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优贤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院长
孙优贤,1940年12月23日出生于诸暨市,工业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院长,浙江大学现代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名誉院长。
1963年孙优贤从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赴斯图加特大学进修;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200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 2008年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2013年被聘任为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名誉院长。
孙优贤长期从事复杂工业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工厂综合自动化系统,大型装备自动化成套系统,鲁棒控制理论及应用等领域的研究。
人物经历
1940年12月23日,孙优贤出生于诸暨市的雇农家庭,兄弟姐妹五个,孙优贤排行老小。在他两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年幼的他也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放牛、赶鸭子等。
1953年7月,孙优贤以第七名的成绩考入浙江省立杭州初级中学(1955年更名为浙江省杭州第四中学)。
1956年7月,孙优贤保送进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1959年9月,孙优贤进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学系学习。
1963年9月,孙优贤从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1982年6月至1988年6月)、教授(1988年6月晋升)、博士生导师(1991年6月晋升)。
1984年,孙优贤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赴斯图加特大学进修(至1987年)。
1995年,孙优贤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控制理论与技术)。
1996年,孙优贤参加中国民主同盟
2007年,孙优贤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
2013年5月29日,孙优贤被聘任为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名誉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孙优贤针对复杂工业系统的高度不确定性、高度非线性、高度关联性、特大纯滞后和信息不完全性等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系统建模技术、先进控制技术、在线优化技术、故障诊断技术、容错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综合自动化技术,并在大型工业装置中得到成功应用,初步建立了现代控制工程的方法论体系。
孙优贤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造性地解决了制浆、造纸、生物化工等大型生产线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中的重大关键技术,成功地研制了Supcon 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Suny TDCS9200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以及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并实现了产业化。
截至2007年,孙优贤在制浆造纸、生物化工自动化工程领域,针对大型企业的各个生产过程,建立了24种动态数学模型,开发了25种高级控制算法,18种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制了6种造纸专用仪表和12个软测量软件,并在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
•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4月,孙优贤出版专著、编著18部,被SCI、EI收录论文50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8年4月,孙优贤先后主持或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高技术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及企业重大自动化工程等50余项科研项目。他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余项。
人才培养
2000年,孙优贤指导的博士生宋东平的毕业论文《不可靠制造系统的最优反馈控制策略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的博士生邓瑞龙的毕业论文《智能电网配用电信息接入与负载调度研究》获得浙江大学2013--2014学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指导的博士生孟文超的毕业论文《面向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获得浙江大学2014--2015学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指导的博士生贺诗波的毕业论文《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理论与资源优化研究》获得2014年CAA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孙优贤在杭州初级中学求学期间与黄丽明同窗共读,之后两人成为人生伴侣,他的岳父黄觉寺先生对他有很大的影响。
人物评价
孙优贤在中国国内成为公认的制浆、造纸自动化的开拓者。他在现代控制工程技术领域成就卓著,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中国工业过程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等两个重大专项,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推动中国自动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何梁何利基金会评)
参考资料
孙优贤(1940.12 ~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2018-11-11
孙优贤 工业自动化专家.何梁何利基金.2018-11-10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孙优贤.中国工程院.2018-11-10
中国教育年鉴 学位工作与研究生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11-1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