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
邾国(今山东邹城)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是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没落为“士”,受学于
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成为
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没落为“士”,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成为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学成,为了现实他的抱负,他游说诸侯,经历邹、任、齐、鲁、宋、滕、梁(魏)等国;仕齐为“卿”数年,在梁甚被优礼。但
齐宣王、
魏惠王这些大国诸侯都认为他的主张不合时宜,尽管对他十分优待,却并不采用他的建议。在这种情况下,他不贪恋名位,罢官而去,著书立说,教授门徒,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将来。他停止政治活动以后,便和他的弟子
万章、
公孙丑等把他的学说——即政治主张、哲学理论、教育纲领等——整理成书,传于后世。这就是流传至今的《
孟子》七篇。
本书注释,基本上采用
焦循的《
正义》,但不墨守旧说,也从有关方面的说法斟酌去取;总之,要求文从字顺,尽量争取表达原文的真实意义。例如:“国君进贤如不得已”,采用
黄宗羲《
孟子师说》;“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采用
章太炎《新方言》。为便利爱好古典文学而接触文言机会较少的一般读者,注释使用通俗语言,力求浅近。但因古今语言变化很大,很难对所有词句都能找出相当的话恰切地对译出来;为了在训上尽量保持“本义”或“引申义”,并不失掉原来的语气,本书注释采用以下方法:(一)对于一个词,必要时用两个以上意义相近的词来注释,让读者把它们结合起来,可能体会到原来一定的意义;(二)上下文串讲;(三)必要时说明词性和语法;(四)对现在少见的字或在文义上读法不同的字,用拼音注出读音;(五)在某些章里,对全章大意或写作技巧,凭注音个人的体会,作了一些说明,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正文依据宋大字本,校以阮刻注疏本和通行的集注本;但在注释中,一般地不指出校勘上的异同字,以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
孟子》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儒家著作,也是一本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更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全书以对话、说理的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它比较详细地记载了
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
先秦政治、文学、历史、经济和哲学的重要著作。
《孟子》既吸收《
论语》中的精华,也借鉴了《
大学》《
中庸》的一些内容,仁义是其思想核心。但和
孔子常讲仁少讲义不同,孟子则仁义并重,他有句名言,即“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孟子》被作为封建思想的正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刘恒时把《论语》《
孝经》《
尔雅》和《孟子》各置博士之官,叫“传记博士”,《孟子》赫然在列。两汉时,《孟子》已和《
论语》并列。到
五代十国时,后蜀主把《易》《书》《诗》《议礼》《
周官》《
礼记》《
公羊传》《谷梁》《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刻石,这是《孟子》被列入“经书”的开始。到
南宋,理学家
朱熹在《礼记》中取出《
大学》和《
中庸》两篇,认为是
曾子和
孔伋的作品,与《论语》《
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于是,《孟子》的地位空前提高了。
孟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
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至罕瑰宝,闪耀着思辨的光辉与智慧的精华,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