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若(1898年2月-1935年10月17日),本名张怡祖,字潜庐,江苏南通人。职业为作者、编者,是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之子。“
民国四公子”之一。
1918年,张孝若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回国后从旁辅佐父亲,1922年北洋政府任命他为考察欧美日九国实业专使,他因此多次前往欧美考察。曾担任江苏省议会议员、吴佩孚联军司令部
参赞、淮海实业银行总经理等职,曾被任为中华民国驻智利首任公使(未赴任)。1926年其父张謇去世后,继任大生纱厂等企业董事长、私立南通大学校长。1935年10月17日,张孝若于上海遭仆人暗杀,时年37岁。
张孝若著有《
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张季子九录》等,为后人研究其父
张謇留下了可靠、详实的珍贵史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8年2月,张孝若出生于江苏省
南通市。张孝若6岁起,由日本人森田政子任其家教,8岁入南通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并由
张景云课读。1913年,张孝若入德国人所办
青岛大学中学部,后转入
震旦大学。1917年,张孝若赴美留学。次年,毕业于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
创业生涯
回国后的最初两年里,张孝若除了跟随父亲在大生企业之间来回奔波,学习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外,没有单独创业。直到1920年,张孝若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在这一年,张孝若开始组建南通县自治会。他想借此推进
南通市的自治,以此推动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同年,张孝若参加了
江苏省议会的选举,还成立了淮海实业银行。在1921年,银行在扬州南京、
上海市等地方设立了分行,可是,好景不长,银行很快就陷入了困境。而他所倡导的南通自治事业,也宣告破产。
1922年6月,张孝若被
北洋政府任命为实业考察专使,于1923年9月17日出发,在随员钱昌照、
张文潜、朱中道等7名随员陪同下,张孝若赴欧美十国考察实业。后将所见所闻整理成30万字的《考察欧美日本十国实业报告书》,以《张孝若演说稿》出版。1924年4月,张孝若被政府任命为驻智利国全权公使。1925年,
汪精卫派他的亲信
褚民谊动员张孝若到行政院与其合作,当即被拒绝。同年12月20日,张孝若拒绝了外交副处长
参赞的职位,而是选择继承父亲的水利事业。1926年6月10日,
内阁任张孝若为
长江水道委员会会长,因对国家、人民和家族事业有利选择就任。
接任大生
1926年
张謇积劳成疾逝世,张孝若成为大生集团的继承人。在最初的几年,张孝若主要把精力放在整理父亲的生平事迹、思想等方面,并出版了《
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张季子九录》。1928年9月17日,
南通大学成立,张孝若任校长,设医、农、纺织三科。1930年,张孝若正式出任大生集团的董事长。他接手大生集团的时候,正是中国的棉
纺织业陷入危机的时候,而大生集团的盈利也全面下降。此时,为了挽救大生集团下属的众多纱厂,他开始兴办天生港电厂。电厂的筹办非常迅速,到1934年底开始发电,总发电量达到53000千瓦,不仅改善了工厂的用电情况,也方便了
南通市居民。天生港电厂的建成,是张骞家族中的大事,也是张孝若继承大生集团家业后成功的一件事业。此外,张孝若先后被选为
南通大学校长、南通医科大学校长、
大生纱厂董事长、大达轮船公司总经理、淮南各盐垦公司常务董事长、大陆报馆董事等职,用自己的才华延续父亲所创各业。
去世
1935年10月17日,张孝若在上海的寓所内被卫士吴义高持枪杀害。
主要作品
家族成员
人物评价
张孝若从小受父亲
张謇的熏陶,性格温和,毫无娇气,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刻苦学习,敬业工作,成为民国栋梁之才。(
张謇纪念馆评)
张孝若继承父业,不图当官,一心为救国救民办实事。(中国企业报评)
相关事件
父子情深
张謇中年得子,视张孝若这一独生儿子如掌上明珠,在他身上寄托了后半生的全部希望。他对家人、对外人、对儿子都直言不讳:“我即一子,一坏即无后望。我老矣,不得不为久计也。”因此,张謇对张孝若的每一步成长都倾注了极大关注和无数心血。张孝若自幼外出读书,以后又多次赴
日本、西欧、
美国考察,而
张謇常年在外,公务繁忙,父子见面机会甚少。于是,书信往来便成了父子俩相互沟通、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张謇去世后,张孝若伤心不已,一度闭门谢客,精心编撰父亲遗留文稿,著有《
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张季子九录》等,成为后世纪念、研究张謇及其相关事业的珍贵史料。
环球考察
1923年9月17日午后2时,张孝若作为
北洋政府大总统
黎元洪任命的专使,由
上海市启程赴欧美日考察,随行者有朱中道、席德炯、张文潜、李瀛、徐德称、许兆风等六位年轻人。
张孝若回国后将十国之行的考察收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分析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方经济的影响。在实业考察方面,张孝若对各国的工商业情况,根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受影响不同",分为五种类型,并对这十个国家经济在战前、战中、战后的变化分别说明,还对各国煤铁出产情形,
纺织业、航运业的情况作了比较,提出了
中原地区应该借鉴的地方。1924年《工商新闻百期汇刊》,刊载了张孝若30万字的《考查欧美日本各国实业报告书》。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帮助国人客观认识和把握一战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
二是分类介绍了西方国家对华态度。张孝若认为:“各国对华态度,殊不尽同,略可分为数种:(1)对华情形不甚明了,而愿研究者;(2)对华悲观者、或轻视者。此种态度之由来,一方由于日人对华不利之宣传,一方亦由于旅华外人对于中国紊乱情形,直觉困苦而起;(3)崇拜
中国历史文学美术者,而能谅解中国情形,并希望中国富强者。”中国应该分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外交努力。另外,他还引导时人正确认识世情变化和国际组织的作用。启发人们有效与西方国家打交道。
三是借鉴西方经验系统提出发展经济的对策。张孝若得出结论,“观各国工商业之兴盛,不外乎人民有进取之精神,政府有奖进之措施,地土有丰富之原料”这三个条件。他认为,中国具有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这主要体现在人和土地资源这两个因素上。同时,张孝若对
北洋政府的
经济政策不满,并说:“以
中原地区地大物博,人民不应无所建树,而对于世界,中国不应无所主持。”只有采取切实的鼓励措施,才能真正达到“
光大集团中国之文化,增进国际之地位”的目的。张孝若还提出了清理
外债、举办交通、提倡农垦、促进贸易、救济劳工、实行统计制度、补充实业知识、改良币制、裁免厘金税、划一度量衡制等十条发展实业的办法。
四是联系实际为地方自治献计。他强调:发展地方自治事业,人才和法治很重要。又举例,“美国独立时,若无华(盛顿)其人,精洁乃心,忠勤其事,焉能离英独立而成功?然华(盛顿)俟战事方定,即召集十三州会议,制定宪法为立国法轨。后此者将循此而行,永无违者。”他还针对
南通市的教育、交通、实业、财政等提出改革设想。
院校建设
1928年6月,张孝若召集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和1919年定名的
私立南通农科大学的教职工和学生代表,召开
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预备会。1928年9月,私立南通大学筹委会召开第五次会议,决定将三所学校合并,组建私立南通大学。农、医、纺三所大学,分别为私立南通大学的农科、医科、纺织科。并上报当时的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备案待批。
死亡之谜
对于张孝若被刺,
张謇的远亲吴功俊对学者张连莹说:“张孝若在上海要成立一个银行,有个重要职位,他身边的保镖请求张孝若许给自己的儿子,张孝若就答应了。想不到张孝若的姨太太吹枕边风,说‘这个肥缺不可让给别人,应该给我侄子’。张孝若就听了如夫人的话,肥水不再外流。保镖很气,怀恨在心,就想打死这个姨太太。”此说有两点不确,一是刺客吴义高不是张孝若的保镖,二是吴义高进入张孝若的房间时,张孝若与李复初正睡觉,吴义高不可能杀错。李复初本是
上海市名妓,
南通市名士陈葆初等替其赎身后,送与张孝若。还有一种传言认为凶手是张孝若夫人陈石云所雇,以惩罚张孝若不断出轨。张孝若的后人则认为可能与
杜月笙有关,时张孝若掌控着当时华东最大的轮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因经营不善,最大债权人、银行家
陈光甫想解套,建议引杜月笙入股,张孝若不同意,杜月笙便痛下杀手。张孝若死后,大达落入杜手,而凶手吴义高的遗孀、子女一直受杜月笙照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