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53年,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22所试办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1996年全国第一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之一。北京理工大学前身是1940年创办于
延安市的自然科学院。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建国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是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是首批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行列的高校之一。
历史沿革
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直属的著名的
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首批高校之一。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40年创建于延安的
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
理工科大学。后转战华北,更名为
华北大学工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迁入北京,与著名的
中法大学合并,1949年11月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新型的、正规化的重工业大学,担负起为重工业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更名为
北京工业大学。1952年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指定北京工业学院为国防院校,
北京理工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国防院校。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曾用名:
延安自然科学院、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工业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设有综合管理办公室、培养办公室、学科建设与学位办公室和研究生工作部,负责全校学科建设、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研究生德育和管理、博士后及访问学者接收与管理工作。研究生院不断探索“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培养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在1999年12月,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学科体系
北京理工大学已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研究生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现在学校学科涉及10个学科门类,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MBA/EMBA和工程硕士(包括16个工程领域)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11个国家重点学科,25个部级重点学科;17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有15名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20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人才培养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以“求实、规范、质量、创新”的思路,凝炼学科方向,构筑学科基地,不断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实践,实行多模式培养,完善培养机制,优化教学内容与培养环节,不断改善教学科研环境与条件,突出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不断提高培养质量。近年来,进行了“本硕连读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优秀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育苗工程”、“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等一系列改革试验。鼓励研究生参加科研,并实行科研“聘用制”。研究生教育硕果累累,一些研究生在校期间即获得国际竞赛奖励、国际著名学术团体学术奖励与基金,研究成果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国家发明奖和部级科技进步奖,有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经过20多年的努力,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截至2007年10月,在学各类研究生达7100余人,其中博士生2104人。截止2007年10月,累计授予博士学位2643人,授予硕士学位17879人。
北京理工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国际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合作办学,接收培养留学研究生。
研究生院在学校的领导下,正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努力把
北京理工大学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院系概况
院系设置
作为国务院首批批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学校拥有4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一级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二级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7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61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室、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理工大学拥有“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I类)三个,平台数居国防科工委属高校第一名,并拥有科技创新平台(II类)两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建有
化学物理、信息科学、车辆、智能机器人、生命科学等5个学科特区;拥有1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4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60个本科专业。全校有各类学生4031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1926人(包括本专科学生14548人,硕士生4927人,博士生2170人,留学生281人),成人、夜大、函授学生6909人,远程教育学生11477人。
领导团队
现任院长
孙逢春,出生于湖南
临澧县,
汉族,中共党员,
车辆工程学科教授,博导。1982年毕业于
湖南大学工程力学专业,1984年获
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工学硕士学位;1987年赴
德国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1989获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并年参加工作,历任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室室副主任、主任,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一种电动车辆动力系统关键技术产品及其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
二等奖;电动大客车”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动汽车技术”获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GM“中国汽车成就奖”二等奖;“声强测试分析系统”获部级科技进步
三等奖;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出版《电动汽车》等著作7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获发明专利多项,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多名。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北京市优秀教师”、
北京理工大学“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
香港跨世纪国际教育集团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获得荣誉
多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始终坚持独立办学,办精品大学的方针,2003年度,学校学科精品度名列全国高校第10名;在2002年和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有8个学科名列全国高校相同学科前10名,其中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名列第1名;在2005年由国家人事部组织的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工作中,我校参评博士后流动站“兵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排名第1,“信息与
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名列第4。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学校每年承担科研项目超过1000项,科研经费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如2008年、2009年科技总经费连续突破10亿元,稳居全国高校前列。我校牵头研制的仿人机器人“汇童”和我校机械与
车辆工程学院完成的纯电动
汽车设计和研制,被评选选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十一五”以来,学校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4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5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60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阅兵的30个装备方阵中,学校参与了22种装备的设计和研制。
科研平台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有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
机电工程与控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车辆传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汽车动力性及排放测试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
颜色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
信号采集与处理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
阻燃材料研究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国防科工委重点实验室
车辆动力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多元信息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先进加工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自动控制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清洁车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环境科学与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信息光学基础实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