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喜,男,
汉族,1986年7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员。
2014年王祥喜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9月,王祥喜做为访问学者前往牛津大学。2018年4月,王祥喜、刘红荣等人发表了名为《Cryo-EM structure of a Herpesvirus capsid at 3.1 Å》的论文。2020年底,王祥喜研究组、秦川研究组和游富平研究组报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早期,会导致机体外周循环及感染组织中未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大量上调。2022年1月,《自然》杂志发表了王祥喜领衔的研究文章,结果显示新冠灭活疫苗加强针能提升B细胞免疫记忆,保护免受奥密克戎突变株重症感染。2024年8月,王祥喜等人揭示新冠病毒进化方向。
王祥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疱疹病毒的复制、组装和运输机制;脑炎性黄病毒神经毒力的分子机制;非洲猪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的免疫机制与疫苗设计。2015年王祥喜获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2022年9月17日,王祥喜获得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11月,获
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王祥喜出生于1986年7月,2009年王祥喜从四川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4年王祥喜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7月,王祥喜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9月王祥喜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牛津大学,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工作经历
2018年4月,王祥喜、刘红荣等人发表了名为《Cryo-EM structure of a Herpesvirus capsid at 3.1 Å》的论文。该工作首次报道了疱疹病毒α家族的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核衣壳的3.1Å的原子分辨率结构,阐明了核衣壳蛋白复杂的相互作用方式和精细的结构信息,并提出了疱疹病毒核衣壳的组装机制,为进一步研究病毒核衣壳与包膜蛋白的组装以及为疱疹病毒的抗病毒治疗奠定了基础, 同时能够以结构为基础的病毒设计成溶瘤病毒为治疗肿瘤提供了较大的应用前景。同年11月,《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饶子和/王祥喜研究团队的研究论文《Structures of Coxsackievirus A10 unveil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receptor binding and viral uncoating》。
2019年2月,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王祥喜团队位列其中。10月18日,王祥喜团队以及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歩志高团队合作完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及装配机制》。2020年5月,王祥喜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同年年底,王祥喜研究组、秦川研究组和游富平研究组报道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早期,会导致机体外周循环及感染组织中未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大量上调。2021年3月,王祥喜研究员及其团队与秦成峰研究员团队合作,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了一篇关于利用中和抗体指导针对SARS-CoV-2的疫苗设计的研究论文。
2022年1月,《自然》杂志发表了王祥喜领衔的研究文章,结果显示新冠灭活疫苗加强针能提升B细胞免疫记忆,保护免受奥密克戎突变株重症感染。9月17日,王祥喜获得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11月,获
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23年1月,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2022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其中王祥喜团队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团队,率先报道了新冠奥密克戎及其亚型变异株的体液免疫逃逸特征与分子机制。
2024年8月4日,王祥喜参加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主办、兴盟生物协举办的传染病防控科技创新研讨会,王祥喜表示开发有效的抗体药物需要结合新技术和对病原体演变与疾病的深入理解。他表示研制出极具竞争力的“好”抗体药物不仅需要掌握“新技术”,更要深入理解病原体演变与疾病。“综合关注抗体的中和效力、当前人群免疫背景抗体谱系占比和病毒演化规律,理性挑选活性高且在谱系占比低的抗体类型作为药物开发靶标,能最大程度降低被突变株逃逸风险。”8月11日,王祥喜等人揭示新冠病毒进化方向,研究结果是新冠病毒将变为适应性更强的流行毒株。从长期来看,新冠病毒对宿主的致病性可能正在减少。
社会职务
人物活动
2015年5月,王祥喜参加生物物理所举办2015年公众科学日活动并在活动中讲话。2023年8月,王祥喜参加饶子和院士领衔结构生物学研讨会。
研究方向
疱疹病毒的复制
疱疹病毒是全球广泛传播的一大类病毒,能感染人类和多种哺乳动物。它们可引发口腔疱疹、生殖器疱疹、水痘和带状疱疹等疾病,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免疫系统疾病、脑炎和癌症。疱疹病毒具有潜伏-再活化机制,能在特定条件下恢复活性并增殖。这种机制使得相关疾病难以治愈,患者通常终生携带病毒。疱疹病毒也被用作“融瘤”和“神经环路示踪”工具,已应用于临床。本课题组正在研究其复制、组装过程,以及在宿主细胞中的运输和潜伏与再激活机理,旨在为防治病毒感染提供理论基础,提升生命医学技术。
脑炎性黄病毒神经毒力的分子机制
黄病毒,是一类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主要是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 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能够广泛引起人类很多重大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乙型脑炎病毒 (JEV)、森林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和黄热病毒等。黄病毒科中有一大类病毒能够直接入侵脑部而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即:病毒性脑炎。本课题组聚焦脑炎性黄病毒神经毒力的分子机制。
非洲猪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免疫机制及疫苗设计
疫苗通过激活免疫原和佐剂,促使身体产生抗体等保护性物质。当再次遇到病原体时,身体能迅速启动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传统疫苗如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等,对许多传染病提供有效保护,但对艾滋、登革热等疾病无效。新技术疫苗如mRNA疫苗展现出研发速度快、高效诱导免疫和长期保护的优势。新型疫苗研发侧重于设计正确的免疫原,以产生足够的中和性抗体。理想的免疫反应涉及多种抗体,这些抗体针对不同的病毒表位并采用不同机制,以提高抑制效果并降低因病毒变异导致疫苗失效的风险。未经设计的免疫原可能仅诱导部分中和性抗体。研究多种中和性抗体的特征,并通过反向设计改造免疫原,增强关键抗原表位和记忆性信号,减少无效免疫反应,从而提升精确免疫应答的效率,实现广泛、高效和持久的保护。这为精准疫苗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理论支持。
主要成就
王祥喜围绕重大传染性疾病直接相关的病毒全颗粒以及与中和性抗体、关键受体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展开研究,设计阻断病毒入侵的高效小分子抑制剂。他带领科研团队,参与重大传染性疾病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发,获得临床试验批件。
主要作品
2022年度
资料: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8月12日
2021年度
资料:
以上仅举例部分内容,信息截至2024年8月12日
2020年度
资料:
以上仅举例部分内容,信息截至2024年8月12日
2019年度
资料:
以上仅举例部分内容,信息截至2024年8月12日
2018年度
资料:
以上仅举例部分内容,信息截至2024年8月12日
2017年度及以前
资料:
以上仅举例部分内容,信息截至2024年8月12日
获得荣誉
资料:
相关评价
王祥喜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之一,承担了疫苗纯化方案优化、结构特性分析、稳定性分析等科学任务,为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前期基础和技术支撑。(中科院抗“疫”先锋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