水后于余姚市
马渚镇上陈村进入宁波市境并于
梁弄镇注入
四明湖水库。出水库后河流向北汇合四十里河于新江口,该段河流亦称
四明江。新江口之后的河段始称姚江,折向东北依次与十八里河和马渚横河汇合。
浙东运河由此进入自然河道并开始
宁波市段。此后河流经过
余姚市城区,分为北、中、南三支,北支称候青江,南支称兰墅江,又名最良江。出城后三江合流并曲折向东南,与多条溪流汇合后进入
丈亭镇境内的丈亭三江口,汇合
慈江,此后向东进入宁波城区,于湾头地区分为两支。其中向东一支长5公里,因截弯取直而成为盲端。另一支为人工河道,经姚江大闸后与原河道汇合,再行3.3公里到达宁波三江口,并与
奉化江汇合成为
甬江。
姚江河道平坦,从新江口至姚江大闸的比降小于十万分之一,属于平原型河流。从新江口至姚江大闸河流普遍宽度在50至150米之间,最宽处为250米,平均水深5米。而姚江大闸至三江口的平均河宽达到208米,平均水深在姚江大闸建成前曾达到6.2米,但建闸后河道淤积,水深已减小到4米左右。
水文概述
水质
姚江原为潮沙河,如果连续晴20---30天,海水
逆河而上可抵丈亭,连续晴40天,海水可抵
上虞区的通明。海水退潮时,水流满急。江水盐度较高,沿岸土地盐、渍化再重。若连绵阴雨又逢海潮顶托,往往泛滥成灾。1959年7月在
宁波市北郊建成姚江大闸,挡咸蓄淡,姚江水质起了根本变化。1962一1964年,在。姚江中段相继建成舜江、皇山、竹山、郁浪浦等节制闸,整个姚江流域的农田灌溉、工业、生活用水得到改善。但节制闸的建成-洪水下世速度变慢,干流沿岸易涝,平时又少流水冲刷,使
南江县河道泥沙淤积速度加快,影响航道畅通。
支流
姚江的主要支流包括
慈江、南庙溪、陆埠溪、大隐溪等。慈江又名后江,发源于
镇海区小桃花岭,在丈亭三江口汇入姚江,全长28公里。南庙溪发源于梨洲街道东大片,汇入东山河,全长13.5公里,上游以前建有
梁辉水库。陆埠溪原名
兰溪市,源头为梨洲街道南黄,经过
陆埠镇在浦口注入姚江,全长21.5公里。大隐溪又名
慈溪市,发源于州区
高桥镇大庵山冈,至
大隐镇注入姚江,全长24.5公里。
水库
四明湖水库是姚江上游的重要水利设施,最大库容1.2554亿立方米,是
宁波市首座大型水库。水库位于
梁弄镇境内,始建于1958年10月,主要作用为灌溉和防洪,兼顾发电和水产养殖。1959年4月开始蓄水,但由于坝体不稳反复加固直至稳定,最终建成于1970年4月。除水利效益外,水库同时也是
浙江省重点
家鱼生产基地。
水闸
姚江原为
潮汐江,旱季咸潮可通达上虞通明堰,沿岸土地盐碱化,蟹类泛滥。雨季则容易滋生洪涝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1932年,鄞县县长陈宝麟曾计划使姚江河口改道,但由于经费和
中国抗日战争原因,迟迟未能开工。1958年8月,
宁波市人民政府开始在江北湾头地区兴建姚江大闸,1959年6月建成。建成后,湾头5公里原河道不再成为姚江主河道,新增
引河1.24公里,
日湖公园。姚江大闸的建设使得困扰沿岸农业生产的咸潮问题得以解决,沿岸土质得到改善。但是,水库也造成姚江河口和
甬江淤积严重,因而不得不常年进行清理,
航运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姚江上游河床较高,因而旱季河流水位较低,不利农业生产。因此,除姚江大闸外,姚江在
余姚市城区也包括皇山、竹山、郁浪浦、中舜江4座节制闸,建于1962年至1964年之间,用于保证旱季时
四明湖水库来水能够较好地供应周边地区。
治污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的发展,姚江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质发黑发臭,鱼类绝迹。1995年检测结果显示河流大部分为五类水质。同年,中国首部针对性江河环保地方法规《宁波市余姚江水污染防治条例》得到通过,此后,沿岸120余家企业被搬迁,网箱养殖也得到了限制。2003年,全线水质恢复3类水质。
历史文化
历史渊源
姚江古河道产生于
第四纪中
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期间,河流流向原为东北方向,在今
慈溪市庵东镇流入
杭州湾。全新世时期,
钱塘江河口堆积导致古姚江入海口淤塞,姚江遂改道东行,逐渐形成今日的流向。
文化遗产
姚江沿岸有丰富的文化遗存。
余姚市河姆渡镇境内的
河姆渡遗址可追溯到7000年前,当时的水稻种植已经非常成熟,并出现了畜牧和纺织。
江北区慈城镇境内的句章城是
宁波市境内最早的城池,建于公元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建,很早就有从事
航运的记录。明代中晚期,姚江畔
王守仁等学者形成的姚江学派所秉持的
心学成为
中原地区古代主观
唯心主义哲学的最高峰。
渡口文化
古时缺乏桥梁,姚江两岸形成一系列古渡,例如姜家渡、蜀山渡、丈亭渡、车厩渡、黄墓渡(即
河姆渡遗址)、城山渡、鹳浦渡、洪陈渡、西江渡、西洪渡、邵家渡、青林渡、李渡、桃花渡等大量的渡口。不少渡口尽管已不再使用,但地名仍然存留至今。
交通运输
航运
姚江水量丰富,航运发达,历史上就是沟通
宁绍平原东西的重要航道。公元300年前后,
浙东运河通达
宁波市。此后历代疏通运河,运河
航运始终不废。姚江作为浙东运河中的自然河道,曾经是漕粮海运的重要河道,也曾经沟通内陆和海上丝绸之路。在长期的航运中,为了避免姚江
潮汐和水位的影响,在姚江两岸形成了一系列与姚江搭配的复线河道,其中包括姚江南岸的西塘河、北岸的
慈江和中
黄河等人工整治的河道。这些河道在两宋时期已经较为完备,并与和
奉化江、
甬江相连的其他河道组成了宁波“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河网结构,为航运提供了便利。
现干流为
京杭甬大运河一段,可通40吨级船只。姚江流域能通航的主要支流有高桥江、四塘横江、五塘横江、临周江、大沽塘江、青山港、长江、马诸中河、
东江、
沱江、
西江、慈江等。较长的溪流有大隐溪、陆埠溪等。
桥梁
姚江上中游很早就建有桥梁,其中的通济桥始建于
北宋,现有桥梁建于
清代,有“
浙东地区第一桥”之称。但下游由于土质等原因,长期只能依靠浮桥和渡船过江。1955年12月,
萧甬铁路建设至
庄桥站后由于软土地基无法过江,直至1959年方才在
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建成跨江的青林渡铁路桥。而河口的新江桥浮桥直至1970年方才改为固定桥梁。姚江上的桥梁大都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
宁波绕城高速公路以内的跨姚江(含1959年改道后留下的湾头支脉)桥梁和隧道列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