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男,1974年12月出生于
四川省达州市,毕业于美国
康涅狄格大学,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地震预警专家、
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7年起,王暾在
奥地利科学院理论物理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汶川地震后,王暾回中国从事地震减灾工作。同年6月,王暾在成都组建研发团队,成立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开始研究地震预警技术。2011年,其参与《国家标准: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标准》的起草。2013年,王暾先后成为成都市政协委员和四川省政协特聘委员。2014年,王暾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已开始应用。2018年1月27日,王暾参加四川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2020年3月,王暾被选聘为四川省首批地震应急管理专家。2023年1月12日,王暾当选四川省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外事侨务委员会委员。2024年5月12日,王暾解答地震传闻:“未来某时某地会发生地震”系谣言,“地震云”不存在。
王暾主要从事地震预警预报及多灾种预警研究。王暾曾先后获得“第五届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第三届成都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王暾,1974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
达州市,1995年毕业于
浙江大学获学士学位,2001年获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理论力学博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
康涅狄格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7年起,王暾在
奥地利科学院理论物理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汶川地震后,王暾立即决定回中国从事地震减灾工作。同年6月,王暾在成都组建研发团队,成立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开始研究地震预警技术。2010年,王暾已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的技术方案,在传感器选型、监测仪器安装、预警核心算法、预警信息的发布和预警信息的应用等都形成了自主的解决方案。
2011年,其参与《国家标准: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标准》的起草。2012年,王暾成为
国铁集团(铁道部)高铁地震预警研究方案评委。2013年,王暾先后成为成都市政协委员和四川省政协特聘委员。2014年,王暾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已开始应用在学校、社区场镇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高铁、化工、地铁、燃气和核反应堆等重大工程,也开始为四川省应急办、四川省消防总队、云南省应急办等政府部门提供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信息服务;地震预警信息开始通过政务微博——成都高新同步发布。
2015年4月,王暾入选第四届四川省道德模范候选人先进事迹名单。2017年6月,王暾当选四川省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侨创新创业联盟理事。2018年1月27日,在参加四川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成都代表团分组审议时,四川省人大代表、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表示,四川的地震预警成果在全国甚至全球都已具备竞争实力,但仍需补上“应用”短板,打通灾害预警的“最后一公里”。同年5月7日,在
川滇地下云图网开建,计划在四川、云南建设2000个地下云图监测站,进行破坏性地震的临震预报试验,王暾表示,“川滇地下云图网绕开了地震预报的三个难题,四川、云南两省平均每年5级以上的地震大于3次,预计川滇地下云图网建成后,可以通过3年监测,搜集10个以上的5级以上地震的地下云图数据。2020年3月,王暾博士被选聘为四川省首批地震应急管理专家。同月,王暾在《中国应急管理》杂志上发表《新冠肺炎疫情对灾害预警的启示》。2023年1月12日,王暾当选四川省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外事侨务委员会委员。2024年5月12日,在关于网上有人发文称未来某时某地会发生地震,普通人应如何看待这些信息,王暾表示,以当前科技水平来看,如果有人说,在未来某个确定的地方和时间会发生地震,一定全是谣言。
研究方向
王暾主要从事地震预警预报及多灾种预警研究,自汶川地震十三年来,王暾专注灾害预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创新基金、四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工业资金等数十项科研项目。先后发表论文19篇,其中SCI收录15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授权14项。
主要成果
预警系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王暾正在
奥地利工作。目睹地震造成的严重损失后,他决定回国投身地震预警事业。同年6月,王暾在成都组建研发团队,成立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开始研究地震预警技术。2010年,王暾已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的技术方案,在传感器选型、监测仪器安装、预警核心算法、预警信息的发布和预警信息的应用等都形成了自主的解决方案。2011年6月7日,王暾团队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当时便布设在两万平方公里的汶川余震区域。此后,仅到2012年5月,就成功对130次余震实施了预警。2012年9月,其研发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通过了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这是中国国内唯一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也是唯一经过7级强震检验的地震预警系统。
2013年2月云南巧家4.9级地震发生后,王暾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实现成功预警,这是国内地震预警系统首次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成功预警。当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系统再次成功预警。截止2015年3月,王暾和他的团队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经过了4000余次实际地震的公开检验,实现了通过智能手机、广播电视、
新浪微博、地震预警专用接收服务器等同步接收地震灾害报警(预警)信息,连续成功预警云南巧家4.9级地震、四川芦山7.0级地震、云南盈江6.1级地震、云南鲁甸6.5级地震、云南景谷6.6级地震、四川康定6.3级、四川乐山金口河区5.0级地震等26次破坏性地震,无误报和漏报,取得了减灾实效,也使得我国成为继
墨西哥、日本后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2019年6月17日,四川
宜宾市长宁县发生连续地震,王暾研发的预警系统成功预警。
科普应用
2018年5月3日,首批电视地震预警启动,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德阳市等联合召开中国开通首批市州电视地震预警新闻发布会,宣布德阳市、
宜宾市、绵阳市
平武县、凉山州
德昌县、成都
崇州市、
大邑县、
蒲江县等11个市县开通电视预警功能。同年5月11日,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和有关方面的组织下,成都高新区菁蓉小学2000余名学生和家长同时进行了地震预警演练。活动展现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启发整个社会的防灾防震减灾教育。“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能够在地震灾难前向用户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王暾介绍,减灾所与市县地震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已延伸至全国31省市区,该网面积全球最大,为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已公开预警40次破坏性地震,无一误报,已通过广播、电视、手机、专用接收终端示范服务各领域并取得减灾效果。同年10月16日,四川首个省级地震预警科普中心站在成都启动,市民在这里可以体验模拟的地震发生环境和地震预警倒计时警报,学习科学的紧急避震及逃生避险方法。能够更好地让市民了解、体验并应用地震预警,有针对性地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大力推广适应地震预警特点的自救互救技能。
国际应用
尼泊尔、墨西哥、日本
2016年4月25日,地震预警成为中拉合作新领域,由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尼泊尔科技院联合建设的尼泊尔地震预警系统网启用,标志着
尼泊尔成为全球继
墨西哥、日本、中国后,第四个具备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
秘鲁
秘鲁2017年全年共发生地震397次。2017年9月19日,
墨西哥中部
莫雷洛斯发生7.1级地震之后,秘鲁地球物理研究所通过
新华通讯社报道了解到中国地震预警技术并联系上了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协议签定之前,双方已经进行了三次互访和实地考察。2018年12月24号,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秘鲁政府指定的企业Pennyvest S.A.C签定了合作建设地震预警网络的协议。合作建设一个拥有1000多个传感器、覆盖秘鲁所有震区的地震预警网络,建成之后秘鲁公众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方式免费获得地震预警信息和服务。双方将于2019年5月启动安装,计划在2019年底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拉美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地震预警网络。王暾介绍,地震预警的原理是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波到达前给目标发出警告,以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
印度尼西亚
2019年8月15日,印度尼西亚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与中国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共同举行联合建设印尼地震预警系统的启动仪式。该预警系统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在启动仪式上,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局长德维科丽塔·卡尔纳瓦蒂对中国政府以及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对印尼地震预警事业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她表示,这套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后数秒内记录地震烈度等数据,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让受影响地区提前收到预警并采取防范措施。卡尔纳瓦蒂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在地震研究、预警应用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地震预警技术的减灾效果。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表示,减灾所将积极加强与
印度尼西亚各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全力保障该预警项目顺利建成,将该项目打造成两国共同应对地震灾害的合作典范。王暾介绍,与印尼的合作是中国地震预警技术再次走出国内、走进“一带一路”国家,今后将推动更多的国家采用中国地震预警技术,共同促进全球地震预警事业的进步。
主要作品
代表性论文
科研项目
社会活动
2017年5月,王暾参加中国地震预警系统亮相联合国“多灾种预警会议”,王暾在大会发言中介绍了中国地震预警进展、中国地震预警成果在
尼泊尔应用情况,并表示希望通过政府、社会组织紧密合作,融合行政权威性和技术权威性,推进全球多灾种预警系统的建设。
2019年5月,王暾参加由
世界气象组织的“第二届世界多灾种预警会议”。会议目的是汇集各国多灾种预警发展经验,助力各国发展多灾种预警系统。王暾成为来自中国的唯一代表就“中国多灾种预警的一些进展”发言。王暾并与英国、加拿大、意大利、
巴基斯坦、
印度尼西亚等国代表和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代表交流了合作可能性。王暾博士表示,此次会议将促进中国灾害预警成果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及全球。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王暾的敬业与奉献精神,他对生命的无限尊重、对科技创新创业的专注态度以及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包括
中国中央电视台、
新华通讯社、
中国新闻社、
人民日报、科技日报、
凤凰卫视、
联合早报、
南方周末、在内的海内外各大媒体对其进行长期跟踪报道。(中国精神文明网评)
回顾王暾的创业历程,技术还算不上最难跨越的门槛。“王大胆”在突破一个个技术难题的时候,非技术性的“拦路虎”也让他的创业征途充满了“惊险”。(
中国青年报评)
王暾作为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他在地震预警算法创新、领导技术研发、推广宣传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评)
获得荣誉
相关事件
2024年5月12日,地震预警专家王暾解答地震传闻:“未来某时某地会发生地震”系谣言,“地震云”不存在。关于网上常有人发文称未来某时某地会发生地震,普通人应如何看待这些信息,王暾表示,以当前科技水平来看,如果有人说,在未来某个确定的地方和时间会发生地震,一定全是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