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炮,别名自动炮,是一种能自动连续射击的中、小口径火炮。在第一发或前一发射击后,能自动连续完成供弹、输弹、关闩、击发、退回击针、开闩、抽简和抛筒等动作。
机关炮可分为
航空机炮、舰载机关炮、车载机关炮。航空机炮既能用于对空作战,又能用于对地攻击,是各类作战飞机必备的武器。航空机炮作为机枪的自然延续,是最古老的机载武器之一,伴随了整个空中战争的历史;1967年10月的
中东战争,人们认识到海军水面舰艇的最大威胁来自
反舰导弹,主要海军强国掀起了研发反舰导弹的热潮。舰载航空火炮中,由航空机炮改装而来的近防炮,比较有代表性的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有“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SGE-30“守门员和“梅罗卡”系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实现步兵部队
机械化的大背景下,各主要国家陆军将机关炮安装到装甲战车上的早期尝试,显示出十分重要的作战需求。车载机关炮主要用于打击无装甲和薄装甲目标,随着弹药技术的发展,两项最重要的进步是推出了为25毫米以上口径机关炮配备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以及带电磁感应无线电引信的高爆/碎片空爆弹技术的发展。
机关炮主要由
航空武器系统、底盘、防护系统、电气设备、通信设备组成。从工作原理讲,机关炮包括炮身、供弹和输弹机构、反后坐装置及缓冲装置、发射机构、保险机构、火炮自动机等机构或装置。机关炮作为飞机空战和攻击地面、水面目标的重要武器,在现代战争中以其火力强、不受电子干扰、工作可靠、适应性、经济性和通用性好等优点仍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是各种海、陆、空作战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
发展沿革
发展背景
机关炮作为飞机空战和攻击地面、水面目标的重要武器,在现代战争中以其火力强、不受电子干扰、工作可靠、适应性、经济性和通用性好等优点仍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是各种海、陆、空作战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因此,它的发展及战术应用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发展历程
航空机关炮
通常,以
发射药为能源、口径大于20毫米的身管射击武器被称之为“炮”。安装在飞机,直升机上,口径在20毫米以上的自动射击武器为航空机炮,简称为航炮,俗称机炮。航空机炮作为
机关枪的自然延续,是最古老的机载武器之一,伴随了整个空中战争的历史。航空机炮既能用于对空作战,又能用于对地攻击,是各类作战飞机必备的武器。
1914年法国人首先在飞机上装备了7.62毫米的步兵机枪。随着飞机性能的发展、战术思想和空战需求的变化,机载武器从早期的7.62毫米机枪一直演变成口径更大的
航空机炮。从1917到1939年的20余年里,由于当时的机炮重量过大,不适合装在较轻的战斗机上使用,因此当时战斗机装备的主要还是7.62(7.7和7.9)毫米的
机关枪。这期间,一些国家已经在探索机炮在飞机上的应用。其中得到大规模应用的是
瑞士20毫米口径的厄利孔和西斯潘诺机炮。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它们已经被
欧洲几个国家采用。在二战期间,20、23、30毫米的小口径机炮得到较大发展,各参战国的主要战斗机型均装备了不同数量的此类口径的机炮,甚至37毫米或更大口径的机炮也有所使用。直至二战结束前,
航空机炮和机枪一直是飞机空战的唯一有效武器。
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在战斗机航炮的选择上,
美国一直使用20毫米,
苏联使用23、30毫米,欧洲则使用27、30毫米。中国的航空机炮有23、30毫米两种口径。仿自GSh-23-3型23毫米口径的23-3型双管炮是中国军队的制式装备,安装于歼-7川、歼-811、教练-9“山鹰”、
歼-10战斗机、“
歼轰-7”等飞机上。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设计出一种23毫米的滑动机心式双管机炮和30毫米的GSh-30双管炮。各国以空战为主的飞机,大多装备20、23毫米的
航空机炮;以对地攻击为主的飞机以及武装直升机,大多装备30毫米的机炮。美国海、空军为改善
F-4幽灵II战斗机近距格斗能力,在F-4B/C机身腹部正下方的5号挂点加装SUU-16六管炮或MK4机双管炮吊舱。这项应急措施,在
越南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越战前期,越方被击落的
米格战斗机,绝大多数都是被装在
吊舱内的机炮击落的。越战的实践证明,再次确立了航空机炮作为近距空战武器的重要地位。越南战争之后,各类航空机炮迅速发展,再次成为战斗机的制式武器。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许多局部战争,如
朝鲜战争、印巴战争、
中东战争、越南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国国土防空作战等,
航空机炮始终是空战的重要武器。1956年~1992年
空空导弹飞速发展,尽管如此,机炮依然是战斗机、
强击机和武装直升机的有效武器,主要用于距离600米以内的空战,弥补
格斗导弹的发射死区。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自动炮在射程、射速、弹丸威力、机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舰载机关炮
1967年10月的
第三次中东战争,人们真正认识到海军水面舰艇的最大威胁来自
反舰导弹,主要海军强国掀起了研发反舰导弹的热潮。反舰导弹的种类简直是五花八门。这些
导弹在飞行过程中,为降低被敌方发现的概率,大多贴近海面飞行,待接近目标时还会进一步降低高度,以攻击敌舰靠近水线的部位。由于反舰导弹的个头普遍偏小,且超低空飞行,很难被舰艇上的
预警雷达发现,针对这一情况各国都在想办法应对。
1964年,
苏联第一款也是世界第一款近防
航空武器系统,AK-630系列正式投入生产。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对付小巧灵活的
反舰导弹,小口径火炮在当时成为海军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的选择。
美国海军舰只根据二战时期防空作战的经验,将小口径火炮作为其最早的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1971~1977年,美国海军先后对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进行了非常广泛的试验,1975年,
西班牙开始研制舰载近程武器系统“梅罗卡”近防炮;1976年,
荷兰开始研制又一种舰载近程防御系统SGE-30“守门员;1978年,“密集阵”系统开始广泛装备美国海军;1981年,
荷兰SGE-30“守门员完成样机,1983年成功进行了海上试验,随之装备到
荷兰皇家海军舰艇;1986年,西班牙的梅罗卡”近防炮投入服役;20世纪90年代中期,“梅罗卡”系统接受了一次重大改进,升级为2B型。Mod2B型“梅罗卡系统的跟踪雷达和
红外传感器具有互补作用,即首先由雷达对目标进行探测,然后在目标周围产生红外自动跟踪图像系统将两种传感器的目标数据加以融合处理,从而获得最佳的命中精度。另外,Mod2B型的
光电传感器系统还可独立工作,对反舰导弹等小型目标进行远程探测和跟踪。最新型的Mod3型“梅罗卡”系统采用了全新的多功能显控台、更先进的双配置射击指挥仪、升级换代型光电跟踪系统、新一代
红外摄像机和改进型视频跟踪仪等,作战型性能有了全面提高。
车载机关炮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各主要国家陆军纷纷为实现步兵部队
机械化而努力的大背景下,一些国家开始尝试为装甲战车安装比当时普遍使用的重机枪威力更大的机关炮。将机关炮安装到装甲战车上的早期尝试,暴露出早期使用机关炮的缺陷,同时也显示出十分重要的作战需求。
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和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均研制出了新一代20毫米复式供弹机关炮。这两种机关炮使用20×139毫米弹药,但其有效射击距离、最终打击效果以及穿甲威力等不尽人意。在当时的中欧战场上,为步兵部队提供
火力支援意味着打击敌方的轻型和中型装甲战车。因此,很多西方国家陆军在为
步兵战车选择机关炮时跳过了20毫米口径,直接从12.7毫米重机枪过渡到能发射威力更强大的发射25×137毫米弹药的机关炮。这些机关炮被视为最早的专门为在步兵战车上使用而设计的机关炮。
很多履带式和轮式步兵战车都使用的是发射25×137毫米弹药的机关炮,但是一些国家陆军认为,25毫米机关炮的威力仍然不够强大。除了为徒步行进的步兵部队提供
火力支援外,还要负责打击那些无须动用大口径弹药的目标,以及在低威胁环境中充当“微型主战坦克”的角色。这就要求
步兵战车的机关炮不仅能发射
穿甲弹,同时还能发射高爆/碎片弹。30毫米机关炮成为新一代步兵战车或
装甲侦察车所能接受的最小口径机关炮。
欧洲国家选择大口径机关炮,原因是对其需求的重点重新回到穿甲威力上。尽管这些附加装甲主要是为了对付
简易爆炸装置(IED)和
RPG7火箭炮火箭弹的威胁,但是未来型步兵战车将至少需要35~40毫米机关炮才能有效对付相同级别的车辆。随着弹药技术的发展,两项最重要的进步是推出了为25毫米以上口径机关炮配备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以及带
电磁感应无线电引信的高爆/碎片
空爆弹(ABM)技术的发展,这种弹药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打击地下掩体中的敌人。2010年初,
英国和法国国防部共同授予CTA
跨国公司一份价值1100万
英镑的合同,用于在2011年初为英陆军的“武士”能力持久计划和“未来快速奏效系统”中的
侦察车以及法陆军的未来侦察车开始试验CT40机关炮和弹药。
基本设计
机关炮又名自动炮,在第一发或前一发射击后,能自动连续完成重新装填和发射下一发炮弹的全部动作的火炮。自动炮的关键部分是火炮自动机。自动炮一般按自动机型式进行分类。
机关炮主要由武器系统、底盘、防护系统、电气设备、通信设备组成。武器系统包括火炮、机枪和火力控制系统等;从构造上说,通常分为炮塔和底盘两部分;从工作原理讲,机关炮包括炮身、供弹和输弹机构、反后坐装置及缓冲装置、发射机构、保险机构等机构或装置。
基本结构
炮身
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闩和炮口装置。身管的作用是直接承受
发射药燃气压力并赋予弹丸一定的飞行方向和炮口速度。炮闩包括闭锁、开闩、抽筒、抛筒、关闩和击发等机构。它的主要作用是密闭炮膛,承受火药燃气压力,并完成开锁和闭锁、开闩和关闩、抽筒和抛筒、击发等动作。
供弹和输弹机构
供弹和输弹机构用来依次向自动机内供给炮弹,并把最前面一发炮弹输入炮膛。
反后坐装置及缓冲装置
反后坐装置及缓冲装置用来控制火炮的后坐与复进运动,并减少射击输入炮膛。时作用于炮架的力,吸收未被自动机工作所消耗的后坐动能。
发射机构
发射机构用以控制火炮的射击。
保险机构
保险机构用于保证各机构可靠工作和正确地相互作用,以及保障勤务操作的安全。
除上述主要机构或装置外,根据不同的作用和结构要求,有些火炮自动机中还设有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机构,如首发装填机构、自动停射器、射速控制装置单一连发转换器,以及更换身管和分解结合自动机专用机构等。自动炮的这些机构,依靠炮箱(或摇架)组成一个整体,安装在炮架上。
核心结构
火炮自动机
火炮自动机(简称自动机)是自动炮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是自动炮射击时,利用
发射药燃气或外部能源,自动完成重新装填和发射下一发炮弹的全部动作,实现自动连续射击的各机构的总称。从击发已装填人膛的炮弹开始至次一发炮弹装填人膛等待击发为止,这一过程称为射击循环,除了首发需要人参与外,其余所有动作均自动完成,称做自动循环。在每一个自动循环中,自动机能自动完成击发、击发机构复位、开锁、开闩、抽筒、抛筒、供弹、输弹、关闩和闭锁等动作。
火炮自动机是闭锁机构、开闩机构、抽筒机构、供弹机构、输弹机构、关闩机构和击发机构等许多机构的有机组合,从结构本质上说,火炮自动机是一个复杂机械。自动炮在发射一发炮弹的过程与其他火炮实质上是相同的,主要差别在于能迅速和自动地连续发射多发炮弹,而仅在启动或停止射击时需要由外部实施控制,此外停止射击还会发生于炮弹消耗完毕时。火炮自动机作为自动炮的核心部分,也具有自动和高速的特点。
火炮自动机的工作过程是一个自动循环过程,对整个射击过程来说,火炮自动机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由于自动炮射速非常高,一般射速都在1000发/min以上,因此火炮自动机是一个以高频率周期性工作的复杂机械。在火炮自动机的每一个自动循环过程中,完成各自动动作的各机构并不是同时参与工作的。火炮自动机的各机构是按照给定的顺序参与工作、并且参与作战的时间仅占整个工作循环时间的一部分,即自动机各机构的工作具有顺序性和间歇性的特点。
由于自动炮射速非常高,火炮自动机的每一个自动循环时间很短,完成各自动动作的各机构参与工作的时间更短、例如射速为6000发/min,则自动机的循环时间为10ms,平均每个自动动作占用的工作时间约1ms,在短暂时间内,各机构及其构件经历从静止状态,加速到最大速度,再减速,回到静止状态、各机构及其构件的运动速度极高,加速度巨大,即自动机各机构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动态特性。此外,各机构在参与工作和退出工作时,往往伴随着撞击、自动机各机构的运动还具有显著的不均匀性。武器装备直接服务于战场,武器装备的可靠与否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负。自动炮的作用与性能决定了其可靠性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作为自动炮的核心部分,火炮自动机具有高工作可靠性的特点。
动作特征
火炮发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瞬态过程,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高瞬态(发射过程极短,单发射击只有几秒);2、高温(2500K~3600K)、高压(最大膛内压力高达250MPa~400MPa);3、高速、高加速度(初速高达1000m/s之上,加速度高达几万g);4、强冲击(撞击载荷极大、冲击时间极短)。火炮发射瞬间结构受到强冲击载荷,在强大的
发射药气体推动弹丸飞出炮口的短暂过程中,火炮产生高动态应力和强振动,造成弹丸起始扰动极为复杂。
主要技术性能
地面通用机关炮
不管机关炮的弹药威力有多强大,装甲战车机关炮都采用刚性闭锁,火炮在发射时,其炮闩与机匣/炮管总成之国定刚性闭锁的。实现方式有多种,一种是带内定凸耳的旋转式炮闩,一种是可收缩锁翼的炮闩,另是垂真或水平滑动的炮闩结构。CTA国际公司极具创新性的40毫米埋头弹机关炮成一家,它有一个与炮管分离且可以水平旋转90的弹膛。在机关炮的上,应用最广的几种方式有长程驻退,气体作用、混合系统以及外部驱动式。
长程驻退
在所有采用刚性闭锁的长程驻退式机关炮中,执行射击循环所需的能最是出炮闩自身向后的运动以及与之锁在一起的炮管在射击气体的压力下向后反冲而提供给炮闩的。"长程驻退”指的是炮闩和炮管的驻退距离比未发射的弹药的长度更大。当弹膛内的压力降至可接受的水平,炮闩将解锁并启动开闩/退弹壳指令顺序,而炮管则在其回位弹簧的作用下向前运动。当炮管重新回到前方位置时,炮闩也在其弹簧的作用下带向前方,从而装入1发新的弹药并重新闭锁。
该原理对于主要打击地面目标的
炮塔式武器具有一定的优势。与后坐距离短的设计相比,其向后的运动相对而言不是那么剧烈,因此传递给武器的机械装置及底座的冲击力要低些,而这对于提高射击精确度十分有利。此外,炮闩保持闭锁状态的时间越长,因射击产生的烟雾就可以从炮口排泄出去,而不会排进车辆的战斗室。获得这些优势所付出的代价就是相对较低的射击速度,但对于装甲战车而言,这一点并不十分重要。
混合系统
在很多机关炮的设计中,气体作用实际上是与其它方式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方式也被称为混合作用。最常见的是将气体作用与后坐力结合起来。从炮管处排出的气体仅用于解除炮闩与闩室的锁定,随后后坐作用将把炮闩向后推。后坐距离约为20-25毫米,由此产上的能量将用于操作供弹系统。气体作用+后坐原理仅需相对简单和轻便的机械装置,这也导致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HS系列机关炮以及厄利肯公司、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和
莱茵金属生产的多种机关炮也都采用这种设计原理。
外部驱动式
装甲车辆安装外部驱动机关炮主要目的是可根据目标特性调节射速,同时全套武器系统还具备重量轻、造价低以及便于维护等优点。此外,外部驱动机关炮不会出现不发火的情况,因为有缺陷的弹药将被取出并弹射到外部,不会干扰正常的射击循环。外部驱动机关炮的缺陷在于,电动机或电源的任何故障或损伤都将造成机关炮的失效。
气体作用
这种系统最初是出
约翰·勃朗宁设计的,它依赖于射击气体的压力所产生的能量,并在沿着炮管的某一点上使之排出。尽管这种概念在轻武器方面存在多种不同的设计,但装甲战车上使用的气体推动式机关炮大多数是基于活寒原理或直接的气体作用。前者是气体作用于与炮闩连接的活塞,使活塞向后运动;后者是气体直接将能量传递给炮闩。气体作用的优点包括固定式炮管以及调节射击循环的可能性,具体做法是根据气候条件和使用的弹种,适当调节排气阀。但是,整套气体系统必须处理得当,以防有毒的烟雾被排进战斗室。
航空机关炮
射速高,而且可调
航空机炮现代战争的最大特点是飞机高速机动,攻击时间短促,歼敌往往决定于瞬间,必须在瞄准的同时发射出尽可能多的炮弹。只有高射速的航炮才能满足作战要求,但为了适应不同的作战需要,避免不必要的弹药消耗,又要求航炮的射速快慢可调。为此,采取控制电机或
液压马达转速等措施来调整航炮的射速。
弹丸初速高、威力大
为了攻击各类空中目标和地(水)面装甲、舰船,航炮必须备有
爆破弹、
穿甲弹。为了提高穿甲能力,研制了次口径
脱壳穿甲弹和贫(U238)穿甲弹。
体积小,重量轻
由于
航空机炮受飞机安装条件的限制,后坐力要小,以确保对飞机的适装性,提高武器的射击精度,减小对飞机强度和飞行品质的影响。
故障率低、工作可靠
空战中要求航炮故障率低、工作可靠,
美国、西欧诸国的航炮平均故障间隔发数(MRBF)已达到千发或万发以上。如美国的M230A-30链式炮的MRBF达到15000发以上。
分类
按照安装载体可分为航空机关炮、舰载机关炮、车载机关炮。
航空机关炮
航空机关炮简称航炮,作为飞机空战和攻击地水面目标的重要武器。其口径多为20-30毫米,
有效射程通常为2000m。
歼击机、
强击机、轰炸机、
军用运输机的武器都有装备机关炮,用以攻击目标或防御自卫。
航空机炮按照连发射击的原理可分为自动武器和采用外部能源的
机械化武器两类。航空自动武器依靠发射时产生的
发射药气体实现自动射击,按结构原理可分为滑动机心式和转膛式。滑动机心式又分为管退式和气退式两种。转膛式航空机炮也是一种气退式武器。采用外部能源的机械化武器包括
加特林机枪式多管旋转和链式单管航空机炮两类。按发展历程,分为传统航空机炮和新概念航空机炮,后者有
激光炮超电磁炮等。航空机炮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口径、射速、弹丸初速、重量和后坐力。它们往往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一般来说,武器口径增大会导致射速降低、重量增加和后坐力变大。
车载机关炮
步兵战车的车载武器通常有一门20-30毫米的高平机关炮。既能对付地面目标,又能防空,
火力支援等作战任务,炮弹一般采用自动装填,射速较高,可连发,一般有4-9个射击孔。
舰载机关炮
1967年10月的
中东战争,人们认识到海军水面舰艇的最大威胁来自
反舰导弹,主要海军强国掀起了研发反舰导弹的热潮。舰载航空火炮中,由
航空机炮改装而来的近防炮,比较有代表性的近程防御
航空武器系统有“
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SGE-30“守门员和“梅罗卡”系统。最新型的Mod3型“梅罗卡”系统采用了全新的多功能显控台、更先进的双配置射击指挥仪、升级换代型光电跟踪系统、新一代
红外摄像机和改进型视频跟踪仪等,作战型性能有了全面提高。
经典型号
GSH-30-1机关炮
GSH-30-1口径为30毫米,该炮采用短行程后座式结构,重量轻,仅有46
千克,单发威力大攻击效果明显,通常3-5发命中就足以击落一架现代
重型战斗机。GSH-30-1机关炮的载弹量为150发,装弹后不需要拆装弹药,只需要断开内部回路,切换到电子击发确认上,也就是从实弹切换为火控锁定上;GSH-30-1机关炮射速每分钟1800发,为降低抖动,保证火炮寿命和精度,通常该炮射速为每分钟1500发,比大部分单管机枪还快。
XM913型50毫米机关炮
XM913机关炮是
美国军队装备的M242“大毒蛇”机关炮的现代化放大版,口径50毫米、炮管2.99米,进入
炮塔内的长度102厘米。配备的弹药为XM1204可编程弹、XM1203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以及
曳光弹,炮弹规格为50×228毫米。XM1204可编程
空爆弹目前有三种引爆模式,第一种是触发模式,第二种是延发模式,在穿透掩体、墙壁后引爆。第三种是空炸模式,瞄准系统可以计算目标距离、装定
引信,让炮弹在目标上方爆炸。
2A42型机关炮
BMP-2步兵战车的主武器是一门2A42型机关炮,口径30毫米,射速对地时采用低速,200~300发/分钟,对空时高速,550~800发/分钟。它能发射
穿甲弹、空爆编程弹、曳光弹、高爆
燃烧弹等弹种,备弹500发,最大射程4000米。在1500米距离上,发射法国奈克斯特公司的M929
脱壳穿甲弹时,可以击穿50毫米(60°倾角)的均质钢装甲,发射3UBR8穿甲弹时可以击穿25毫米(60°倾角)。
M242型“大毒蛇”机关炮
M242型“大毒蛇”25毫米链式机关炮,广泛用于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的装甲车和水面小型舰艇上,如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M3骑兵战车等。M242型机关炮可高平两用,可发射多种弹种,供弹方式为
弹链式,单向双路自动供弹,可单发、短点射和长连射,穿甲初速达到1325米/秒,最大射速200发/分。
M242型25毫米机关炮主要是用两种弹药:M791曳光
脱壳穿甲弹(APDS-T)、M792曳光燃烧榴弹(HEI-T)。前者用来打击轻型装甲目标,炮口初速1345米/秒,可在13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穿水平倾角30度的25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后者的初速为1100米/秒,用来杀伤人员及非装甲目标,这种弹具有自毁功能。
GAU-22/A机关炮
GAU-22/A机关炮一般用于空对空作战,所有F-35A战机都装有这种机关炮。GAU-22/A机关炮为25毫米口径
加特林机枪式机关炮,机关炮自重134
千克,填满弹药后的总重量为238千克,最小射程在2700米以下,最大射程在4300米至4600米之间,每次可装弹150发。由于机关炮炮口会反射雷达波,所以F-35A战斗机在凸出空间的前端设置了上开式舱门,用来隐蔽炮口。
厄利孔20毫米机关炮
厄利孔20毫米机关炮1939年设计定型,从1940年开始服役,截至2016年,仍然有许多国家在使用它,已经有70多年历史了。厄利孔20毫米机关炮是在
德国BeckerTypeM2型机关炮的基础上研制的,如果算上这一渊源,那么该炮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这种机关炮的原产国为
瑞士,后来
美国、
日本、
英国等许多国家都有使用,而且还有不少国产化的型号。
厄利孔20毫米机关炮有许多种改型,因此性能各不一样。一些国家将厄利孔20毫米机关炮用于打击低空的目标;有的国家改装出了四联装的型号;有的采用手动操作,前方增加了防盾;有的改装成双联装版本的厄利孔20毫米机关炮;有的厄利孔20毫米机关炮被当作
高射炮;有的被安装在
战列舰前方;宙斯盾战舰上,也用到了厄利孔20毫米机关炮。
装备情况
“斯特赖克”XM1296装甲车的MC-RCT遥控炮塔上,装配的是XM813机关炮,除了可发射标准的30×173毫米弹药,还可发射30毫米可编程曳光
空爆弹。
2022俄乌冲突照片中,双方的
步兵战车不少都是
BMP-2步兵战车,BMP-2的主武器是一门2A42型机关炮,口径30毫米,射速对地时采用低速,对空时高速。
中国718B型海警船,主要武器为两座HPJ-17型30毫米单管机关炮和一座HPJ-26型76毫米速射舰炮。2017年,中国海警船将两座机关炮换成630近防炮,火力大为提升。
“格里芬”Ⅲ步兵战车的无人
炮塔,配备的是一门ATK火炮系统公司开发的新型50毫米机关炮,其威力是25毫米机关炮弹的10倍。
“C/30型20毫米高射机关炮”,1934年被
德国海军采用;1935年,
德国空军将C/30安装在了He-112式战斗机上,并在
西班牙内战期间使用。
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曾缴获多门该型炮,并装备使用,在
抗美援朝战争中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伊尔-28轰炸机头部设置两门23毫米口径NR-23型机关炮,同时设置同样采用23毫米口径NR-23型机关炮的尾部
炮塔。提高了伊尔-28
苏联的NR-23型机关炮的自身防御能力。
FV107“弯刀”
装甲侦察车其主要武器是一门30毫米口径“拉登“机关炮。 1971年“弯刀”装备于
美国军队,截至2020年还在许多国家军队服役。
相关事件
2022年7月19日,日本
冲绳县宫古岛市一艘海上保安厅的巡视船在检查船头搭载的机关炮时,向陆地一侧误射了机关炮,被误射的实弹至少有8发,没有发现人员伤亡或建筑损毁。
在台军金门官里营区,防空连名士兵在执行20毫米机关炮弹药检整作业时,突发机关炮弹药药筒爆裂事件,造成三名士兵受伤,没有生命危险。有关药筒爆裂原因,专案小组已介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