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巡洋舰(Heavy Cruisers),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共同约束而产生的新舰种,是一种能进行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战舰,具有多种作战能力。条约规定的重巡洋舰标准排水量不超过1万吨、主炮口径不超过203毫米。
一战末期,各海军强国将原先只有5000吨级的巡洋舰大型化到7000吨以上,装备了口径152毫米以上的主炮。
英国皇家海军卡文迪什级、
美国海军的奥马哈级等都属于这一类巡洋舰。1920年日本海军提出了“八八舰队”计划,目标是超越英美快速发展的巡洋舰。1922年,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华盛顿条约》,规定“各签约国不得建造10000吨以上或装备口径超过8英寸(203毫米)火炮的战斗舰艇,主力舰和
航空母舰除外”。1930年,又签订《伦敦条约》,条约中定义巡洋舰是排水量超过1850吨,或者主炮口径超过5.1英寸(130毫米)且非主力舰或航空母舰的水面作战舰船,巡洋舰又分为a型巡洋舰(重巡洋舰):火炮口径大于6.1英寸(155毫米);b型巡洋舰(
轻巡洋舰):火炮口径小于6.1英寸。条约中还对
英国、美国、
日本拥有的重巡洋舰数量分别限制为15艘,18艘及12艘;总吨位限制为146,800吨,180,000吨,108,400吨。
最早开工建造条约型重巡洋舰的是日本,英国于1924年一举开工建造了5艘1万吨级的巡洋舰。几乎所有条约型重巡洋舰在1932年前就进入了现役。英国15艘,日本12艘,法国和意大利各7艘(其中的6艘在1932年前都已经完工),美国的条约型重巡洋舰开工最晚,到1932年底只完成了预定18艘中的9艘,而且还有3艘没有开工建造。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到期,美国和
日本的重巡洋舰开始加装各种设备和装甲提升性能。意大利的重巡洋舰则摇摆于轻装甲高速重巡洋舰和重装甲低速重巡洋舰之间。
重巡洋舰可以掩护
航空母舰编队和其他舰队编队,保卫己方或破坏敌方的海上交通线,攻击敌方舰艇、基地、港口和岸上目标,登陆作战中进行
火力支援,担负海上编队
指挥舰等。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的重巡洋舰在
丹麦海峡海战、
马塔潘角海战、
中途岛战役、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等战役中均有现身。二战结束后,除了美国还保留了大量二战末期建造的“
巴尔的摩级”和“得梅因级”重巡洋舰之外,其他各国已经鲜见这个级别的战舰了。1970年代,随着得梅因级重巡洋舰陆续退役,标志着重巡洋舰时代的结束。部分“巴尔的摩级”和“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先后被改装成
导弹巡洋舰,也成为最早的防空导弹巡洋舰,这些导弹巡洋舰一直服役到1980年。
历史沿革
研制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巡洋舰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有明显提高,出现了满载排水量3000~4000吨级的巡洋舰,动力装置以蒸汽轮机为主,以燃油代替燃煤,航速由25节增至30节,续航力增大,
舰炮多为127~152毫米口径,个别达190毫米,已具备压制敌
驱逐舰,引导和支援已方海上兵力进行作战的能力。此外,战争中还用快速
商船改装了一批辅助巡洋舰,装备一定数量的舰炮、
鱼雷和
水雷等,以弥补巡洋舰数量的不足。1918年,日本海军曾一度考虑建造一艘搭载8英寸口径火炮的8000吨级侦察巡洋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列强将原先只有5000吨级的巡洋舰大型化到7000吨以上,舷侧和上甲板、防御甲板都只有极薄的装甲,但装备了口径152毫米以上的主炮。
英国皇家海军卡文迪什级、美国海星的奥马啥级等都属于这一类巡洋舰。
1920年日本海军造船设计主任
平贺让大佐提出了“八八舰队”计划,目标是超越英美快速发展的巡洋舰。1921年,平贺让的设计被海军采用。为了减少船的总重量,平贺让将装甲部分(高强度硬化
铬钢)融入船体内部结构,而不是按通常的工序把它拴在既有的钢板和横梁上。这样不仅减轻了船体的重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它的强度。其他新特色包括一个有助于提高舰船适航性的天鹅颈型舰艏曲线,将两个锅炉排气管道接入上层甲板上方的同一座烟囱中,以及扩大
舰桥结构来集中配置所有的指挥、通信和
火控系统。排水量2890吨的试验型巡洋舰“夕张”号于1922年下水。
利用从“夕张”号上获得的经验,平贺让与助手
藤本喜久雄(FujimotoKikuo)
少校着手设计了一种更大更强的巡洋舰。该巡洋舰能够在速度和火力上超越
美国的“奥马哈”级(Omahaclass)和
英国的“霍金斯”级(Hawkins class)巡洋舰。“古鹰”号(Furutaka)和“加古”号(Kako)便是
日本首批“甲”型巡洋舰,也称重型巡洋舰。它们于1922年《华盛顿条约》生效前动工建造,旨在实现侦察和保护
战列舰队的双重功能。20世纪20年代初的
日本巡洋舰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掀起了各国的重型巡洋舰建造竞赛。
研制历程
条约限制
1922年,英、美、日、法、意五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为期10年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又称《华盛顿海军条约》,该条约虽然没有对巡洋舰做出明确的限定,但却规定“签约各国在此条约生效之后建造的战斗舰艇,除主力舰外不得装备口径超过8英寸(203毫米)的
舰炮”,以及“各签约国不得建造、获取、或为本条约其它签约国建造超过10000吨(10160公吨)的作战舰艇,主力舰和
航空母舰除外”。这两条规定限定了包括巡洋舰在内的作战舰艇最大吨位不能超过10160吨,主炮口径最多不能超过203毫米,这也基本上就是巡洋舰的上限。于是,巡洋舰向重、轻两个方向迅速拓展。
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中对各国巡洋舰的数量、吨位、定义都没有做出规定,留下了很大的漏洞。1930年4月22日签订了《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又称《
伦敦海军条约》,该条约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对巡洋舰做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除了重申巡洋舰单舰吨位上限不能超过10160吨以外,条约定义:巡洋舰是“除了主力舰和航空母舰之外的水面作战舰船,排水量超过1850吨(1880公吨),或者主炮口径超过5.1英寸(130毫米)”。由于对条约内容不满,
意大利和
法国并未在条约上签字。
《伦敦海军条约》中还规定巡洋舰分为主炮口径超过6.1英寸(155毫米)和主炮口径不超过6.1英寸(155毫米)的巡洋舰两种。第一类巡洋舰,由于火炮较重,后来就被称为重巡洋舰。条约中还对
英国、美国、
日本拥有的重巡洋舰数量分别限制为15艘,18艘及12艘;总吨位限制为146,800吨,180,000吨,108,400吨。《
伦敦海军条约》虽然给出重巡洋舰的定义,但却并没有更详细的规定,因此,各国依据各自的海军战略和国防态势的不同,也对重巡洋舰的定位和作用有了各自的思路,并拿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案。
意大利和
法国没有签署条约,但两国设计建造的巡洋舰却也大体遵循了该条约的相关规定。
各国发展
日本
日本把巡洋舰看作仅次于战列舰的主力舰种。从单舰来看,日本条约型重巡洋舰的火力、防御能力、续航力都很优越,这一点与美国有几分相似。不过日本当局特别重视鱼雷武器,从其35节左右的高航速来看,日本的设计是最贪婪的。《华盛顿条约》签订后,日本在1万吨以下的巡洋舰上装备尽可能多的
重武器,期望能在舰队决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
伦敦海军条约》签订后,由于对条约内容不满,日本建造的“最上级”巡洋舰是为了避开条约限制的典型舰艇,在建造时安装5座三联装155毫米主炮,看起来是一种
轻巡洋舰,但实际上该级舰从设计上就准备好随时可以把三联装155毫米主炮换成双联装203毫米炮,这样一来,轻巡洋舰就能摇身一变成为重巡洋舰。
“古鹰级”重巡洋舰
日本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之前批准了建造2艘7000吨级巡洋舰的预算计划,此即“古鹰级”重巡洋舰,由
平贺让主持设计。“古鹰级”重巡洋舰是日本海军建造的首级重巡洋舰,舰体采用平甲板舰型,但采取了特殊的波浪形弧线,造成舰首略高而舰尾略低。古鹰级的装甲防护比较薄弱,其舷侧主装甲仅能防御12000~15000米距离上的152毫米炮弹直击。标准排水量7950吨。
“古鹰级”配备12台吕号舰本式锅炉(其中2台混烧)、4台帕森斯式(“古鹰”号)/布朗-柯蒂斯式(“加古”号)蒸汽轮机,输出功率102000马力。武器装备6门3年式1型50倍径200毫米主炮(6x1),副炮为4门3年式40倍径76毫米
高射炮(4x1),12具610毫米
鱼雷发射管(6x2)。1937年,
古鹰级重巡洋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将主炮口径由200毫米增大到203毫米,增加了
弹射器以及搭载1架~2架水上
侦察机。
“青叶级”重巡洋舰
“青叶级”重巡洋舰是“古鹰级”的改进型,是“
八八舰队”造舰计划中的8000吨级侦察巡洋舰。青叶级与古鹰级设计基本相同,在舰形、结构等方面相似,力图在有限舰艇吨位下尽可能确保火力以及航速方面的优势,是最早配置弹射器的日本军舰。随着“古鹰级”的完工,暴露出舰桥建筑存在缺陷和烟囱高度不够的问题,青叶级的两艘舰艇修正了这些问题。一系列的改变导致后两艘的排水量增加到了8300吨。由于排水最增大,吃水增加,使水线装甲顶部距离水线更近和隐心高度降低。前者影响防御效果,后者导致复原能力降低,不过增加的排水量对航速影响不是很大。
“青叶级”配备12台吕号舰本式锅炉(其中2台混烧),主机为4台帕森斯式(“青叶”号)/·布朗-柯蒂斯式(“衣笠”号)蒸汽轮机,输出功率102000马力。与古鹰级相比,青叶级最大的改动是在武器装备方面,装备6门3年式1型50倍径200毫米主炮(3x2),副炮为4门10年式45倍径120毫米
高射炮(4x1),12具610毫米
鱼雷发射管(6x2)。
“妙高级”重巡洋舰
“妙高级”是日本海军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级条约型巡洋舰。该级舰体自古鹰级、青叶级放大而成,其装甲防御标准是主装甲能防御203毫米炮弹的间接命中和152毫米炮弹的直接命中,水下防御除了设置有防雷隔舱之外,还增加了纵向隔壁。舰艏是日本海军特有的双曲线型。舰艏3座
炮塔呈金字塔形布置,舰尾的2座炮塔则呈背负式布置。由于后期加装设备以及舰体建造超重,导致“妙高级”完工时超重达到12%。增加的排水量降低了
干舷、纵向强度、储备
浮力、最大航速、续航力以及装甲带的防护效能。日本海军通过篡改资料,隐瞒了这一严重超重的事实。
“妙高级”配备12台吕号舰本式锅炉、8台舰本式蒸汽轮机,总功率达130000马力。1930年6月,日本海军决定对妙高级实施全面现代化。1934-1936年,安装新的
鱼雷发射管,水下隔舱也被延长以增大稳定性,减小因改装增重对吃水的影响。武器装备10门3年式2型50倍口径203毫米主炮(5x2),副炮为8门89式40倍口径127毫米高炮(4x2),8门25毫米
机关炮(4x2),以及16具610毫米鱼雷发射管(4x4)。
“高雄级”重巡洋舰
高雄级重巡洋舰是在妙高级重巡洋舰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高雄级”在建造材料和工艺上,以DS钢取代HT钢,并大量使用铝等轻金属和
电焊工艺。在上层建筑上,采用体积是妙高级舰桥3倍的超大型舰桥,独立式前桅,鱼雷发射管移到了上层甲板,并延长01甲板。该级舰缩短了水线和舷侧装甲带,增强弹药库和舰桥的防御。其水下防御能力也比妙高级有所提高。
“高雄级”标准排水量为11350吨,动力配备12台吕号舰本式锅炉,8台舰本式蒸汽轮机。武器装备方面,高雄级的主炮采用10门3年式2型50倍口径203毫米炮(5x2),炮塔为新的E型炮塔。副炮为4门10年式45倍径120毫米
高射炮(4x1),此外装备8具610毫米
鱼雷发射管(4x2)。高维级完工后进行了一系列改装,1943年4-9月,高雄级进行了第1次战时改装,安装21号改2型对空雷达、大型风挡装置和加装96式25毫米
机关炮。1943年11月至1944年3月,又进行第2次战时改装,安装22号改4型对海雷达(
高雄级重巡洋舰、“
爱宕号重巡洋舰”号)和加装单管96式25毫米机关炮。
“最上级”重巡洋舰
1933年的日本海军已拥有古鹰、青叶、
妙高号重巡洋舰、
高雄市四级12艘重巡洋舰。由于海军舰艇比例的限制,不能再建造重巡洋舰。日本海军决定建造4艘装备155毫米口径火炮的8500吨级巡洋舰。最上级的设计基本脱胎于高维级,舰体尺寸略有缩小。其
上层建筑与高雄级的样式十分接近,安装了跟高雄级一样巨大的
舰桥,区别在于原先金字塔式布置的炮塔群修改成1、2号炮塔在同一平面,2、3号炮塔呈背负式。其舷侧装甲一直向下延伸到舰底,自上而下逐渐变薄,内倾增大到20度。上部为水线装甲,下部为防雷隔壁。
“
最上号重巡洋舰级”标准排水量为11192吨(“最上”号.
三偎号重巡洋舰”号)/12000吨(“
熊野号重巡洋舰”号.
铃谷号重巡洋舰”号),动力配备10台吕号舰本式锅炉(“熊野”号、“铃谷”号为8台),4台舰本式蒸汽轮机,输出功率152000马力。最初仅安装5座三联装155毫米主炮。1937年,
日本最上级4舰接受改造,1939-1940年大改装中,配备10门3年式2型50倍口径203毫米主炮(5x2),副炮为8门89式40倍口径127毫米
高射炮(4x2),及8门25毫米
机关炮(4x2),12具610毫米鱼雷发射管(4x3)。
“利根级”重巡洋舰
利根级重巡洋舰是日本海军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一型重巡洋舰。基本设计源自最上级,都是平甲板舰型、飞剪首、波形甲板、双桅单烟囱布局。在弹药库区,采用的全NVNC钢装甲;而在锅和轮机区采用的是上部NVNC钢,下部DS钢。水下防御除了由舷侧装甲延伸作为隔壁之外,还设置了防雷隔舱。
“利根级”是在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建成的最后一型重巡洋舰,该级舰标准排水量11213吨,动力配备8台吕号舰本式锅炉,4台舰本式蒸汽轮机,输出功率152000马力。武器装备8门3年式2型50倍口径203毫米主炮(4x2),副炮为8门89式40倍口径127毫米
高射炮(4x21),12门25毫米
机关炮(6x2),12具610毫米
鱼雷发射管(4x3)。
美国
美国的重巡洋舰更重视性能的均衡,而且不强调
鱼雷攻击能力。因此,美国的“条约型重巡洋舰”基本都不装鱼雷,航速也没有
日本重巡洋舰那么极端,大都在30节~33节之间。
“彭萨科拉级”重巡洋舰
“彭萨科拉级”是美国第一级条约型巡洋舰,该级舰采取平甲板舰型,轻型结构,在舰体中部增设一段01甲板,以便布置舱室。上层建筑采用双桅双烟囱布局,结构上类似当时美国的
战列舰。舰艇采取重点防护的设计理念,对于机舱和弹药库等重点保护的部位集中布置装甲,而首尾等部位不设装甲。另外为了在有限的吨位内实现充分的水下防御,机舱和弹药库外侧设置一层燃料舱,首尾则细化水密舱。最终“彭萨科拉级”低于1万吨限制近1000吨。
“彭萨科拉级”标准排水量9097吨,动力配备8台怀特-福斯特式锅炉、4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输出功率107000马力。武器装备10门Mk9型55倍口径203毫米主炮(3x2、2x2),8门Mk13型25倍径127毫米副炮(8x1),2门47毫米
机关炮(2x1)。2座3联装533毫米
鱼雷发射管,1936年拆除了
鱼雷发射装置。
“北安普敦级”重巡洋舰
美国计划在1927年度建造6艘彭萨科拉级的后继巡洋舰以应对
日本的挑战(美方称为FY29计划,即北安普敦级巡洋舰)。1926年3月24日,
美国海军的第二种条约型重型巡洋舰“北安普敦级”开始设计。该级巡洋舰比彭萨科拉级更注重耐波性能,将平甲板型改为艏楼型。在防护上比彭萨科拉级有所提高,用于防御的重量也增加到1275吨,增加的重量主要用于破片防御和弹药库的防御。
“北安普敦级”标准排水量9006吨,动力配备8台怀特-福斯特式锅炉、4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输出功率107000马力。完工服役后,该级又进行了多项改进。武器装备主炮为9门Mk9型55倍口径203毫米炮(3x3),副炮为8门Mk13型25倍径127毫米炮(8x1),8挺12.7毫米
机关枪(8x1),1936年9月,拆除了
鱼雷发射装置。
“波特兰级”重巡洋舰
“波特兰级”重巡洋舰的舰型完全与北安普敦级一致,只是为了扩大舰内的空间,舰体延长了2.9米。该级与北安普敦级最大的区别便是装甲防御,主要是增大水平防护和弹药库防护。水下防御也作了加强主要是将机舱附近的燃料舱进行进步分割细化。此外,还在锅炉舱设置纵向隔壁,以减少损害波及。
“波特兰级”标准排水量10258吨,动力配备8台亚罗式(CA33)或怀特-福斯特式(CA35)锅炉、4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输出功率107000马力。武器装备主炮为9门Mk9型55倍口径203毫米炮(3x3),副炮为8门Mk13型25倍径127毫米炮(8x1),8挺12.7毫米
机关枪(8x1),该级建造完工时没有装备鱼雷发射系统(在设计方案中是保留的)。
“新奥尔良级”重巡洋舰
新奥尔良级是重新设计的产品,因此与前几级大有不同。该级舰采用长首楼舰型,舰体长度和宽度均比北安普敦级有所减小,舰首也要低,最大航速有所提高。该级的装甲防御比彭萨科拉级和北安普敦级有明显提高。舷侧装甲比当时其他国家的条约型巡洋舰厚,水平装甲比北安普敦级有所提高。
炮塔正面以能防御203毫米炮弹为标准,因此加厚到165毫米,水下防御则通过细化水密区间实现。
“新奥尔良级”标准排水量为10136吨,动力配备8台巴布考克·威尔考克斯式锅炉(CA32、34、36、37、38)或2台巴布考克·威尔考克斯式+6台
伯利恒式锅炉(CA39、44)、4台威斯汀豪斯式蒸汽轮机或4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CA37、39、44),输出功率107000马力。武器装备9门Mk9型55倍口径203毫米主炮(3x3)(CA32、34,36)或9门Mk12型55倍口径203毫米炮(3x3)(CA37、38、39、44),8门25倍径127毫米副炮(8x1),8挺12.7毫米
机关枪(8x1)。设计时本来想安装鱼雷发射系统,但是经过讨论最终取消,此后美国的重巡洋舰不再安装鱼雷发射系统。
“威奇塔级”重巡洋舰
“威奇塔级”重巡洋舰继承布鲁克林级
轻巡洋舰的平甲板舰型,倾斜首方型尾,首尾线形微微上翘,双桅双烟囱。装甲防御比之先前的军舰有所提高。节约下来的装甲重量主要用于加强垂直防御和炮塔炮座的防御,水平防御和水下防御则与新奥尔良级一致。而随着炮塔炮座防御的加强,通过炮座改成圆锥形以减轻重量。
“威奇塔级”标准排水量10589吨,动力配备6台巴布考克·威尔考克斯式锅炉、4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输出功率100000马力。武器装备9门Mk12型55倍口径203毫米主炮(3x3),副炮为8门Mk12型38倍径127毫米炮(8x1),8挺12.7毫米机抢(8x1)。“威奇塔”号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成为后来“巴尔的摩”级以及“得梅因”级重巡洋舰的重要设计参考。
“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
“
巴尔的摩级”是美国第一级完全不受条约限制设计的重巡洋舰,也是
美国海军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数量最多的一级重巡洋舰。该舰以
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为蓝本,舰型采用平甲板舰型,出于对防浪性的要求,舰首上翘并设置一块凸出的防浪板。由于舰体扩大,装甲防护增强不多,最初建造的5艘取消了司令塔装甲,但服役时又安装了装甲,并增厚到165毫米,其他舰没有增厚。主炮
炮塔削减了两侧厚度,增强了顶部装甲,水下防御采用以前重巡洋舰的标准方式,动力舱中央使用装甲隔壁。
巴尔的摩级标准排水量13600吨(设计),动力配备4台巴布考克·戚尔考克斯式锅炉、4台通用电力式蒸汽轮机,输出功率120000马力。武器装备主炮为9门Mk12型(首舰“
巴尔的摩”号)/MK15型(后续各舰)55倍口径203毫米炮(3x3),副炮为12门38倍径127毫米炮(6x2)。设计时安装6座4联装40毫米
机关炮,为了加强防空能力,从1943年夏天开始增加到12座。20毫米机关炮实际装备数量各舰稍有差异。
“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
“俄勒冈城级”为巴尔的摩级的改进型,美国海军直接利用巴尔的摩级的舰体,只对
上层建筑进行大规模修改。该舰舰型、装甲防御、武器装备、航空设备、雷达和火控设备、动力设备与巴尔的摩级基本一致,只是在雷达设备的数量和种类上,以及机关炮的数量上有细节差异。主要的区别是紧凑上层配置和将两个烟囱合并成一个烟囱,意在使
防空武器(AA)的配置呈现弧形。后部
舰桥与后部副炮平台一体化,并拆除了一些防空
机关炮平台,对火控设备和机关炮也进行了重新布置。这样的调整虽然减少了防空机关炮的数量,但由于设置CIC(战斗情报中心)以及雷达火控设备的置更加合理,作战能力比巴尔的摩级又有所提高。
“俄勒冈城级”标准排水量13600吨,动力配备4台巴布考克·威尔考克斯式锅炉、4台通用电力式蒸汽轮机,输出功率120000马力。武器配备9门Mk15型55倍口径203毫米主炮(3x3),副炮为12门38倍径127毫米炮(6x2),以及48门40 毫米“博福斯”炮(12x4),20门20毫米“厄利孔”炮(20x1)。
“得梅因级”重巡洋舰
“得梅因级”的舰体仍然采用
巴尔的摩级的平甲板舰型,首部加高,舰体增长加宽,但长宽比降低,增加了稳定性。该级的武器装备是一大亮点。Mk16型主炮的射速达到10发1分,是巴尔的摩级Mk15主炮的3倍以上,配合SHS重型炮弹,单位时间弹药投射量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所有的重巡洋舰。排水量比巴尔的摩级增加了近4000吨。
上层建筑承袭了
俄勒冈城级的风格,采用双桅单烟囱,从前部
舰桥到后部舰桥是一个整体,此外,上层建筑更加简洁干净。装甲防御能力也有所提高,主要加强了水平装甲、
炮塔装甲、司令塔装甲和舰内通话筒装甲。水中防御设计还是一贯的传统,只不过水密区的划分更细致,水密隔壁作了加强。
“得梅因级”标准排水量17255吨,动力配备4台巴布考克·威尔考克斯式锅炉、4台通用电力式蒸汽轮机,输出功率120000马力。武器装备主炮为9门Mk16型55倍径203毫米炮(3x3),副炮为12门38倍径127毫米炮(6x2)、24门50倍径76毫米炮(12x2),24门20毫米“厄利孔”
机关炮(24x1)。
英国
“肯特级”重巡洋舰
“肯特级”为英国第一级重巡洋舰,船体采用高干舷的平甲板船型以改善航海性能并增加舰内空间。上层建筑承袭了英国军舰一贯的简单朴素风格,采用双桅三烟囱布局。装甲防御相对比较薄弱。舷侧装甲与
炮塔装甲要求能防御驱逐舰的主炮炮弹直接打击和大口径火炮的弹片打击,但是主副炮弹药库做了特别加强。同时为了提高防御能力,装甲倾斜布置。
“肯特级”标准排水量10900吨,动力配备8台海军部三汽包锅炉、4台帕森斯式/布朗柯蒂斯式(“贝里克”号)蒸汽轮机,输出功率80000马力。武器装备主炮为8门Mk8型50倍径203毫米炮(4x2),副炮为4门Mk5型45倍径102毫米
高射炮(4x1),4门40毫米
机关炮(4x1),8具533毫米发射管(2x4)。
“伦敦级”重巡洋舰
伦敦级重巡洋舰(亦称为郡级第二批)在总体设计上,延续了肯特级的主要设计风格,采用了高干舷直通型甲板,近乎垂直的舰首和巡洋舰尾。比较明显的不同是舰体略微扩大,烟囱后部设置了
吊车(预留了安装航空设备的空间),
舰桥下部随着通信和配电部门的转移而有所缩小(与B号炮塔之间间距扩大),取消了水线之下的防御隔舱使水中部分的舰宽明显缩小,最大航速比肯特级提高了0.8节。
“伦敦级”标准排水量9850吨,动力配备8台海军部三汽包锅炉、4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输出功率80000马力。武器装备8门Mk8型50倍径203毫米主炮(4x2),副炮为4门Mk5型45倍径102毫米
高射炮(4x1),4门40毫米“砰砰”
机关炮(4x1),及8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x4)。
“诺福克级”重巡洋舰
“诺福克级”完全承袭伦敦级的设计,采用高干舷直通式甲板,近乎垂直的舰首和巡洋舰尾。为了抵消武器装备的增重,舰体进行了减重处理,使得排水量保持与伦敦级差不多。装甲防御比伦敦级略有提高,主要变化是弹药库上部的舱室采取了与弹药库一样的防御标准,主炮采用全新的Mk2炮塔,单个炮塔重量从Mk1的190吨增加到220吨。
“诺福克级”标准排水量9975吨,动力配备8台海军部三汽包锅炉、4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输出功率80000马力。武器装备8门Mk8型50倍径203毫米主炮(4x2),副炮为4门Mk5型45倍径102毫米
高射炮(4x1),4门40毫米“砰砰”
机关炮(4x1),8具533毫米
鱼雷发射管(2x4)。
“约克级”重巡洋舰
约克级一改郡级重巡洋舰的高干舷平甲板舰型,而是采用首楼舰型,
上层建筑变成双桅双烟囱布局。装甲防御比郡级有所提高,但是其水线附近76毫米的装甲厚度与当时各列强的条约型巡洋舰相比,还是略显薄弱。“约克级”标准排水量8250吨(“约克”号)/8390吨(“埃克塞特”号),配备8台海军上将3缸式锅炉、4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输出功率80000马力。武器装备6门Mk8型50倍径203毫米主炮(3x2),副炮为4门Mk5型45倍径102毫米
高射炮(4x1),2门40毫米“砰砰”
机关炮(2x1),以及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x3)。
意大利
由于
意大利没有签署《伦敦条约》,所以不受巡洋舰建造数量的限制。意大利建造的“扎拉级”重巡洋舰拥有同时代最强的防护和火力,但航速稍低。
“特伦托级”重巡洋舰
“特伦托级”是意大利海军第一级条约型重巡洋舰。该巡洋舰采用高干舷平甲板型,巡洋舰型尾,舰首至舰尾平缓降低(类似日本重巡的波形甲板)。上层建筑采用双桅双烟囱布局,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后桅位于后烟囱的前部,这种设计也成为意大利重巡的独特风格和标志。
“特伦托级”总共建造2艘:“特伦托”号、“的里雅斯特”号,标准排水量1万吨出头,航速35节,装配8门安萨尔多1924年式50倍径203毫米主炮(4x2),副炮为16门奥托1924年式47倍径100毫米高炮(8x2),及4门1915年式40毫米
机关炮(4x1)。安装8具533毫米
鱼雷发射管(4x2)。动力配备12台亚罗式锅炉,4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输出功率150000马力,航速35节,续航力4160
海里/16节,在防护上,带有70毫米防护舷侧装甲带,50毫米甲板,100毫米
炮塔,100毫米司令塔。
“扎拉级”重巡洋舰
“扎拉级”作为舰队主力舰,其装甲总吨位达到2700吨,因此一度被
意大利海军称为“装甲巡洋舰”。“扎拉级”摒弃了高干舷平甲板舰型,而采用更轻的首楼舰型,同时舰体采用轻型结构。装备8门1927年式53倍径203毫米(4x2)主炮,副炮为16门1927年式47倍径100毫米
高射炮(8x2),及4-6门1915年式40毫米
机关炮(4~6x1)。动力设备配备8台索尼克罗夫特式/亚罗式("阜姆”号)锅炉,2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输出功率95000马力。该级舰航行速度达到32节,在防护上装甲总吨位达到2700吨,拥有比当时的其他重巡洋舰拥有更厚重的装甲。
“博尔扎诺级”重巡洋舰
“
波尔扎诺”级继承扎拉级的首楼舰型,舰体装甲防御的设计与特伦托级一致,沿用扎拉级的主炮,副炮型号为16门1927年式47倍径100毫米
高射炮(8x2),
机关炮型号4门1915年式40毫米炮(14x1),装备数量与“特伦托级”完会一样,只是为了减轻重量、削减了装甲厚度。
高射机枪则更换为4座13.2毫米高射机枪。扎拉级上被取消的鱼雷发射系统(8具533毫米发射管4x2))重新恢复,
弹射器由舰首移到了两座烟囱之间。
动力设备配备12台亚罗式锅炉、4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输出功率150000马力,在1932年的测试中,该级舰曾经达到36.8节的航速。1937年,“博尔扎诺级”拆除了后部的100毫米
高射炮,加装2座37毫米双联装
机关炮。1939年对
舰桥进行了修改。
意大利参战之后,面对防空压力,又开始加装机关炮。1942年用4座20毫米单管机关炮取代全部13.2毫米
高射机枪。在防护上,带有70毫米防护舷侧装甲带,50毫米甲板,100毫米
炮塔,100毫米司令塔。
法国
“迪凯纳级”重巡洋舰
1924年,法国第一级条约巡洋舰“
亚伯拉罕·迪凯纳”正式开工建造,装甲总重370吨。武器装备8门1924年式50倍径203毫米主炮(4x2),前后主炮弹药库之间舰体都处于很方正的“盒式”装甲防护中(主要是采用四轴驱动,前后主机舱宽度相同),副炮为8门1922年式60倍径75毫米
高射炮(8x1),8门1925年式37毫米
机关炮(18x1),6具550毫米鱼雷发射管(2x3)。
动力配备8台居约式锅炉,4台拉托-布列塔尼式涡轮机,输出功率120000马力。1929年初进入服役,刚刚建成时列级为轻型巡洋舰,1930年《伦敦条约》签订后重新分级为重巡洋舰。
“絮弗伦级”重巡洋舰
絮弗伦级重巡洋舰是法国海军第二代条约型重巡洋舰,共4艘。针对第一型条约型重巡洋舰迪凯纳级装甲薄弱的缺点,对装甲进行了加强。排水量10000吨(标准),满载时12780吨。武器装备:1924年式203毫米50倍双联
炮塔4座,1924年式75毫米50倍径单管
高射炮8门(“絮弗伦”号),1926年式90毫米50倍径双联高炮(“迪普莱克斯”号,“福煦”号、“科尔贝尔”号为单管),1925年式37毫米口径单管炮8门(“絮弗伦”号,其余各舰为6门),13.2毫米口径
机关枪16挺(“迪普莱克斯”号),三联装550毫米口径
鱼雷发射管2具,
弹射器2座,水上
侦察机2架~3架。
“阿尔及利亚号”重巡洋舰
“阿尔及利亚号”重巡洋舰是法国海军最后一级条约型巡洋舰。1931年3月19日,该舰在
布雷斯特海军船厂开工,1932年5月21日下水,1934年9月15日完工,当日编入第1轻型舰分队,1937年4月改为第1巡洋舰分队,1939年10月加入X编队,1940年2月转第1巡洋舰分队。1942年11月27日在
土伦港自沉。1943年3月18日打捞浮起后拆毁。
该级舰体设计一改
法国海军采用首楼舰型的传统,而使用
干舷略低的平甲板舰型。为了减轻舰体重量,大量使用了电焊技术。在
上层建筑方面,三脚桅被塔式舰桥所取代,烟囱减少为1座。
在装甲防御设计上,该级舰摒弃了絮弗伦级后两艘的内部装甲模式,恢复舷侧装甲带。在部分动力舱段的两侧还有一层40毫米隔壁,可防止弹片和作为水下防御的补充。该级还将舰底水密结构向舰体两侧延伸到主甲板高度,相当于设置了一个小型防雷隔舱的效果。另外,
炮塔装甲和司令塔都全面增厚,尤其是前者的重量增加了3倍多。
在武器装备方面,主炮采用8门1931年式50倍径203毫米炮(4x2),副炮采用12门1931年式50倍径100毫米
高射炮(6x2),
机关炮采用4门1925年式37毫米炮(4x1),
机关枪采用16挺13.2毫米
高射机枪(4x4)。
鱼雷发射管采用6具550毫米发射管(2x3),还配备
弹射器1台,飞机2架。
德国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简称希佩尔级,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一型重巡洋舰,是1935年《
英德海军协定》签订后,德国被容许合法摆脱《
凡尔赛和约》建造大型舰只的产物。该级舰具有舰体长、长宽比大、航速高的特点。该级舰服役不久后就开始改装为
大西洋舰艏,也称为飞剪型舰艏。这种舰艏比较适于
北海和大西洋环境,这也成了德国大型战舰的外观标志。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计划建造5艘,实际完成3艘,分别为“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布吕歇尔”号和“欧根亲王”号。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在舰艏、舰艉各有2座双联装主
炮塔,共装有8门SKC/34(L60)型203毫米主炮,备弹量960发~1280发。还装备了重型防空武器,在两舷各有3座双装105毫米
高射炮,这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中型舰载高炮之一。两舷舯部前后装有4座三联装533毫米口径
鱼雷发射管,使用G7A蒸汽动力鱼雷,备雷10枚~12枚。舰上设有航空设备,包括1座
弹射器和1个机库,舷侧有2个用于起吊飞机的
起重机,后3舰有2个机库,备有
水上飞机3架,用于侦察、校射和联络。该级舰建造时,由于焊接技术已有很大发展,因此德国人大量采用了焊接方法建造。焊接比铆接节省了不少舰体重量,而且有利于采用高强度钢,提高了整舰的防护强度。
其他国家
尝试在1万吨级巡洋舰上装203毫米炮的还有
西班牙和
苏联,这2个国家本来就与《伦敦条约》毫无关系,所以不受限制。西班牙以
英国肯特级为蓝本,在1936-1937年完工了2艘巡洋舰,排水量1万吨,装8门203毫米炮(4座双联
炮塔),速度为33节。苏联从1934年开始建造4艘8500吨的新型巡洋舰,装6门180毫米炮。
实战经历
马塔潘角海战
1941年3月28-29日,
英国皇家海军与
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
伯罗奔尼撒半岛海岸附近交战。此战中,意大利海军出动了1艘
战列舰和6艘重巡洋舰为核心的编队,英国海军的力量则包括了1艘
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和若干艘巡洋舰。在夜间的炮战中射程更远、火炮威力更大的英国战列舰在雷达的帮助下占尽优势,一举击沉3艘
意大利重巡洋舰,给以沉重打击,让意大利海军甚至很长时间内都不敢出击,影响到后来地中海战局。
此战中,意大利扎拉级重巡洋舰的“波拉”号、“阜姆”号和“扎拉”号被英军击沉。仅存的“戈里奇亚”号在同年8月和9月参与了阻截英军的“肉馅行动”和“战载行动”,同时掩护
北非的交通线1943年9月9日,该舰因意大利政府向
反法西斯同盟军队投降面被
德军占有。1944年6月26日,
英国和意大利组成的联合特战队潜入
拉斯佩齐亚,将其炸沉。
丹麦海峡海战
1941年5月,
英国皇家海军拦截
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
丹麦海峡海战,双方的重巡洋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就是负责
丹麦海峡巡逻的英国重巡洋舰“诺福克”号和“萨福克”号首先发现了试图偷偷南下的德国战舰,并一直保持跟踪,为后续赶来的
威尔士亲王号和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提供了足够的目标指示。
到了交战时,伴随“俾斯麦”号的德国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由于外形布局和“俾斯麦”号类似,一开始的时候被英国舰队指挥官霍兰
中将当成了“俾斯麦”号,替德国
战列舰吸引了两轮火力。随后,“欧根亲王”号和
俾斯麦号战列舰一起对
英国战舰开火,先后多次命中“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
中途岛海战
由于
偷袭珍珠港中损失了绝大部分战列舰,
美国太平洋舰队在很长时间里只能依靠
航空母舰和重巡洋舰作战,其中重巡洋舰成为航空母舰最主要的护卫力量。被誉为
太平洋战争转折点的中途岛海战中,
美国航母编队护航力量的核心就是7艘重巡洋舰,分别属于“彭萨科拉级"“北安普顿级”和“
新奥尔良级”。这些重巡洋舰在中途岛海战中和航空母舰共击落
日本飞机256架。
日本方面,重巡洋舰的作用更重要,与
美国海军由
舰载机执行搜索任务不同,
日本联合舰队中,执行搜索任务的一般是巡洋舰上搭载的
水上飞机。重巡洋舰利根、筑摩等舰艇派出舰上
强击机与水上侦察机共7架进行联合索敌。利根4号侦察机发现了美军航母编队,打乱了日军舰队的行动。然而由于其电台故障,利根4号并未能对日方攻击机队进行引导。在日军3艘航母遭到轰炸后,仅剩的飞龙号在筑摩5号侦察机提供的情报指示下对美军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航母发动了攻击并使其丧失动力。
瓜岛战役
1942年8月8日的
萨沃岛海战中,日军5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1艘
驱逐舰在三川军一中将的指挥下,对瓜岛登陆场附近的美军舰队发动夜袭面对美军8艘巡洋舰和10余艘驱逐舰的优势兵力,避开警戒,突袭成功。凭借九三式
鱼雷和精准的舰炮射击,一举击沉美方4艘重巡洋舰,而日方只有1艘重巡洋舰在撤离时被
美国军队潜艇击沉。
2个月后的
埃斯帕恩斯角海战中,美军重巡洋舰则还以颜色。10月1日晚,美军第64特混编队与日军第6巡洋舰战队遭遇,美军包括3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日军则有3艘重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此战中美军发挥了自己雷达的优势,精确地攻击了
日本舰队,击沉日本重巡洋舰和
驱逐舰各1艘,自己则只损失了1艘驱逐舰。
莱特湾海战
1944年,日本海军出动由五艘
战列舰、加上10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15艘
驱逐舰组成的第一游击舰队,舰队企图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攻击莱特湾内的
美国军队登陆舰队。日本南路的西村舰队由
战列舰扶桑号战列舰、“山城”号以及
最上号重巡洋舰和4艘
驱逐舰组成。10月23日子夜后,栗田的舰队经过
巴拉望岛水域,被美国潜艇发现。虽然
大和号战列舰上的电报员发现了两艘潜艇报告他们发现这支舰队的电讯,但日本舰队没有采取
反潜行动。6时43分,“
海鲫”号(SS-227)首先发动攻击,在1000米距离上对准重巡洋舰“
爱宕级驱逐舰”号和
高雄级重巡洋舰各射出6枚鱼雷,“爱宕”号命中4枚鱼雷沉没,“高雄”号中2枚
鱼雷重伤。6时56分,
摩耶号重巡洋舰则被“鲦鱼”号命中4枚鱼雷沉没。“高雄”号重巡洋舰被鱼雷击中后,在两艘驱逐舰的保护下返回
文莱。
10月24日哈尔西命令集结第三舰队的三支
航空母舰分舰队集中攻击栗田的舰队。从
无畏号航空母舰和“卡伯特”号航空母舰和其他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共260架飞机约于10时27分开始不断攻击栗田舰队。醒目的“大和”号和
武藏号战列舰成为
美国军队主要攻击的目标。“妙高”号重巡洋舰舰艏先中弹,舰艉被1枚鱼雷命中,负重伤返航。同日,西村舰队遭到空袭,但未有损失。同日20时50分,
美国鱼雷快艇发现西村舰队。10月25日3时50分,美军
战列舰、巡洋舰编队采用海军炮战经典战法发起攻击,其中
最上号重巡洋舰多处中弹,防空指挥所被直接命中,舰长、副舰长、航海长等几乎所有的高级军官全部被炸死,只好由炮术长荒井
大尉代理指挥。
10月25日4时25分中弹的“瑞凤”号、
那智号重巡洋舰和
足柄号重巡洋舰以及8艘
驱逐舰到达战场。在混乱中“那智”号与焚烧的“最上”号相撞,丧失机动能力,而落后的“最上”号第二天则被美机攻击后无法航行,火势也无法抑制,最后由日军曙号驱逐舰雷击处分。苏里高海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发生在
战列舰之间的海战,是海战史上组织最成功的战例之一。
美国军队以1艘
鱼雷快艇为代价,获得了击沉2艘战列舰、1艘重巡洋舰、3艘驱逐舰,伤1艘重巡洋舰、1艘驱逐舰的骄人战绩。
退出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除了美国以外,各国都深受战争创伤,国力大减。那些传统的海军强国大都无力维持规模庞大的海军,纷纷裁军。作为二等主力舰的重巡洋舰自然也在裁撤之列。因此,二战之后,除了美国还保留了大量二战末期建造的“巴尔的摩级”和“得梅因级”重巡洋舰之外,其他各国已经鲜见这个级别的战舰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导弹武器的发展成熟,火炮的地位作用逐渐下降。在导弹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候,重巡洋舰的用途看起来只剩下了对岸轰击。而等到美越战争这种需要对岸轰击的战争结束后重巡洋舰们终于迎来了谢幕。1970年代,最后的重巡洋舰“得梅因级”陆续退役,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在重巡洋舰纷纷退役的时候,“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的“堪培拉”号和“
波士顿”号在1956年被改装成
导弹巡洋舰,“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的“奥尔巴尼”号、“哥伦布”号和“芝加哥”号也在50年代被改造成了导弹巡洋舰。改造以后的这两种导弹巡洋舰拆掉了203毫米主炮,改装上“黄铜骑士”和“鞑靼人”型防空导弹,以及相应的雷达和指挥控制系统,成为最早的防空导弹巡洋舰,执行的任务倒是和以前一样——为航母舰队提供防空
火力支援。
除了防空导弹以外,“奥尔巴尼级”还另外装有发射“阿斯洛克”
火箭助飞鱼雷的八联装发射架。这些
导弹巡洋舰中,只拆掉了尾主炮的“堪培拉”号和“
波士顿”号在1970年就退役了,而“奥尔巴尼”号和“
芝加哥”号则一直服役到1980年。
相关事件
2019年,在二战太平洋战争时期被
美国军队击沉的日本海军重型巡洋舰“摩耶”号的船体在
菲律宾帕拉万岛前海1850米的海底被发现。美国调查小组的无人探测器拍摄到的影像清晰地显示了船体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