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佐为日军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军军衔,在自卫队时期改成一等佐。
1868年6月11日,
日本引入了军官等级制度。1870年10月12日,陆军设立了佐尉官和曹长官,大佐位于
正五位。1871年9月24日,日本将官阶改定为15等,大佐为第五等。两年后,大佐改为第四等。1886年3月9日,大佐改为奏任一等。1891年3月20日,日本再次修改陆军官制,大佐为各兵科佐官(上长官)。同年11月14日,日本将高级官员的官职分为10个等级,大佐为奏任四等。次年11月12日,大佐改为奏任三等。1902年2月1日,大佐为陆军一等监督。1917年8月1日,
日本各兵科尉官(
士官)的栏目中添加了陆军各兵准尉,大佐为奏任三等。1947年,日本废止陆军刑法,同时废止了陆军武官的官等以及陆军士兵的等级,大佐一职暂时撤销。1954年7月1日,日本政府宣布撤销保安厅,建立海陆空自卫队,大佐改一等佐。
通常情况下,大佐担任步兵联队长这一职务。步兵联队是
军队的基本独立作战单位。一个标准的日本军队步兵联队由54人的指挥部、121人的运输队(包括马车、
和马匹)、联队部以及直属各中队的一天食物供给和野战厨房的配给,还包括81人的弹药队,下辖三个约1000人的步兵大队。
创设背景
19世纪60年代,
明治维新为
日本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其中,军事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学者高广东认为大村益次郎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出了《兵制五大纲目》,勾画了日本未来军事改革的基本方向。明治政府废除了封建军事制度,统一了兵权,建立了一支直属中央政府的常备军。随着时间的推移,陆海军省和参谋本部等机构相继成立,形成了日本现代军队的雏形。在1889年的改革中,日本更加强调国民皆兵的原则,实行了现役3年、预备役4年、后备役5年的兵役制度,军事领导体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历史沿革
军队时期
根据《大正纪要》1868年6月11日的记载,
日本引入了军官等级制度。1869年8月15日,废除一等官至九等官,改为从一位至
从九位的官位。1870年10月12日,陆军设立了佐尉官和曹长官。佐尉官分为大佐、
中校和
少校,曹长官则有权官职位,此时大佐位于
正五位。1871年8月29日,日本实施藩置县,再次变更军衔制度,日本将将兵部省内分为陆海军两部。9月24日,日本废除1969年的官位制,将官阶定为15等,大佐为第五等。1873年5月8日,陆军对大佐的等阶进行了修改,改为第四等。1879年(明治12年)10月10日,
日本修改了陆军武官官等表,重新将陆军两个字加在官名前面,同时将军官分为任和奏任,大佐为奏任一等。1891年3月20日,日本再次修改陆军
官制,在佐官、尉官和下士的官衔前加上各兵科的名称,大佐为各兵科佐官(上长官)。同年11月14日,日本废除旧官制,将高级官员的官职分为10个等级,勅任官从一等到三等,奏任官从四等到十等,大佐为奏任四等。次年11月12日,日本更新了高级官员的官等,大佐为奏任三等。1902年2月1日,日本修订了新的陆军武官官等表,大佐为陆军一等监督。
1917年8月1日,日本修订了陆军武官官等表,并在各兵科尉官(士官)的栏目中,除了
宪兵科外,添加了陆军各兵准尉,大佐为奏任三等。1937年2月15日,日军将将校相当官的名称改为各部将校,并将其官名及炮工兵诸工长、各部准士官、下
士官的官名及各兵科的官名统一一致。此时大佐为上长官,奏任三等,官级等职仅次于将官。1942年4月1日,日本废止了陆海军两省法务局长以及陆海军法务官、司法事务官和事务官制度,取消了大将一阶。1947年,日本废止陆军刑法,同时废止了陆军武官的官等以及陆军士兵的等级。根据附则规定,在废止政令施行时,当时归属于陆海军且尚未复员的人员,按相应的未复员者的工作秩序继续从事原有工作,直到其复员为止,大佐一职暂时撤销。
自卫队时期
直到1954年7月1日,
日本政府宣布撤销保安厅,建立海陆空自卫队。
日本自卫队实行志愿兵役制,通过考试选拔兵员。士兵、下级军官以及军官在服役年限满后,根据个人的志愿可以选择参加政府组织的考试,以成为预备自卫官。预备自卫官的任期为三年,期满后,根据个人的志愿,可以选择是否续任三年。日本自卫队的
军衔分为6等16级,其中6等包括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而16级的次序是将一、将二、
少将、大佐(一佐)、
中校(二佐)、
少校(三佐)、
大尉、
中尉、
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
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
一等兵和
二等兵。其中大佐位于第二等第4级。
权力范围
通常情况下,大佐担任步兵联队长这一职务。步兵联队是
日本军队的基本独立作战单位。在各兵科联队中,中步兵联队的人员最多。一般步兵联队编制约为3800至4000人左右。一个标准的日本军队步兵联队由54人的指挥部、121人的运输队(包括马车、
骡马和马匹)、联队部以及直属各中队的一天食物供给和野战厨房的配给,还包括81人的弹药队,下辖三个约1000人的步兵大队。在作战时,还可以得到炮兵和
工兵的支援。
在海军中,大佐主要负责
战列舰、
航空母舰、巡洋舰等大型战舰中队的队长或指挥官。而在空军中,大佐主要负责小组任务或者担任中队的指挥官。
标志
1938年前,日军
常服为肩章。1938年起,日军常服
军衔从肩章改为
领章(
称为“襟章”),通称“九八式军衔”,大佐即在上长官之列。九八式军衔的领章以明治四十五年制式肩章为基础,统一为
平行四边形,长40毫米,宽18毫米。
1943年,为适应战争需要,日军对陆军军衔制度进行了较大调整,合并了原来繁杂的军衔:将长官改称“士官”,上长官改称“佐官”,原士官改称“尉官”,将军衔区分为士官、士兵两类,统称为“三式军衔”。大佐领章长度为45毫米,宽度为25毫米。
代表人物
福原和胜
福原和胜(ふくはら かずかつ)于1846年出生在
长门国长府(现
山口县下关市),
幕末时期加入了
长州藩高杉晋作的
奇兵队,并多次立下战功。1869年6月,他前往英国伦敦留学,而后于1872年11月回国,晋升为陆军大佐,担任兵学权助和陆军教导团司令官代理等职务。1875年福原和胜赴上海担任驻华武官并于次年卸任。
林大八
林大八(1884年9月15日—1932年3月1日)出生于
日本鹤冈。1904年林大八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6期,1910年12月前往俄国
莫斯科留学。林大八于1914年开始在中国
东北地区任职,1918年9月被派往关东都督府陆军部担任职务。1924年,当时
中校军衔的林大八被派到奉系军阀中担任吉林督军署顾问,致力于为日本侵略东北收集情报和铺平道路。1931年8月1日,林大八的军衔晋升为大佐,并担任
第九师团步兵第六旅团步兵第七联队的联队长。1932年初的
一二八淞沪抗战发生后,第9师团作为援兵投入了
淞沪会战战场。1932年3月1日,第九师团师团为了在3月3日
国际联盟大会之前解决战局,并配合前来增援的
第十一师团登陆,发起了第三次总攻。林大八率领的步兵第七联队作为左翼队中央联队,在上午11时以坦克为先导,向
江湾镇一带发起突击,进攻方向集中在麦王宅和陆家宅一线。然而作战开始后不久,林大八在就被击毙,死后他被追晋为
少将。
其他人物
还有部分大佐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阵亡或被击毙,如有“
奥田喜久司”称呼的日本海军航空兵大佐奥田喜久司于1939年在成都上空被中国空军击落毙命。1945年2月26日,日军第55航空师团军用第7号飞机因故障坠毁于
东莞市一带,当地村民得知后自发拿起武器前往消灭日军,此战中日军陆军大佐安田利喜被击毙。
学术争议
关于“大佐”这一
军衔的
中文译名,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以学者
荣维木为代表的一派支持以直译法。荣维木认为,由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衔制度与中国近代军衔制度差距较大,如为求统一而用同一套名称会产生混淆,从而掩盖二者的战力差距。学者
徐焰也赞成这一想法。以学者
汤重南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应该采用通用军语改译,应将大佐翻译为
上校。学者高培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中国军语完全可以准确表达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