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锣
文锣
文锣,又称头锣。壮、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和桂西各地。
响铜制成,造型独特,锣体大而薄,锣面中部拱起外凸,规格分为大小两种。以广西 壮族自治区壮剧团的大、小文锣为例:大文锣,外凸锣面直径53厘米、锣背内径72厘米,锣边宽2.2厘米。小文锣,外凸锣面直径45厘米、锣背内径厘米、锣边宽2厘米。锣边一侧钻孔系绳。锣木制,棰头包以绸布。
演奏时,将锣悬挂于木制锣架上,左手扶握锣绳,右手执棰敲击外凸锣面中心。大文锣发音 低沉、浑厚,小文锣音色高亢、明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左、右江之间的南路壮语地区和左、右江上游的北路壮语地区,常用于壮剧乐队、民间乐队和桂南汉族八音乐队中,是 壮剧伴奏、民间器乐合奏和民间婚嫁喜庆离不开的色彩性节奏乐器。
相关信息
唐朝壮族已有舞蹈,如堂舞以舂米为内容,以敲 击声伴舞。宋代有扁担舞、采茶舞、捞虾舞、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刚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这舞蹈流传至今。在汉族戏剧的影响下,大约在清代,壮族开始出现戏剧。一种是用壮语演唱的壮剧、师公戏、木偶戏;另一种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歌舞剧。壮剧又分为流行于田林县西林县百色市一带的“北路壮剧”,是在滇戏的影响下,于民间说唱曲艺“板凳戏”的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滇戏的唱腔,伴奏的乐器有壮族马骨胡葫芦胡、木叶和汉族的笛子、三弦、二胡。流行于青西、德保县一代的“南路壮剧”,是在马隘土戏的基础上,受邑剧影响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戏曲形式,伴奏乐器除本民族的马骨胡]、葫芦胡外,还采用了邑剧的文锣、武锣、大钹小钹、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相关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