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俗画报》,后改名《醒华画报》,是中国清末民初的一分石印画报。1907年3月23日创刊,1913年1月停刊。
简介
《醒俗画报》,后改名《醒华画报》,是中国清末民初的一分石印画报。1907年3月23日。在天津启文阅报社中成立,创办人为
温世霖和吴芷洲,第一任主笔
陆文郁。
内容
《醒俗画报》最初为旬刊,每月出版三本,除在
天津市发行外,在全国各大城市也有发行,当时本地价格为每本铜元七枚,外地为
银元二角五分。1907年7月14日改为五日刊,1908年,改名为《醒华画报》,并改为每月9期。1910年,与《醒华日报》合并,改为两日一刊,1913年1月停刊。
其内容大要由第二期中的宗旨说明可见一班,其指出该报旨在“唤醒国民,校正陋俗”,另外“
录事概用图说,以期人人易知易解”。内容对于当时
中原地区的社会
文化风俗加以记录,并对当时人认为“不良”的传统风俗加以指责,也不时批评对政治和官场黑暗。内容形式与晚清著名的《
点石斋画报》类似,叙事时以图为主,在图旁加说明和评论的文字。据估计,在1912年时,《醒华画报》的发行量约在1200份左右。
沧桑历史
1907年3月23日,一份石印画报———《醒俗画报》在天津北马路启文西阅报社内创刊,后迁到城内鼓楼东大街。该报由普育女学创办人
温世霖和私立第一中学堂(后改名为
天津市南开中学)英文教习吴芷洲共同发起创办,第一任主笔为
陆文郁(笔名新农、醒农、馨农、文郁),慈惠寺小学堂长张绍山负责编辑文字。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市民小报,在第二期上,报人们旗帜鲜明地提出:“本馆同仁以唤醒国民、校正陋俗为宗旨。
录事概用图说,以期人人易知易解。”《醒俗画报》本身的规模并不甚大,所以诚邀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本馆访事人员无多,如有热心志士见有关乎风俗人心等事,请函致本馆,量事酬谢。”尽管人手不多,但是对稿件的质量要求却很高,“如有不合本馆宗旨及经本馆复查不实者概不登录”。这既是醒俗报人一贯追求的目标,也赢得了读者。
《醒俗画报》创办于
天津市,却着眼于全国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这从该报在不同地区的发行价格中可见一斑:“本埠每月三本,铜元二十一枚。零售每本铜元七枚。外埠每月三本,
银元两角五分,全年三十五本,大洋两元五角。外国每月三本,大洋三角五分,全年三十五本,大洋三元五角。(邮费在内闰月加算)”《醒俗画报》的发行区域似乎并不狭窄,在很多地方都设有代派处,如天津乡祠前李茂林、闻元书局、华洋书庄、北京五城学堂张廷君、保定唐家胡同冯霭堂君、烟台天茂栈杨墨棠君、锦州丰盛、
山海关区信成源、营口卫生局、奉天财政处、河南陆军学堂温佩珊君、湖南袁兴盛袁茂亭君、
张家口市下堡大亨店、济南府和记、镇江福兴润信局、上海福兴润信局、杭州福兴润信局。
为了扩大报馆的收入,《醒俗画报》像其他大众传媒一样也刊登一些广告或声明。“凡有欲登告白者,本馆概绘图注说,价值格外从廉,如欲登者,请至本馆账房面议。”具体说来,“刊登告白分作月季年三等。论月登,三次每月每字按一分核算;论季登九次每季每字按二分五厘核算;论年登三十五次每年每字按八分核算,遇闰加增,如若绘图按所占地位核算,以上刊资专指生意告白而言,此外有关毁誉并涉及词讼等事须我妥保,价目令议。无论本埠外埠刊资一概先付。”
由于受到读者的欢迎,《醒俗画报》也不断地改版、调整。它在创办之初为旬刊,是不规则32开折叠装订———每刊十幅图,二十页。封面绘有花卉,印有刊名、期数;封底有醒俗报馆的地址、电话号码;具体内容为一文一画,叙事与议论并举。自1907年7月14日出版的第十三期起,改为五日刊,并发表声明降低发行价格。“本馆自今春组织画报,颇蒙诸大君子不弃,销路甚广,今拟自六月起大加改良,五日出版一次,每月计六册,材料务取其丰,价值力求其广,定价每册铜元六枚。恐未周知,特此布闻。”
1908年5月4日,《醒俗画报》复更名为《醒华画报》,每月发行九期。在《醒华画报》第二期上报人曾就更名一事做出解释:“本报出版已届一年,猥蒙社会欢迎,并屡承指教。今自七十二期起,更名《醒华画报》……内容则大加改良,以期丰富。绘事务求精良,文字务求浅显。”1908年5月间,官场上爆出“美人贿赂案”的丑闻———
段芝贵以伶人
杨翠喜行贿
慈禧宠臣
爱新觉罗·载振,一时间在社会中闹得沸沸扬扬。画家张瘦虎遂以“愁父”为笔名,做讽刺画《升官图》投给《醒华画报》。因其幅巨大,特摹而印之。就在
温世霖等人准备发行之际,却遭吴芷洲阻挠。温世霖与
陆文郁愤而离去,与
顾叔度另组《人镜画报》,《醒华画报》改由
陈恭甫接办。5月16日,该刊增发双日刊《醒华日报》,后改为日刊。10月30日,报馆迁至奥租界大马路(今建国道)。1910年8月,《醒华画报》与《醒华日报》合并,每月由发行九期改为十五期,逢双日出版。到1912年,《醒华画报》的日发行量达到1200份,在社会上拥有了一定的读者群。据考证,《醒华画报》大约于1913年1月(一六一八期)停刊。
这份在
天津市存在了大约六年的画报,虽然出版时间不算太长,但却见证了清末民初
中原地区社会的巨变———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社会、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变革。作为社会变迁的记录者和引领者之一,《醒俗画报》的内容极为丰富,从记录时事到针砭时弊,从宣传西方科学技术到介绍新奇事物及其变化,从阐释风俗含义到批判陈规陋习,几乎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留下了一幕幕清末民初天津乃至中国各地社会生活的鲜活场景,让处于
失语症状态的一些群体留下了可以被唤起的声音,让可能被淹没的一段历史留下了丹青的印记。丹青文墨,相得益彰。虽然从绘画技巧和画面的精美程度看,《醒俗画报》可能与
上海市的《
点石斋画报》略有差距,但是那入木三分、犀利精辟的点评之语却是其他石版印刷画报难以望其项背的。尤其是它对官场弊端的猛烈抨击,更是一针见血、不留情面。这足以改变人们头脑中的那种“靠近统治中心的北方报业则较为谨慎或保守,即便是形式活泼的画报,也大多画一些政治性较弱的中外历史人物”的观念。实事求是地说,这也成为该画报的亮点之一。
《醒俗画报》无疑是一个难得的、珍贵的历史资料库,凝聚了报人们的心血与智慧。翻看着那一张又一张泛黄的浸透着历史沧桑的画报,报人们那份对生命的执著、对生活的希冀、对未来的热情、对社会的悲情、对民众的担忧,浸透其中,清晰可见。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许多有识之士都心怀“救亡图存”的宏愿,对各种社会弊端给予口诛笔伐。而这正反映出报人们“爱之深、责之切”的爱国热忱。另外,从画报的名称“醒俗”、“醒华”也可窥见报人们的拳拳之心。从办报者到主笔人,莫不以笔为器,以画为媒,大力提倡社会新风尚、新文明,激烈抨击社会旧风习、旧传统。报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联系社会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媒介。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