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名,为
直翅目,
蟋蟀科,斗蟋属各种类的通称。斗蟋属中最著名的种类为
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广大地区。其他常见种还有
长颚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丽斗蟋(Velarifictorus ornatus)等。
中等体型,体色黑褐,头圆,头顶漆黑具反光,后头有3对橙黄色纵纹,前列通常无横纹相连,两单眼间橙黄色,横纹两端粗,中间缢缩成大括弧形,后翅不发达。雌虫体长14~19毫米,颜面平直,
前翅短略接近腹端,
产卵管从中间向后直伸,长于后足
腿节,俗称三尾子,雄虫体长13~16毫米,颜面不凹入,大鄂也正常,前胸背板黑褐色横形,前翅长达腹端,腹末有2根尾须向后斜伸,发音镜近长方形,镜室由1曲成直角的横脉分成2个,斜脉2条,端网区与镜等长,后端圆。
斗蟋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于翌年5~6月间孵化,7月上旬可见新羽化的成虫,8月中下旬进入成虫盛发期,9~10月进入
产卵盛期并以卵越冬。
8月初见若虫,下旬见成虫,9月间盛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产卵。每雌产卵约150~200粒,散产于土内1~1.5处。穴居,昼伏夜出,雄虫洞穴常相对固定而雌虫无固定洞穴,雄虫善鸣以招引雌虫前来
交配;其鸣声还有占据领地、警告其他雄虫不得入侵,及在两雄相斗时其壮威等作用。两雄相遇时进行殊死搏斗的目的在于争夺配偶。该虫一般都生活于土壤稍潮湿的旱作田及砖石下或草丛间。
该虫有习性好斗,鸣声宽宏,
音节匀称、略有苍声,可连续长鸣不已,既是一种玩赏价值很高的昆虫,也是一种杂食性危害豆、蔬菜、芝麻、谷子、
甘蔗及树苗等的害虫。
在春、秋季节铲除田埂、地边5厘米以上的土及
禾本科杂草,把卵块暴露在地面晒干或冻死。在冬前发生量多的沟、渠边,利用冬闲深耕晒垡,破坏越冬虫卵的
生态环境,减少越冬虫卵。
发生较重的年份可进行喷药防治,以后则视虫情隔10天防治1次。药剂可选用5%锐劲特
悬浮剂15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