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省藤
棕榈科省藤属植物
小省藤(学名:Calamus gracilis Roxb.)是棕榈科省藤属的一种攀援藤本植物。它丛生或只萌发少数几条茎,叶羽状全裂,顶端不具纤鞭。5-6月开花结果。小省藤分布于中国海南及云南省南部,印度、孟加拉等国亦有分布。它生长在较低海拔的热带森林中。小省藤藤茎质地优良,是编织藤器的好原料。该种植物的学名“gracilis”源自拉丁文,意为“细长的”。
形态特征
攀援藤本,丛生或只萌发少数几条茎,带鞘茎粗1.5-2厘米,裸茎粗0.5-1.2厘米。
叶羽状全裂,长30-45厘米,顶端不具纤鞭;羽片每(2-)3-5片成组着生,基部偶有单生的,叶轴每侧有4-5组羽片对生,绿色,倒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35厘米,宽(1.5-)2-2.5厘米,向基部渐狭,向顶部渐尖具刚毛状纤毛,3-5(-7)条细叶脉,中脉稍粗,所有叶脉上面均被微刺,背面只有中脉疏被微刺或几无刺,边缘具紧贴微刺;叶轴被暗褐色鳞,两侧及背面具单生或2-3个合生的爪;叶柄很短;叶鞘上密被脱落性暗褐色的鳞秕状物,囊状凸起不明显,幼株叶鞘上具细长纤鞭;托叶鞘不明显。
雄花序二回分枝或基部为三回分枝,长约1.1米,顶端具纤弱的纤鞭,约有7个分枝花序,最下部的长15-20厘米,其下部有5个二级分枝,每侧有4-6个长1-1.5厘米或更长的小穗状花序,每侧约有6朵花;一级佛焰苞管状,具稀疏的爪;二级佛焰苞管状漏斗形;以上佛焰苞均被暗褐色鳞秕和条纹脉;小佛焰苞宽漏斗形或苞片状;总苞近半杯状;雄花卵形,急尖,宽约2毫米;花萼钟形,浅3齿裂;雌花序二回分枝,长约50-80厘米,顶端具纤弱的纤鞭,具5-7个分枝花序,最下部的长10-20厘米,每侧有3-5个小穗,长4-6厘米,每侧有5-7朵花;一级和二级佛焰苞与雄的相似,但常具较密集的爪;小佛焰苞管状漏斗形;总苞托在小佛焰苞口的外面,几扁平,盘状;总苞圆形,盘状浅碟形或几扁平;中性花的小凹陷,近半月形;雌花长约3.5毫米;花萼短圆筒状,浅3齿裂;花冠深裂成3裂片,稍长于花萼
果被明显梗状;果实卵状椭圆形,连果被和喙长2.5-3厘米,直径1.4-1.7厘米,鳞片19-21纵列,新鲜时橙红色,干时草黄色,具狭边,中央有深沟槽。种子椭圆形,稍扁,长1.2-1.8厘米,宽1.1-1.4厘米,表面具细洼点,合点孔穴小,胚乳深嚼烂状,胚侧生。花果期5-6月。
分布
海南藏族自治州云南南部。印度、孟加拉等国亦产。在中国,除了海南和云南省南部(盈江县勐腊县江城区绿春县)外,没有其他分布。
繁殖
小省藤的种子采集后在室内阴干,用湿沙揉擦脱皮,清洗后获得干净种子。种子用0.05%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清水冲洗干净后,用100毫克/升的激勃素(GA)处理,以提高发芽率。育苗沙床长2米,宽1米,高表50厘米,周围用木板框住,框的下面和四周铺一层泡沫板做隔热层。木框两端按布线距离各钉上一排木桩,使电热线来回布线在加热床上,铺上黄土后再用塑料薄膜覆盖,膜的上面铺5厘米的黄土,再在上面铺3-5厘米的细沙。将处理后的种子种孔朝上,均匀撒播于沙床上,并撒上细沙覆盖。电热温床全天通电,安装温控仪,将沙床控制温度在25℃左右,模拟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自然气候条件。沙床上搭建保温棚,并覆盖遮阴膜,使棚的遮阴效果控制在50%左右,每隔3天浇水。出苗后即可移植苗木。
栽培技术
小省藤的栽培应选择在雨季开始,土壤已经潮湿时进行。一般不宜采用丛栽方式,即一个定植穴内种植几株藤苗,以2-3株为宜(株间距约25厘米)。栽植时,选用锄头在穴内挖一个小穴,将裸根藤苗放入穴内,注意使根系舒展,栽植深度以苗的根茎部与地面平为宜,覆土后将土稍加踩实即可。对于营养袋(塑料袋)苗,在栽植时要用刀将塑料袋纵向割开,抽出塑料袋,覆土与塑料袋土体平齐。若只作为藤笋用栽培,则可以按等高线栽植成篱式,行株距为3米×0.5米。抚育管理方面,小省藤一般不需要特殊的管理。主要管理工作是在头3年,注意除草、培土和适当施肥。在村社集体林或房前屋后栽培者,还要注意防治牧畜为害。成龄后(以大量铲除萌蘖并有部分分茎已开花结果时为标志),则可减少管理,只注意适当清除藤丛周围的灌丛以及控制林地的隐蔽度,通过适当疏除林冠层的枝叶,调节隐蔽度在40-50%左右为宜。如果这时过于隐蔽会影响藤丛的生长。在坡地土壤容易冲刷的地方,要注意根基培土,以保证藤丛的良好生长。藤丛开始抽茎后,要注意人工牵引,把藤茎引导附近的支柱树上,使其往上攀援。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
繁殖
栽培技术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