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栗》是中国作家
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的三篇中篇小说。其中,这本书的名字也是其中一篇小说的名字。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被命运捉弄的诗人,他用痛苦的方式表达欢乐。这本书的主题是命运,它揭示了命运的
偶然性和重复性。这些故事既有现实的,也有内心的。《战栗》于2004年由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我的经验是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记忆,我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
瘢痕……
《战栗》也是三篇作品,这里更多地表达了对命运的关心。无论是在动荡的年代里,还是在宁静的生活中,这些人的命运都在随波逐流,反抗也好,挣扎也好,或者逆来顺受,最后都一样。它们是现实的,也是内心的。
余华,我们很高兴地通知您,您已成为由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荣誉授予,由
澳大利亚与
爱尔兰共同举办的
悬念句子文学奖的首位获奖中国作家。
您的中篇和短篇小说反映了现代主义的多个侧面,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并把这种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回归到最基本最朴实的自然界,正是这种特质把您的作品与
詹姆斯·乔伊斯以及赛缪尔等西方先锋文学作家的作品联系起来……
余华,浙江
海盐人,海盐这个地方,是
宁波杭州湾新区里的一座小城。这小城里的小胡同,宛如密林中的幽深小径。还有石板铺成的小街,用脚踩上去有晃晃悠悠的感觉。还有一条从
余华家窗下流淌过去而使余华讨厌的肮脏阴沉的河。余华的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浙江人。他从小就感到家中有一种压抑和困境,渴望自由开放。余华生于1960年4月3日,1977年高中毕业后待业。从1978年开始当了5年牙科医生,1984年《北京文艺》给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星星》,25岁那一年,他又写出了《
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的创作,曾经深受
川端康成、和
弗兰兹·卡夫卡的影响,后来他从他们的艺术中解脱出来,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1984年他写出了《四月三日事件》、《
一九八六年》等小说,开始展露了他独具个性的文学才华。1988年的年初他发表了极有影响的《
现实一种》,作家及其作品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余华自己似乎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信,他感悟到人和人之间的那种残酷状态,也可以用一种非常潇洒的轻松情调来描画。接着,他又发表了《
世事如烟》、《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等小说,又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就。余华从处女作《
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到《世事如烟》等作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以跳跃式的姿态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高度。他越来越自如地开拓了自己的文学天地,构筑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其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文、法文、
德语、意大利文、
西班牙文、
荷兰文、
韩语、
日语等在国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