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
德语名: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1800年10月26日-1891年4月24日,以下简称毛奇),别名老毛奇,出生于梅克伦堡帕尔希姆,军事战略家,普鲁士与德意志帝国名将,首创总参谋部,是德国著名的参谋长。
1811年,毛奇被送进丹麦
哥本哈根皇家军校学习。1818年,毛奇从哥本哈根皇家军校毕业,进
丹麦军队服役。1822年3月,毛奇通过考试加入了普鲁士军籍。1828年,毛奇发表了军事著作《论军事测绘大纲》,受到军界的重视,因而调到地形测量署工作。1834年11月,毛奇到达
土耳其,帮助土耳其进行军事改革。1839年6月,毛奇回到普鲁士。1840年,毛奇调到柏林第4军团参谋部供职。1842年,毛奇晋升为
少校并且参与指挥修筑
汉堡市至柏林铁路。1848年,毛奇任
马格德堡第4军团参谋长。1855年,毛奇任弗里德里希·威廉亲王副官。1857年,毛奇任普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他开始改组总参谋部,扩充军队,改进装备,实际负责普军的作战指挥。1864年至1871年,毛奇指挥了
普丹战争、
普奥战争和
普法战争,都取得了胜利。普法战争结束后,毛奇又继续担任了17年的总参谋长。1888年8月10日,毛奇辞掉总参谋长一职,辞职后还担任过国家保卫委员会会长。1891年4月24日,毛奇病逝于柏林。
毛奇是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中打败奥军和
法军的实际组织指挥者。在色当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实现
德意志统一作出重大贡献。毛奇对世界军事的贡献在
德国来说仅次于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毛奇十分重视新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强调参谋人员对完善军队指挥的重要作用,在军事理论方面颇有建树,西方军队中流行的“委托式指挥法”“闪击战”理论,都是他首开先河,他的军事理论对于西方军界很有影响。著有《毛奇军事论文集》和《军事教训(交战的准备)》等,对军事史影响很大。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00年10月26日,毛奇生于
普鲁士王国梅克伦堡帕尔希姆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祖上是容克贵族,父亲当过普鲁士军官,母亲来自卢卑克的商人家庭。同不少
让-克洛德·容克家庭一样,19世纪初,毛奇家的经济也破产了。1805年,毛奇随父亲迁居到当时
丹麦属下的霍尔施坦,他的父亲在丹麦军队中服役。1809年,毛奇8岁时,被送到霍尔施坦的乡村牧师处受教育。1811年,毛奇被送进丹麦
哥本哈根皇家军校,1817年获皇家近卫军
少尉军衔,成为了丹麦的军官。1818年,毛奇从哥本哈根皇家军校毕业,进丹麦军队服役。
成为总参谋长
1821年,在参观
柏林后,毛奇确信普鲁士才是他施展才能的地方。1822年3月,毛奇通过考试加入普鲁士军籍,成为驻奥得河畔法兰克福第8近卫师的少尉军官。一年后,毛奇又通过考试,进入著名军事理论家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任校长的柏林军官学校。毛奇受到包括语言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教育,对卡尼茨的《
战争史》,埃尔曼的《物理学》,特别是对里特尔的《地理学》感兴趣。不知疲倦的学习使毛奇的健康受到损害,不得不中途辍学疗养。1826年,毛奇回到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师部,担任教学工作。由于经济拮据,毛奇开始写小说和军事论文。1827年,毛奇出版了处女作《两个朋友》,该书是他自己生活的写照。毛奇还同出版商订了合同,翻译
爱德华·吉本的长篇名著《
罗马帝国衰亡史》。
1828年,毛奇发表了军事著作《论军事测绘大纲》,受到军界的重视,因而调到柏林总参谋部所属的地形测量署工作。从这以后,毛奇更加关心社会政治史和军事史的研究。撰写了《论波兰的内部关系和社会状况》等论文,并开始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起草文件。1834年,毛奇晋升为上尉。同年11月,毛奇到达
土耳其首都
伊斯坦布尔市,帮助土耳其进行军事改革,加强
普鲁士王国在土耳其的影响。毛奇作为顾问帮助苏丹政府拟订建立国防军的计划;视察达达尼尔阵地并提出改进设施的方案;勘察巴尔那要塞和博斯普鲁海峡等。毛奇特别详尽地勘察了君士坦丁堡及其四郊,绘制了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地形图。1839年6月,土耳其同
埃及发生战争,遭到失败,普鲁士军官也被迫离土回国。毛奇在
土耳其军队中任职4年多后于1839年12月回到
柏林。
1840年,毛奇调到柏林第4军团参谋部供职。1842年,毛奇晋升为
少校。他写了《1828至1829年的俄土战争史》,考察了
俄罗斯在战争中的目的、政策和作用,把战争同政治联系起来,被认为是一部军事杰作。这时,他还担任了
汉堡市至柏林的铁路局长,有机会观察铁路和先进技术在战争
中将能起到的作用。1845~1846年,毛奇作为
普鲁士王国亨利亲王的副官住在
罗马,他把大部分闲暇时间都用于测量
罗马古城。1846年,毛奇调到
科布伦茨第8军团参谋部供职。1848年,毛奇任
马格德堡第4军团参谋长。1852年,毛奇绘制了罗马地图。在第4军工作7年,毛奇由
中校升为
上校。
1855年,毛奇任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子(后为普鲁士国王和德意志帝国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的副官,随从威廉王子到过
英国、
法国,还到
圣彼得堡参加了
俄罗斯皇帝
亚历山大二世的加冕典礼。毛奇在跟随威廉王子期间,专心致志地研究战略、战术如何适应武器和交通工具的变化,根据新的战略战术如何训练部队,如何改进军队动员。同时,他还研究了当时
欧洲的形势和政治。毛奇的一些研究成果及其思想深得威廉王子的赏识。1856年,毛奇晋升为
少将。1857年10月23日,普鲁士国王威廉第四(威廉王子的父亲)病重,威廉王子成了
摄政王,6天后,摄政王就选择毛奇当了普鲁士军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毛奇开始改组总参谋部,扩充军队,改进装备,实际负责普军的作战指挥。
普鲁士军队是最早设立总
参谋部的军队。早在19世纪初,晋鲁士车队就在车政部内成立了总参谋部,部负责人称总参谋长。但直到毛奇任总参谋长时,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责只是为国王和军政部长收集情报、考虑战略和战术问题等,没有调动和指挥军队的权力,因而对部队建设和作战行动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毛奇就任总参谋长之后,以其在制订正确战略方面所表现出的才能和对总参谋部的改革,使总参谋部真正成为军队的大脑和指挥中枢。
指挥战争
毛奇得到宰相
奥托·冯·俾斯麦的信任和欣赏,他的军事计划正好迎合了俾斯麦的政治战略——通过王朝战争统一
德国。1864年普奥联军发起对丹麦的战争。战前,毛奇在柏林制定了对丹麦作战的军事战略计划。但在战争中,前线司令官对毛奇的计划既不理解,也不服从,致使已经被围困的丹麦军队逃脱。后来,毛奇被派到前线联军总司令部当参谋长,在前线担任总司令的查理王子接受了毛奇的建议,使战局迅速改观,这使普鲁士国王认识到了毛奇的能力。之后,毛奇成了国王的军事顾问,开始施展其治国治军的才能与智慧。
1866年初,
普奥战争迫近,普鲁士国王指令,这次战争的军事命令直接由毛奇发给战地各军,而无需再通过军政部。普奥战争最后的结局是
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
普鲁士王国统一了整个
德国北部和中部。1866年6月2日,国王正式确定毛奇的地位与责权,由
内阁颁发命令,宣布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与军政部长为平行关系,总参谋长同样有指挥军队的权力。
1870年7月19日,
普法战争。毛奇被任命为“国王陛下统帅部的全军总参谋长”,实际上是全权指挥。毛奇把38万军队分为3个
方面军,采用“铁路进军”、协同配合、分割包围的战术,一步步将
法军引诱进色当城。结果,
拿破仑三世不得不率10万法军投降。1871年1月5日,毛奇下令炮击
巴黎。1月28日,巴黎守军投降。5月10日,
普鲁士王国和
法国签订《
法兰克福条约》,宣告法国战败。同年6月,毛奇受封为伯爵,并晋升元帅。普法战争的胜利使毛奇的总参谋部获得至高的权威。
1872年,毛奇成为上议院议员。1876年,在毛奇的出生地举行了毛奇纪念碑揭幕典礼。
普法战争结束后,毛奇又继续担任了17年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期间,他主持编纂了1870~1879年战争史。同时,他还认真研究了对法国和
俄罗斯同时进行作战的问题,经过2年时间的筹划,最终选择了俄国作为第一作战对象的战略。1888年8月10日,已经88岁高龄的毛奇辞掉总参谋长一职。辞职后,毛奇还担任过国家保卫委员会会长,完成了长篇论文《论1870~1871年普法战争史》。1891年4月24日,毛奇病逝于柏林。
政治思想
毛奇青年时期游历了
欧洲许多国家,对欧洲政治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研究,在19世纪40年代,毛奇就确立了“
德国必须由
普鲁士王国王朝来统一”的政治信念,并逐步形成了德国要成为欧洲强国,必须用武力来排除统一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用战争手段来维护国家的生存、独立和尊严”的政治思想。为此,他详细地研究
拿破仑战争,承认拿破仑无可比拟的军事才能。但他认为拿破仑缺少完整的战争体系,只凭个人的筹划和决心指挥作战。这种情况在19世纪中叶以后更大规模的战争中是无法达到目的的。他崇尚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承认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但他更多地着眼于战争,把战争作为决定性的手段,认定政治目标一旦确定,政治就让位于战争,政治不得妨碍战争的进程,直到战争结束。
毛奇的上述思想和政治目标与1862年上台的宰相
奥托·冯·俾斯麦的政治战略一脉相承,这就是通过王朝战争统一
德国。1864年初,为争夺
丹麦属下的什列斯维希一一荷尔施泰因两公国,普鲁士与
奥地利结盟,几个月后,即向丹麦开战。实现
德意志统一的王朝战争由此拉开序幕;1866年中,
普鲁士王国又向自己的盟邦—一奥地利突然宣战,普奥7周战争最后的结局是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德国北部和中部。普奥和约刚刚签订,毛奇又拟订出了对法战争的计划。1870年,
普法战争终于爆发,这场战争使普鲁士最终统一了德意志全境。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尔赛镜厅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军事思想
毛奇提出军队要创立大规模的总参谋部体制。总
参谋部在战争时期应当成为总司令(国王)“唯一的顾问”,由它制定战略和策略,协调军力和物力,统一军事行动的指挥。要对总参谋部军官进行教育和训练。同时,国家必须把技术革命引入战争。不仅要更新军队的装备,而且要把铁路和电报用于战争目的。他提出了所谓“
普鲁士王国的铁路政治”,把铁路、电报乃至热气球都作为战略行动的辅助手段,并把一系列科学如
统计学、国民经济学、地理学、测量学等用于战争。
先思后行
进攻是毛奇的军事原则,“先思而后行”是毛奇在组织进攻作战上的一句格言,是取得进攻胜利的保证。英国人称它是毛奇的将道和指挥要则。美国人称它是毛奇战争哲学的真谛。毛奇的“先思”就是在“军队开始行动时,应把政治的、地理的和国家的各个方面考虑在内”,在战前极其细心、详尽、谨慎、周密地规划和拟订出作战计划、部署和行动。一当战争开始,就采取攻势。毛奇主张先发制人的快速进攻战,反对防守战略。
1866年的
普奥战争之前,毛奇作出认真的筹谋和周密的准备。首先依靠
奥托·冯·俾斯麦在外交上争取了
俄罗斯和法国的中立,与
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为在政治上打赢这场战争创造了条件。当时
奥地利拥有兵力约30万人,连同其盟军在内约有59万人,普鲁士军队经过改组达63万人,而且在武器装备、兵役制度(实行义务兵役制)、战斗训练等方面都优于奥军。
普鲁士王国工业发达,铁路线密布全国,通信手段先进,经济实力也胜过奥地利。根据对这些情况的计算分析,毛奇制定了分进合击、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计划规定:切断奥地利与其盟军的联系,派出三个军团迅速侵入敌方内地,继而在决战
中将敌歼灭。对这一作战计划,毛奇组织总参谋部和主力军团的长官,利用沙盘作业进行多次推演。尔后,在各军团进行动员,利用发达的铁路网把军队迅速机动到预定地点。到6月初,普军已在奥得河畔的布里格至
易北河的托尔高300公里正面上,集结了近30万兵力和800门火炮。
分进合击
早在
法奥战争之前,毛奇已经看到,隨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军队单位的增加,动员的困难,机动道路和运输能力的限制,要把军团以上的大部队在同一个时间集中到一点上是不可能的,那样做也是错误和危险的。但为了会战的需要,一切部队的集中却是绝对必要的,所以战略的精华即为分进合击,首先组成分别行军的纵队,尔后在适当的时机集中在一点上。在
普奥战争中,毛奇以分进合击的战略获得了成功。4年之后,他又以同样的战略,打败了不可一世的
法军。
技术先行
毛奇在战略上和战术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缘于他对新的科技成果的应用,把技术革命引入战争。在欧洲,1850年至1860年之间,
来福枪和圆锥形子弹的发明,铁路的广泛运用,对军事斗争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毛奇正是把自己的战略战术建立在这个发展的客观基础上的。在普奥战争之前,毛奇就已注意到来福枪等新武器射程远、精度高的效能,采取积极措施用来福枪装备普军。他通过对
普丹战争和
南北战争的观察,看到了由于后装针的来福枪等新武器的运用,对人员杀伤效果的增强,战术必须相应改变。他认为,过去那种把军队集中到一点上,从正面发起攻击的战法已过时,必须采取防御性进攻战术,即首先用一部分兵力牵制敌人实施进攻。每个战术单位都要时刻保持进攻状态,不让敌人有一刻的喘息机会。这样就能以火力防守,以火力进攻,在火力掩护下运动,保证军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铁路自19世纪中叶在
英国问世之后,很快便在军事上得到了运用。毛奇看到了铁路的战略价值。他认为,铁路用于军事,使战争的基本因素(时间和空间)出现了新的状态;一个国家若能有发达的铁路交通系统,就能在战争中获得重要的决定性的胜利。于是,他极力说服普王在
普鲁士王国建筑铁路网,甚至冒险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投资建设
柏林一一-
汉堡市的铁路线。他首次在总参谋部设立铁道署,并与当时主管铁道的商业部合作,拟制了军事行动的铁道运输时间表。1859年意大利战争期间,毛奇借机组织军队进行铁路运输演习,从中发现问题,加以改进,使军队的动机速度比
拿破仑·波拿巴时期提高了6倍以上。1862年又以与
丹麦发生冲突为想定,进行铁路运输学习。这样,完善的铁道机动为
毛奇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毛奇对决胜点实施分进合击、外线作战的战略,正是以此为物质基础。
主要作品
著作作品
参考资料
翻译作品
参考资料
主要贡献
毛奇是
普奥战争、
普法战争中打败奥军和
法军的实际组织指挥者。在色当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实现
德意志统一作出重大贡献。毛奇对世界军事的贡献在
德国来说仅次于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毛奇在实现德意志统一后,即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军事问题,特别是德国东、西两线作战问题。他的军事思想继承了克劳塞维茨的理论观点,同时加上了当代的特色。他也强调战争是政治的继续,重视总
参谋部和参谋人员对于组织和完善军队作战指挥的重要作用,强调在军事上要充分认识和运用铁路和电报等最新技术。他在战争指导上主张先敌动员、分进合击、快速突破、外线作战和速战速决。在军事建设上,就战争动员、军队编制、作战指挥、武器装备等等问题,都有论述和建树。他的军事理论对于西方军界是很有影响的。可以说,西方军队中流行的“委托式指挥法”“闪击战”理论,都是从毛奇那里首开先河。著有《毛奇全集》《毛奇军事著作》《毛奇军事论文集》和《军事教训(交战的准备)》等,对军事史影响很大,很值得后人研究。
人物评价
您,罗恩将军(陆军部长),磨亮了宝剑;您,毛奇将军,正确使用了宝剑;您,俾斯麦伯爵(首相/宰相),多年来如此卓越地掌管我的政策。每当我感谢军队时,就特别地想到您们三位。(德皇在统一的庆功宴会上说)
在
德国历史上,毛奇和
威廉一世、
奥托·冯·俾斯麦被称为带领
普鲁士王国人完成统一梦想的“铁三角”,他不仅在德国统一的重要战争中指挥有方,战功卓著,而且还亲手打造了德国的王牌军事系统——总参谋部。(《军事天地》石评评)
毛奇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最伟大的军事家,以其文韬武略、赫赫战功享誉
欧洲,闻名世界。他志存高远,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丰富的阅历、敏锐的军事目光使他能够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毛奇信奉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是外交政策的延续,甚至是实现政治目的决定性工具。他对
拿破仑·波拿巴的作战思想也颇有研究,从前人那里继承了战争的理论和原则,但又不拘泥于此,而是着眼于时代的需要,充分利用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的成果,创立了新的战略战术和具有现代意义的作战指挥体系,使参谋部成为军队行动的大脑,大大提高了指挥效率,将战争样式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主张战争应该先敌动员,突然袭击,分进合击,利用外线作战手段,在速战速决中取胜,奠定了领导现代大规模作战的基础,其军事理论给西方军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传奇的军事天才》评)
人物纪念
为了纪念毛奇,1908年
德国造舰计划中的G号
重巡洋舰被命名为毛奇号巡洋舰。在柏林施普雷河上,离主火车站不远处就是以毛奇名字命名的毛奇桥Moltkebrücke,乘船穿过桥拱时,抬头就能看到毛奇的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