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国美,女,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时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HIV/AIDS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她在
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涵盖了社会问题与
社会政策、公共健康、
艾滋病防治研究以及性别研究等多个方面。
夏国美在艾滋病防治研究和社会政策制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她是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艾滋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社会影响和效果”项目的承担者。她的研究项目“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变革”首次从理论层面上总结了艾滋病社会预防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中国的艾滋病社会预防建议模式。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专家和国家卫生部的高度评价。此外,夏国美花了整整20年时间,来劝说人们更平等地对待
艾滋病。
2008年,夏国美获
上海市巾帼创新
提名奖,2010年,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中国社会科学报》《
南方人物周刊》《
文汇报》《
新民晚报》《
青年报》等十多家报刊杂志曾对其事迹作整版报道。
夏国美的研究成果丰硕,其中包括多篇获得奖项的论文和专著。其中,《结构性行为干预的社会学探索——一项针对娱乐服务业女性风险性行为的研究》荣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
三等奖(2012.12),而《上海新型毒品的蔓延态势和对策建议》则获得了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内部探讨优秀成果(2008.9)。其他获奖作品还包括《论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变革》《艾滋病风险行为研究——对上海娱乐服务场所中流动人口女性从业者的调查》《青少年滥用毒品的成因与禁毒教育模式的转换》《围不住的春色——当代性伦理新论》等。
夏国美出版有多部著作,如《穿越人性隧道—现代情爱论》(
东方出版中心1999.7)、《花落纷飞—城市失业女性生存赋》(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8)、《围不住的春色—当代性伦理新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1)、《中国艾滋病问题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0)、《HIV/
艾滋病 in China》(外文出版社 2004)、《
艾滋病立法:专家建议及其形成过程》(夏国美主编 法律出版社2006.11)、《
中国健康大趋势》(夏国美主编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型毒品》(夏国美、杨秀石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9.)、《理性的诊断》(夏国美、杨秀石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10.)。
夏国美发表了多篇具有影响力的论文,如与杨秀石合著的“结构性行为干预的
社会学探索——一项针对娱乐服务业女性风险性行为的研究”(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2期转摘)、“新型毒品滥用的成因与后果”(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7期转摘)、“社会性别、人口流动和
艾滋病风险”(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期转摘)、“论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变革”(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转摘)、“论中国艾滋病‘问题理论’的视角——与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一文商榷”(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6年第12期全文转载)、“青少年滥用毒品的成因与禁毒教育模式的转变”(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2期)、“中国
艾滋病病
社会政策的推进与改革”(探索与争鸣2006年 11期)、“应对艾滋,我们别无选择”(文汇时评2005.12.1)、“商业性性交易者艾滋病认知、态度与行为调查”(社会2005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6期转摘)、“论中国艾滋病的立法框架”(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2期转摘)、“需要从人类安全视角关注的领域——娱乐服务业中艾滋病高危现象及社会干预研究”(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转摘)、“
社会学视野下的禁毒研究——青少年吸毒问题调查”(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1期转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