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翠喜,生于1889年,北京通县人,杨翠喜是她的艺名,其原名不详,为19世纪末以来新派河北梆子的著名演员,她也是1906年至1907年间红遍
天津市的名角。此后不久,杨翠喜在袁世凯衙门的一场演出,又把她卷进了时称“杨翠喜案”的政治丑闻,使其成为一位影响晚清政局的传奇女子。
1900年杨翠喜十二岁时,父母带她来到天津,因家道艰难,父母把她卖给了别人,几经辗转,又被转卖给一个姓杨的人,于是她也姓了杨,后又跟着两个分别叫翠凤和翠红的女子学戏,故取名叫翠喜。她出落得“丰容盛鬓,园姿如月”,学演花旦,很有唱戏天赋。1902年,杨翠喜十四岁时就初次在天津侯家后协盛茶园登台演出,扮相俊美,嗓音甜润。1904年,杨翠喜十六岁时,她被养父带到
哈尔滨市演出,后又回到
天津市,在天津大观园演出,以色艺俱佳而一举成名。成名后的杨翠喜,
吕振羽才子
李叔同有过一段不浅的交情。李叔同当时十分仰慕杨翠喜,经常来为她捧场。
“杨翠喜案”发生于1907年,她19岁左右。在此案中,杨翠喜被行贿者当作礼物献给了受贿者,这桩权色交易的丑闻闹得满城风雨,由此引发了晚清政坛一系列政治风波,史称“
丁未政潮”。“杨翠喜案”拉开了“丁未政潮”的帷幕,也改变了杨翠喜的个人命运,她从此退出了津门戏台,其后的踪迹成谜,未有定论。
杨翠喜有记录的演艺经历集中在1906年6月至1907年3月,在这期间她出演的剧目有:《蝴蝶杯》《
》《
》《
》《
》《
》《
》等。其代表剧目为《拾玉镯》《卖胭脂》《青云下书》等。
人物生平
年少学艺
1889年,杨翠喜出生于北京通县。1900年她十二岁时,父母带她来到
天津市,当时兵荒马乱,一家人四处避难,家中难以维持生计,父母把她卖给一个姓陈的人,不久,陈某又把她转卖给一个叫杨茂尊的人。当时在京津一代流行卖艺之风,杨茂尊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卖艺能赚钱,于是也让她去学唱戏。杨翠喜最初跟着两个女孩学唱戏,这两个女孩一名翠凤,一名翠红,由此她就被取名叫翠喜,杨翠喜也就是她的艺名。她很有唱戏的天赋,并且勤于练功,很快就学会了《拾玉镯》《喜荣归》《珍珠衫》等剧目,不足一年就能登台演出。
一举成名
1902年,杨翠喜14岁的时候,她曾在天津协盛茶园、大观园、福仙、景春等戏园唱戏。她唱花旦,戏目有《拾玉镯》《卖胭脂》《青云下书》等,并渐渐有了名气。1904年16岁时,杨翠喜被养父杨茂尊带到
哈尔滨市,在那里她不仅卖唱,还开始卖笑,于是杨翠喜有了优与娼的双重身份。后来,杨翠喜又回到天津大观园演出,作为大观园的名伶,杨翠喜色艺俱佳,以出演的《拾玉镯》等言情戏红极一时。在这期间,当时还未出家为僧的
李叔同也在
天津市,并与杨翠喜相识。当时李叔同是天津的富家公子,衣着华丽,出手阔绰。每当杨翠喜唱戏散场,他都会护送其回家。多年以后,已经成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回忆道:“在此期间,我结识过一个叫杨翠喜的艺人,我经常去听她唱戏,并送她回家,只可惜她后来被官家包养,后来又嫁给一个商人作了妾。”李叔同所说的“可惜”之事,就与杨翠喜后来结识的直隶
道员段芝贵和天津巨富王益孙有关,由于这两个人的捧场,杨翠喜声名大噪,时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杨翠喜刚18岁。
杨翠喜案
杨翠喜成名以后,时常为达官显贵演出。1907年春天,一次杨翠喜被叫到
直隶总督袁世凯衙门中表演,这次台下有一位不寻常的观众,那就是路过
天津市的清朝宗室、
爱新觉罗·奕劻奕劻之子
爱新觉罗·载振,观戏的载振被杨翠喜深深迷住,而这一幕又被袁世凯的手下段芝贵看在眼里,段芝贵善于拍马逢迎,为了投载振所好,他用12000金买下杨翠喜,送给载振为妾。果然,
段芝贵因此而升官,一跃成为
封疆大吏,袁世凯的势力由此得到进一步扩大。
然而,段芝贵破格被提拔的内幕很快被世人得知,反对袁世凯势力的人自然不会放过,由
御史赵启霖出面弹劾段芝贵,于是朝廷派人前往天津调查。 老奸巨猾的袁世凯却先人一步,让富商王益孙从
爱新觉罗·载振府中把杨翠喜领走了,并令王益孙对外声称杨翠喜是他买下的使女,并没有赠给载振为妾的事。前来调查的官员对御史弹劾的事情无凭无据,加之也不敢得罪袁世凯,最后只好以“查无实据”结案,御史赵启霖因此还被革职。
然而,此案如此草草了结引起了各方的非议,在舆论的支持下,被革职的御史赵启霖又被重新启用。而被贿赂者载振则因为心虚,主动辞去官职,且杨翠喜也被送回了
天津市,载振与杨翠喜从此劳燕分飞。行贿者
段芝贵刚升的官也得而复失,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杨翠喜因为此案名声大噪。
当时的新闻界在“杨翠喜案”里,也对事态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报道此事的是《
京报》,当年4月30日该报以《特别贿赂之骇闻》为标题披露了此案,随后别的重要报刊也跟进发表了相关报道,其中有名的《
神州日报》先后发表多篇报道,如5月19日发表了《誉杨翠喜》一文,此外,时在上海的民主革命家
杨毓麟也发表言论道:“杨翠喜,以一女优而为酿成政界恐慌之一怪物耶?”“民国四公子”之一的
张伯驹也为此事作诗道:“买赠佳人金屋娇,封疆任气何豪。启霖多事煞风景,却上弹章拆凤巢。”等等,此事经媒体聚焦后,最终发酵成晚清政局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但是,后来《
京报》也因为触怒当局而在当年8月26日被勒令停刊。
当时,清政府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不可调和,而“杨翠喜案”的发生,更是引发了各派势力的激烈争斗,这一年是1907年,也是中国的农历丁未年,历史上把接下来的一系列政治乱斗称为“
丁未政潮”。
销声匿迹
“杨翠喜案”发生以后,杨翠喜就再也没有出现在京津的戏园子里了,1920年代,有人曾把杨翠喜与
爱新觉罗·载振的故事编成戏剧演出。载振也因为“杨翠喜案”退出晚清政治舞台,退居
天津市,在他居住的王府中,再无杨翠喜这个人,连杨翠喜的名字,也随着岁月的消逝而成为过眼烟云。载振的父亲
爱新觉罗·奕劻奕劻去世后,载振承袭王爵,成为清朝王室的末代庆亲王,几十年后,载振的后辈们从未听过家中的长辈谈起过杨翠喜,杨翠喜在庆亲王府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演出剧目
1906年6月至1907年3月,杨翠喜在天津天仙茶园鸣凤班出演了多种剧目,如:《蝴蝶杯》《血手印》《翠屏山》《梅龙镇》《卖胭脂》《关王庙》《女起解》《玉堂春》《金山寺》《日月图》《忠孝牌》《遗翠花》《
大登殿》《双玉镯》《拾玉镯》《玉镯计》《三疑计》《富春楼》《算粮登殿》《卖绒花》《白蛇传》《池水驿》等。
艺术特色
杨翠喜是新派河北梆子里数一数二的花旦,尤其是1906至1907年间
唱河北梆子的名角。她在舞台上以做工见长,因其身形修长而走台步时有弱柳扶风之姿,嗓音虽非
日产天籁,但她演出时能投入感情,且敢于作戏,所以其表演风格较为细腻生动,深受观众喜爱。对中国剧种做了全面研究的朱恒夫先生,在其专著中把杨翠喜列为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女演员之一。
人物评价
1907年,“杨翠喜案”发后,当时
于右任主持的《
神州日报》在5月19日发表有关杨翠喜的评论文章:“恨汝命薄,不如
褒姒,以灭彼庭燎之光。祝汝美好,早从夷以相彼吴宫之沼。汝于国民为晦气,而亦为明星。汝于政界为魔女,而亦为化人。”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
著名历史学家
邓之诚先生在《书杨翠喜案》一文中,对杨翠喜作过这样的评价:“杨翠喜寻常里巷中人,非有倾国之貌;因缘时会,亦得挂弹章,腾万口……”意为杨翠喜并非绝色美人,却因为“杨翠喜案”而闻名遐迩。
戏剧家翁偶虹先生在与友人闲谈中提到,杨翠喜是中国最早的京剧名伶。
文史大家
邓云乡先生曾在友人家中看到过杨翠喜的照片,他这样写杨翠喜在照片里的形象:“小脚、花带绑腿,绣花鞋搂根带也十字文花绑在腿上,但穿西式贵妇人
沙衣长裙礼服,脚伸在裙外,并戴有纱沿小帽,人亦小样娟秀。”邓云乡先生还评价道:“翠喜的名字,像曹禺\u003c日出\u003e中翠喜的名字一样,这是典型
天津市式的女伶、妓女专用名。”
左派作家
曹聚仁曾谈论他的老师
李叔同与杨翠喜道:“他(李叔同)是天津人,跟天津最有名的歌妓杨翠喜有很深的交情,诗酒酬应,众所艳称。”
人物争议
身世之谜
有关杨翠喜的身世,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杨翠喜原名叫春,江苏人,7岁被卖给孙姓人家,12岁时因孙家败落,被养母带到天津投靠亲戚,之后又被卖给一个叫杨慕林的人,此人教她唱戏,并给她取名杨翠喜,她从此进入津门戏园。另一种说法是:杨翠喜生于1889年,原来的姓名与籍贯无法考证,义和团起义时,父母带她来到
天津市,因家中艰难,父母把她卖给一个陈姓的土棍,陈某又把她转卖给杨茂尊,从此踏上学艺唱戏的道路。还有一种说法是:杨翠喜出生地在直隶北通州,本姓陈,小名二妞儿,幼年因家贫被父母卖给一位姓杨的乐户,取名杨翠喜,由此学艺开始唱戏。有最早资料可查的一种说法,来源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出版的一本书,书名为《杨翠喜》,当时正值“杨翠喜案”发生不久,由新小说社出版了该书,书中为杨翠喜作了个小传,按其说法,杨翠喜1889年生于河北通州,1900年12岁时被父母带到天津开始学戏,1904年14岁时开始登台演戏。
下落成谜
杨翠喜案”发生以后,杨翠喜被送回
天津市,但她再也没有出现在戏台子上。至于她后来身在何处,民间也有各种传言。一种说法是杨翠喜跟
爱新觉罗·载振分开后,改嫁了当初捧红她的富商王益孙,甚或有说她还为王益孙诞下一子。也有说她后来依然回到北京,跟了当初捧红她的
段芝贵,随着段芝贵跟着
袁世凯的飞黄腾达,她也成了京都的名流,但随着袁世凯皇帝梦的破灭,杨翠喜也失去了段芝贵这个靠山,最终踪迹成谜。
轶事典故
才子有意
杨翠喜在天津走红之时,
李叔同对她十分仰慕,经常去戏院为她捧场。1905年,李叔同为她写下《菩萨蛮·忆杨翠喜》二首,题为“乙巳七月,将南下,留别翠喜。”词为: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生小怕言愁,言愁不怕羞。
晓风无力垂杨懒,情长忘却游丝短。酒醒月痕低,江南杜宇啼。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帘外隔花阴,朝朝香梦沉。
李叔同这些心思被他的朋友
姜丹书知晓,姜丹书在《释演音传—才子·艺术教育家·高僧》中写有:李叔同年少时,曾将“一腔牢骚忧愤,尽寄托于风清潇洒间,亦曾走马章台,斯磨金粉,与坤伶杨翠喜、歌郎金娃娃、名妓谢秋云以艺事相往还”。
揖唐之争
1930年,历史学家
谢兴尧以“揖唐”为笔名,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主要内容是谈论杨翠喜。文章被一个叫
王揖唐的人看到了,不知出于什么心态,王某在该报上发出个声明,表示这篇谈论杨翠喜的文章不是他写的。由于当时王揖唐的名声不大好(此人后来成了大汉奸),《晨报》副刊主编于非阁也特意写了篇文章,名为《此揖唐非彼揖唐》,说明这篇有关杨翠喜的文章的作者是历史学家,而不是大家知道的那个臭名远扬的王揖唐。经此一段,历史学家
谢兴尧先生一怒之下废掉了“揖唐”这个笔名。
相关作品
小说
“杨翠喜案”发生后不久,就有以这件事为题材的文字作品问世,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小说《杨翠喜》在新小说社出版。该小说本身是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态,虽然风靡一时,但很快就被历史淹没。
升官图
1908年5月,画家张瘦虎以“愁父”为笔名,作了一副讽刺画《升官图》,在当时的知名报刊《
醒俗画报》刊出,这幅画长46厘米、宽58.5厘米,构图为:一位美女坐在中间的太师椅上,身侧的几案上摆着灵芝盆景和桂花,以“芝”“桂”影射“段芝贵”,一位身着朝服的官员匍匐在地,手指一顶花官帽。此画极富讽刺意味,形象的画出了“杨翠喜案”中,段芝贵以献美换取升官发财的丑行。
电影
2005年8月5日,由陈家林、路奇执导的李叔同传记电影《一轮明月》上映,杨翠喜一角由演员
客串饰演。影片中,
与杨翠喜如同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他们的感情高尚而纯洁。
乐曲与粤剧
乐曲《杨翠喜》是粤剧中所演唱的,但其创作由来,也是清末发生在天津的“杨翠喜案”。当时广东人刘明德旅居天津,就是从这一轰动事件中的女主角身上产生灵感,填词度曲,谱写了乐曲《杨翠喜》。2016年7月21、22日晚,广东粤剧院新编出的粤剧《杨翠喜》首次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上演。
书籍
2016年8月23日,台湾文化学者
蔡登山在上海
书展展出他的新书《
声色晚清》。该书以杨翠喜为主线,用类似纪录片的叙说方式追溯了晚清政坛那场政治风波的始末。在其《一代名伶》和《绝世金莲》两章中,发布了杨翠喜一些从未公开的照片,作者通过对这些照片的解读与详实的史料,为读者介绍了杨翠喜的人生经历,再由此引出“杨翠喜案”、“
丁未政潮”这一系列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