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二号舰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HMS Prince of Wales),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服役的第二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舷号53,舰长227.1米,舰宽31.5米,吃水10.2米,标准排水量38641吨,满载排水量42905吨。于1937年1月1日动工,1939年5月3日下水,1941年12月10日被击沉。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由卡梅尔-莱尔德公司位于伯肯黑德的造船厂建造,该舰原计划被命名为“爱德华八世”(King Edward Ⅷ),但是由于爱德华八世退位而改名。尽管在1939年5月下水,但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整舰生产安装还未满足使用需求,由于主炮和炮塔的延期交货,威尔士亲王号在下水一年后仍然处于半完工状态。1940年8月初,在德军的一次空袭中,一枚近失弹落在了威尔士亲王号左舷后面两座副炮旁的水中,再次将威尔士亲王号建成服役时间推后。1941年3月31日,在燃油、通风、压载、隔舱水密性等未进行测试的情况下,威尔士亲王号匆匆宣布完工。5月,威尔士亲王号在进行主炮射击训练时,接到了参战命令。威尔士亲王号与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号一起前往冰岛以南海域拦截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战列舰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8月初,威尔士亲王号护送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会晤,随后,英美双方签署了《大西洋宪章》。9月,威尔士亲王号被调往地中海H舰队。9月24日,威尔士亲王号与H舰队主力参加了代号为“戟”的大型护航行动。10月25日,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遏制扩张野心越来越强的日本,威尔士亲王号在一艘驱逐舰的陪同下离开英国前往新加坡。12月10日,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与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被日本航空队在马来西亚海域击沉,英国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成为第一批完全由飞机击沉的大型战舰。
2001年,根据英国颁布的《1986年海军遗址保护法》,威尔士亲王号成为受到保护的海军遗址,英国皇家海军会定期更新在海面上白色的标识浮标。2002年,在英国国防部的许可下,潜水员将威尔士亲王号上的船钟打捞出水,Z舰队的幸存者们也举行了悼念活动。2007年,代号为“Job 74”的海洋探险活动开始对威尔士亲王号的残骸进行考察。2014年10月,马来西亚海域沿岸,金属回收商存在使用炸药对威尔士亲王号残骸进行非法爆破以获得金属的行为。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1922年12月28日,当“纳尔逊”号战列舰的第一根龙骨在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位于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的沃克造船厂铺下时,英国皇家海军就已经开始计划下一代战列舰了。尽管海军方面希望能够建造更强大的战列舰,但是战列舰的规划设计受到了《华盛顿海军条约》和英国本国国情的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萧条,女王陛下政府希望可以建造排水量和主炮口径均小于《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的战列舰。很快英国人将战列舰的规格定在了排水量28000吨,装备9门356毫米(14英寸)主炮。
对于英国来说,不仅要说服自己接受最新的战列舰方案,同时还要说服其他海军强国接受这个方案。在1927年6月20日召开的英美日海军会议上,英国提出了战列舰方案,但是会议最终却因为英美两国关于巡洋舰的争执而不了了之。
1929年6月,在新一轮的议会选举中工党获胜,工党领袖拉姆齐·麦克唐纳(James Ramsay MacDonald)成为英国首相。就在英国政府更迭之时,源自美国的经济危机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英国也无法幸免。面对严峻的经济危机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工党政府更愿意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与其他国家在海军军备问题上的分歧。于是在1930年7月21日召开的第一次伦敦海军裁军会议上,英国代表提出了排水量22000吨、装备280毫米(11英寸)主炮和排水量25000吨、装备305毫米(12英寸)主炮的两个战列舰方案,不过参加会议的其他国家对此并不感兴趣,最终英、美、日三大海军强国达成一致在1936年之前不建造新型战列舰。
研制历程
随着1936年的临近,英国人开始认真考虑其下一代战列舰的设计了。起初海军部仍然想要建造排水量28000吨、装备305毫米主炮、航速23节的战列舰,但是意大利法国在次年宣布建造排水量35000吨、装备381毫米主炮战列舰迫使英国不得不重新设计“条约型”战列舰。
在确定战列舰的吨位后,设计人员以356毫米、381毫米、406毫米三种口径的主炮为标准提出了近20个方案。海军部在1935年9月20日开始审阅这些方案后认为新型战列舰应该装备有3座三联装381毫米主炮,航速不应低于29节。就在英国人基本确定了新型战列舰的参数后获知美国舰船局的设计师们正在设计安装有3座四联装356毫米主炮的战列舰,这使得英国人感到采用381毫米主炮是否有些浪费。当英国人开始动摇时,纳粹德国已经开始崛起并威胁欧洲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皇家海军盼望新型战列舰能够在1937年开工并在1940年服役。就这样,英国海军高层会议终于在1935年10月10日决定采用安装3座四联装356毫米主炮的设计方案。
就在英国内部对新型战列舰采用356毫米主炮提出疑议时,第二次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在1936年3月25日召开,会议上日本意大利拒绝在新的海军军备限制条约上签字,而美、法两国尽管同意将战列舰的上限限定在排水量35000吨、装备356毫米主炮,但是却特别注明:如果日本和意大利不在1937年3月25日前在条约上签字,那么战列舰的上限将自动放宽到排水量45000吨、装备406毫米主炮。
第二次伦敦海军裁军会议的结果对英国非常不利,因为只有英国即将开工建造“条约型”战列舰,而为了节约重量以增强装甲防护,其B炮塔被改为双联装,这极大地削弱了原设计中应有的主炮火力密度和齐射时弹药的一次性投送量。1936年5月28日,海军部批准了最终设计草图,前2艘战舰的订单则于7月29日签署,于是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最终诞生了。
生产历程
“威尔士亲王”号由卡梅尔-莱尔德公司位于伯肯黑德的造船厂建造,该舰原计划被命名为“英王爱德华八世”(King EdwardⅧ),但是由于爱德华八世退位而改名。威尔士亲王号于1937年1月1日动工,1939年5月3日下水,其舷号“53”。尽管于1939年5月就已经下水,但是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由于主炮和炮塔的延期交货,威尔士亲王号在下水一年后仍然处于半完工状态。
1940年8月初,在德军的一次空袭中,一枚近失弹落在了威尔士亲王号左舷后面两座副炮旁的水中,落点距离舰体不足2米。在水中爆炸的炸弹致使10米长的舰体开裂变形,海水涌入舰体并造成了多达10度的倾斜。受创的威尔士亲王号不得不进入干船坞维修,这再次将其建成服役时间推后。
1941年1月19日,威尔士亲王号正式服役,但实际上在服役时还有很多细节尚未完全建造完成,因此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中一边服役一边装配,最终在同年3月31日才算完全装配完毕。完工之后的威尔士亲王号进行了海试,海试之后便直接进入斯卡帕湾加入本土舰队,而未像其他战舰那样返回船厂进行为期2~3个月的调试,不过战舰上有许多技术人员和工人在对战舰进行调试和完成最后的收尾工程。在斯卡帕湾时期,威尔士亲王号安装了4座282型和4座285型雷达。
作战经历
丹麦海峡海战
1941年5月10日,威尔士亲王号开始进行主炮射击训练,训练12天后,其接到了参战命令。威尔士亲王号与战列巡洋舰胡德号一起前往冰岛以南海域拦截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战列舰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
1941年5月24日凌晨2时,英国驱逐舰报告在北面发现了德国战舰的踪迹,于是威尔士亲王号和胡德号加速到28节向目标靠近。5时53分天亮之后,胡德号首先向目标开火。30秒钟后,威尔士亲王号的枪炮官辨认出了23000米外的俾斯麦号,由于顶着风浪航行,威尔士亲王号两座炮塔的测距仪都被水雾影响无法使用,只能使用指挥塔上的测距仪进行射击。在第一轮齐射后,A炮塔的A1主炮因故障而停止射击,不久后Y炮塔被卡死无法转动,全舰火力只能发挥一半。
威尔士亲王号的第6、9、13次齐射形成了跨射,并3次命中俾斯麦号战列舰。其中一发击中其中部烟囱和摩托艇,水上飞机弹射器被破坏;另一发击穿其舰艏导致油舱破损并泄漏了上千吨燃料;还有一发击中侧舷水线以下部分并在防雷舱附近爆炸,导致附近锅炉舱和发电机舱进水。俾斯麦号航降速至28节,左倾9°,燃料和动力的损失让其最终放弃了进入大西洋的计划返回德占法国维修。在胡德号沉没后,势单力薄的威尔士亲王号开始释放烟雾并向左转向160度撤退,期间其遭到了德国舰队的持续射击。
6时20分,在威尔士亲王号的最后一声炮响中战斗结束。双方脱离战斗之前,威尔士亲王号一共被枚4枚381毫米和3枚203毫米炮弹击中,其中381毫米炮弹来自俾斯麦号战列舰、203毫米炮弹来自欧根亲王号。第一枚击中威尔士亲王号的381毫米炮弹虽然没有爆炸,但是其击穿了罗盘舰桥,高速撞击产生的碎片杀伤了大量官兵并造成舰桥上设备和线路的严重损坏;第二枚381毫米炮弹被右舷起重器阻挡后窜至救生艇甲板之上3米处爆炸,强烈的冲击波掀飞了一架“海象”式水上飞机,而爆炸产生的大量弹片击穿了烟囱,杀伤了副炮指挥仪室和285型雷达室内的操作员,打坏了10多艘交通艇和救生艇;第三枚381毫米炮弹钻入水中然后击中水线以下8.5米处,这枚炮弹仅仅造成积液舱中部分燃油泄露和柴油发电机轻度被淹。在战后的干船坞维修中又在右舷龙骨上方的一个洞里发现了一枚未爆炸的381炮弹。
护送丘吉尔与罗斯福会晤
1941年,结束了在罗塞斯的维修之后,威尔士亲王号执行了一项高级别的护送任务,那就是运送英国首相丘吉尔及大量高级官员前往北美洲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进行会晤。就这样,威尔士亲王号在1941年8月初护送英国首脑们穿越了德国潜艇肆虐的大西洋,于9月9日到达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海域的布雷森莎湾。10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登上威尔士亲王号并与上千名英国官兵在战舰的甲板上一起举行了礼拜仪式。在之后的会晤中,英美双方签署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结束了这次特殊任务之后,威尔士亲王号于8月18日返回斯卡帕湾。
地中海护航
1941年9月,威尔士亲王号被调往H舰队。9月24日,威尔士亲王号与H舰队主力参加了代号为“戟”的大型护航行动,它们将保护9艘从本土驶来的、装有93000吨军用物资的商船前往马耳他。根据计划,威尔士亲王号与战列舰“罗德尼”号、4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组成支援舰队跟在运输船队后面。
1941年9月27日中午,意大利空军的中型轰炸机在撒丁岛以南对英国舰队发起攻击,威尔士亲王号用133毫米副炮击落了数架敌机。下午,由于接到意大利舰队来袭的情报,威尔士亲王号立即转向与其他战舰一同前往进行拦截,但是却一无所获。护航行动结束之后,威尔士亲王号返回直布罗陀,之后于10月6日返回斯卡帕湾。
前往印度洋
1941年8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会晤,8月13日签署《联合声明》(即《大西洋宪章》)并于次日正式公布,主要讨论了有关对付纳粹德国法西斯主义日本侵略的战略部署,两国战时经济合作,美国参加大西洋护航行动以及向苏联提供援助等问题。1941年10月25日,威尔士亲王号离开英国前往新加坡,这是温斯顿·丘吉尔为了遏制扩张野心越来越强的日本而进行的军事调动,同时也是为了相应《大西洋宪章》的签订。新加坡战略( Singapore Strategy)是自1919年到1941年间英国针对日本军事威胁而制定的远东海军战略计划的总称。作为舰队泊地,新加坡是英国远东海防战略图上的关键点。
离开英国的“威尔士亲王”号一路向南绕过好望角然后进入印度洋,其在停靠开普敦时还加装了7门单管的20毫米高射炮。原计划与其汇合的航空母舰“不屈”号因为搁浅事故无法赶来,于是“威尔士亲王”号继续航行经过毛里求斯马尔代夫。11月28日,“威尔士亲王”号抵达斯里兰卡科伦坡战列巡洋舰反击号在第二天抵达。12月2日,舰队抵达新加坡,威尔士亲王号成为远东舰队Z舰队指挥官汤姆·菲利普斯(Tom Phillips)上将的旗舰。
马来西亚海战
在抵达新加坡后不久,Z舰队指挥官菲利普斯就在马尼拉与美国亚洲舰队(United States Asiatic Fleet)总指挥官进行了接洽,并达成了一旦日本向英美宣战,美方美国太平洋舰队便会来到新加坡协助英军对日作战的计划。菲利普斯相信这一计划有助于大大增强新加坡和马来半岛的海上防卫力量。
珍珠港当地时间1941年12月7日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航空兵悍然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几乎与此同时,日军也开始了对马来半岛英军的进攻,并于新加坡当地时间12月8日晨在哥打峇鲁(Kota Bharu)、宋卡(Singora)等六处登陆点进行大规模登陆,同时对新加坡发动了空袭。在收到珍珠港遭到日军突袭、美国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的消息后,菲利普斯明白战前与美方达成的计划已经成了一纸空文;而随着登陆地点防守的英联邦军队被逐渐击溃,他决定率领仅有的主力舰出港,压制日军的登陆行动。在与新加坡的英国空军主官沟通后,菲利普斯确认无法得到空中支援,然而他仍然坚持率舰队出港作战。
在12月8日晚5时,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巡洋舰反击号和四艘驱逐舰组成的Z舰队驶离新加坡港,向北方海域航行,菲利普斯的计划是在12月10日抵达宋卡的日军登陆场,并炮击登陆日军。然而,12月9日晚5时30分,日本海军的侦察机就发现了航行中的Z舰队并持续跟踪。在当天夜间,日军侦察机投掷的照明弹被Z舰队观察到,舰队指挥官菲利普斯据此认为Z舰队位置已经完全暴露,攻击日军登陆场的行动丧失了至关重要的奇袭优势,因此,他在12月9日夜8时55分取消了攻击任务,并命令Z舰队返航新加坡
12月10日0点50分,菲利普斯接到报告称Z舰队返航途中的关丹出现日军登陆活动,他因此改变了撤退命令,率舰队前往调查。12月10日凌晨3时40分,驶往关丹的Z舰队被日军潜艇发现,附近的日军航空基地在收到报告后于6时至8时20分出动了多批强击机,搜寻并打击Z舰队。
Z舰队在关丹没有发现日军的登陆活动,菲利普斯随后命令Z舰队返回东北方向的海面上继续调查,这一举动极大增加了Z舰队被日军发现的风险。10日上午10时15分,一架日军侦察机发现了位于马来半岛以东海域的Z舰队,并通知了附近所有已经起飞的日军攻击机群。
12月10日上午10时40分,Z舰队的瞭望哨发现有可疑飞机正在监视舰队,舰队把防空警戒的等级提高到最高。11时,英军的雷达发现了正在靠近的庞大机群,它们是来自元山航空队的35架九六陆攻、来自美幌航空队的33架九六陆攻及来自鹿屋航空队的26架一式陆攻。
11时10分,日军第一波8架飞机于集中攻击了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这些飞机被Z舰队猛烈的防空火力击退。11点30 分,日军第二波攻击,17架装备鱼雷的九六陆攻分成两组进行鱼雷攻击。11点44分,威尔士亲王号左侧外螺旋桨轴与舰体连接处被鱼雷击中,轴体被爆炸能量扭曲,穿透舰体,直接导致瞬间吸入了2400吨水,速度降至16节。与轴系连接的发动机舱、锅炉舱、Y炮塔机械室、发电机舱等一系列舱室被淹没。舰体左倾11.5度,由于电力中断,电动舵没反应导致难以转向,全舰高射炮也法操作,副炮仅剩2座炮塔还能转动。舰体仅剩右侧动力,航速不超过15节。在第二波日机飞走后,威尔士亲王号上的损管人员开始了全力抢修,大家头戴面具在闷热的舰底防堵漏洞、修复设备。
11时56分,日军开始对Z舰队展开第三波攻击,很快“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被击沉。由于大部分副炮和防空炮断电无法操控,防空火力大减。日军一式陆攻机群袭击了威尔士亲王号,并击中了三枚鱼雷和一枚炸弹,造成进一步的损坏和进水。
12时41分,8架日本飞机在威尔士亲王号头上盘旋,它们在2600米高度上投下7枚500公斤炸弹,其中一枚击中了左舷的弹射器甲板。13时,威尔士亲王号的进水量已经达到了18000吨,里奇舰长命令弃舰。驱逐舰“伊莱克特拉”号靠近威尔士亲王号接走部分幸存的船员,他们回头时甚至能看到菲利普斯上将和舰长里奇站在舰桥上向大家挥手,两人打算与舰同沉。13时15分,威尔士亲王号快速向左倾斜侧翻,其红色的舰底露了出来。一会儿,威尔士亲王号带着870名官兵从海面上消失,其中就包括菲利普斯上将和里奇舰长。威尔士亲王”号的残骸静静地躺在海平面以下68米的地方,位置是:N 3°33′36″,E 104°28′42″。
威尔士亲王号与反击号两舰总计阵亡官兵840人,包括舰队指挥官菲利普斯。1941年12月10日,随着英国威尔士亲王号沉没,Z舰队损失惨重。Z舰队的覆灭使英国失去了远东制海权,直接导致了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沦陷,标志着英国整个远东防御战略的完全破灭。
基本设计
船体设计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基本尺寸为舰长227.1米,舰宽31.5米,吃水10.2米;排水量,标准38641吨,满载42905吨;最大航速,28节;动力配置,8座燃油锅炉,4座蒸汽轮机,110000马力;武器配置,10×356毫米火炮,16×133毫米火炮,64×40毫米高射炮;人员编制,1409名官兵。
防护系统
对于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而言,作为“条约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装甲防护采用了集中防御理念,其采用了英国钢铁公司最新开发的高品质表面硬化钢板。在装甲防御上,海军方面要求英王乔治五世级能够在15000至30000米距离上对381毫米穿甲弹形成“免疫”,甲板则能够经受住从3600米高度投掷的450千克炸弹的攻击。与“纳尔逊”级的倾斜、内置舷侧装甲带不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在舰体外侧安装了垂直装甲,其主装甲带长126.49米,高7.01米,其中水线以下3.66米。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主装甲带在弹药舱外侧厚度为374毫米,在轮机舱外侧厚度为348毫米,装甲带在水线下2.5米处开始变薄至112毫米。在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主装甲带前后分别有两道横向的装甲隔壁连接,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装甲盒子。在水平防御上,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露天甲板厚12.5至31毫米,之下还有主甲板和装甲甲板,装甲盒子之前舰甲板装甲厚62.5至124.5毫米,后面的甲板装甲厚112.3至124.5毫米。作为重点防御区域的弹药舱和轮机舱顶部进行了特别加强,装甲厚度分别达到149毫米和124毫米。作为重点防御部分的主炮塔,正面装甲厚324毫米,两侧厚224毫米,背部厚174毫米,顶部厚149毫米,基座装甲厚275至324毫米。与主炮塔防御相反,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副炮炮塔装甲厚度仅有25毫米,防御能力比“纳尔逊”级还要差。由于研究认为指挥塔被击中的概率较小,因此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指挥塔的装甲厚度大大降低,其正面和背面装甲厚100毫米,侧面厚75毫米,顶部厚38毫米。
在水下防御上,英王乔治五世级被要求能够承受450千克三硝基甲苯爆炸的冲击,其水下防御系统由三层纵向水密隔舱构成,其中内外两侧为空舱,夹在防鱼雷隔壁中间的是装满油和水的积液舱,弹药舱和轮机舱之下还有双层舰底保护;除了厚重的装甲和设计复杂的水下防护,“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还有一套强大的排水系统,其中包括有4台1000吨/小时的应急舱底泵、14台350吨/小时的排水泵和一些便携式的75吨/小时的抽水机。
动力系统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动力系统得到重新设计,以保证达到要求的高航速。“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上安装了8座三锅筒小水管锅炉,这些锅炉分为4组分别安装在4个锅炉舱内。其安装有4座帕森斯单级齿轮减速汽轮机,分别驱动4个直径达4.42米的三叶锰铜螺旋桨。从动力系统的布局上看,其锅炉舱和轮机舱两两并排交错分布。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最大功率为110000马力,航速28节。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载油量达3700吨,其续航能力并不出色,在22节航速下航程距离只有3900海里。此外,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安装有6台330千瓦直流涡轮发电机和2台330千瓦应急柴油发电机,由于英国皇家海军对电力的使用很保守,因此战舰的电气化水平并不高。
船电系统
1941年,在斯卡帕湾时期,威尔士亲王号安装了4座282型和4座285型雷达。在罗塞斯期间,安装了271型雷达。
武器系统
乔治五世级原计划安装12门356毫米45倍口径的BL 14-inch Mk VII舰炮,最后只安装了10门,这10门火炮分别安装在3座炮塔中,其中A、Y两座炮塔为四联装炮塔,B炮塔为双联装炮塔。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每座四联装主炮塔重1557吨,双联装炮塔重900吨,其3座炮塔全部位于舰体中轴线上,位于舰艏的A、B两座炮塔成背负式布局,舰的Y炮塔与A炮塔在同一水平面上。
威尔士亲王号是安装的Mk VII舰炮战列舰,其每门炮长16.31米,重80.26吨,射速2枚/分钟,射程达35300米;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上安装16门133毫米50倍口径的Mk I火炮作为副炮,每门炮长7米,重4.362吨,射速12枚/分钟,射程21400米,射高15000米。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上的所有副炮都安装在8座双联装炮塔中,这是继“纳尔逊”级之后英国第二级将副炮安装在全防护炮塔中的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8座副炮炮塔以4座为一组安装在舷侧中部两侧,其中前4座炮塔呈背负式安装在舰桥至第一根烟囱两侧,后4座炮塔呈背负式安装在第二根烟囱两侧。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防空武器包括有4座八联装的40毫米“砰砰”炮,这些40毫米“砰砰”炮都集中安装在前主桅杆下方的建筑两侧;除了“砰砰”炮,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上还装有独具特色的防空武器——Mk I 20管防空火箭,这种火箭直径76.2毫米,重15.7千克。当火箭发射至离舰900米远、330米高时会自动打开一个降落伞然后慢慢下降,此时的火箭就变成了一个悬在空中的地雷,只要敌机碰到就会爆炸。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主炮由两个主炮射击指挥室控制,其中一个位于舰桥顶部,另一个在主桅之后。每个指挥室内都有一具长4.5米的测距仪,测距仪会把目标数据导入海军火控指挥台(AFCT)Mk IX中。就算是指挥室遭到破坏,安装有12.5米测距仪的A、Y炮塔和安装有9.1米测距仪的B炮塔也能够独立作战。对于指挥和控制防空火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采用了高仰角火控系统(HACS)系列对空射击指挥仪。在后来的不断改造中,英王乔治五世级安装了大量的火控雷达以引导主炮和高射炮对目标进行射击。
英王乔治五世级原计划安装12门356毫米45倍口径的BL 14-inch Mk VII舰炮,最后只安装了10门,这10门火炮分别安装在3座炮塔中,其中A、Y两座炮塔为四联装炮塔,B炮塔为双联装炮塔。英王乔治五世级每座四联装主炮塔重1557吨,双联装炮塔重900吨,其3座炮塔全部位于舰体中轴线上,位于舰的A、B两座炮塔成背负式布局,舰艉的Y炮塔与A炮塔在同一水平面上。乔治五世级是英国皇家海军唯一一级安装356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其每门炮长16.31米,重80.26吨,射速2枚/分钟,射程达35300米;英王乔治五世级上安装16门133毫米50倍口径的Mk I火炮作为副炮,每门炮长7米,重4.362吨,射速12枚/分钟,射程21400米,射高15000米。乔治五世级上的所有副炮都安装在8座双联装炮塔中,这是继“纳尔逊”级之后英国第二级将副炮安装在全防护炮塔中的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级的8座副炮炮塔以4座为一组安装在舷侧中部两侧,其中前4座炮塔呈背负式安装在舰桥至第一根烟囱两侧,后4座炮塔呈背负式安装在第二根烟囱两侧。乔治五世级的防空武器包括有4座八联装的40毫米“砰砰”炮,这些40毫米“砰砰”炮都集中安装在前主桅杆下方的建筑两侧;除了“砰砰”炮,乔治五世级上还装有Mk I 20管防空火箭,这种火箭直径76.2毫米,重15.7千克。当火箭发射至离舰900米远、330米高时会自动打开一个降落伞然后慢慢下降,此时的火箭就变成了一个悬在空中的地雷,只要敌机碰到就会爆炸。英王乔治五世级主要把这种防空火箭安装在B、Y炮塔顶部,不过后来因为效果不佳取消了。
英王乔治五世级的主炮由两个主炮射击指挥室控制,其中一个位于舰桥顶部,另一个在主桅之后。每个指挥室内都有一具长4.5米的测距仪,测距仪会把目标数据导入海军火控指挥台(AFCT)Mk IX中。就算是指挥室遭到破坏,安装有12.5米测距仪的A、Y炮塔和安装有9.1米测距仪的B炮塔也能够独立作战。对于指挥和控制防空火力,英王乔治五世级采用了高仰角火控系统(HACS)系列对空射击指挥仪。
后世纪念
《1986年海军遗址保护法》
根据英国颁布的《1986年海军遗址保护法》,威尔士亲王号在2001年成为受到保护的海军遗址,皇家海军会定期更新在海面上白色的标识浮标。2002年,在英国国防部的许可下,潜水员威尔士亲王号上的船钟打捞出水,Z舰队的幸存者们也举行了悼念活动。打捞上来的船钟后来由英国第一海军大臣兼海军参谋长的海军上将阿伦·韦斯特(Alan West)爵士亲手放在利物浦默西塞德海事博物馆的展位中。
“Job 74”的海洋探险活动
2007年,代号为“Job 74”的海洋探险活动开始对威尔士亲王号的残骸进行考察,这吸引了世界上造船工程师们的目光。考察详细地记录了威尔士亲王号的遭破坏情况及鱼雷击中的位置,最初的调查报告和后来的补充报告由造船和轮机工程师学会(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and Marine Engineers)发布。
相关事件
2014年10月,由于“反击号”和威尔士亲王号沉没地距离马来西亚海岸仅几海里,近年来不断有废品商潜入残骸,窃取金属部件。“泰国技术”潜水公司发言人斯图尔特·肖称,“废品商们从‘反击号’上卸走了两艘军舰剩余的螺旋桨推进器。”除了螺旋桨推进器之外,废品商还从残骸中偷取其他金属,这其中主要是铜、钢和铝。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研制历程
生产历程
作战经历
丹麦海峡海战
护送丘吉尔与罗斯福会晤
地中海护航
前往印度洋
马来西亚海战
基本设计
船体设计
防护系统
动力系统
船电系统
武器系统
后世纪念
《1986年海军遗址保护法》
“Job 74”的海洋探险活动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