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1898年-1982年)是中国近现代收藏家、书画家、诗词作家、戏剧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
张伯驹1898年2月12日出生于河南省,谱名家骐,字伯驹,后以字行。他幼年过继给伯父张镇芳为嗣子,之后随张镇芳夫妇生活。他在家塾读书,记忆力超常,9岁学会作诗,诗作被编入《丽泽社诸家诗》,1917年毕业于中央陆军混成第一期模范团。张伯驹年轻时开始收藏,为收藏散尽家财,他分别于1956年、1970年将30余载珍藏的精品捐献国家,其中包括晋代陆机《平复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宋代黄庭坚《诸上座帖》等9件珍品,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张伯驹著有《丛碧书画录》《
素月楼联语》等收藏著作、《
丛碧词》《春游词》等诗词著作、《张伯驹潘素书画集》《中国书法》等书画著作、《纪梦诗注》《乱弹音韵辑要》等戏剧著作。他曾先后担任
吉林省博物院第一副
馆长、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院馆员等职。2016年4月,
吉林省博物院专设了张伯驹馆;2020年8月,河南
周口师范学院成立了张伯驹研究中心。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张伯驹1898年2月12日出生于
河南省陈州府
项城市(今
周口市下辖项城市),谱名家骐,字伯驹,后以字行,其生父张锦芳曾任民国国会众议院河南省议员。张伯驹幼年过继给
伯父张镇芳为嗣子,7岁随张镇芳夫妇在
滦州生活,次年随迁至
天津市。他在家塾读书,记忆力超常,9岁学会作诗,诗作被编入《丽泽社诸家诗》;且课余时间常看戏剧,10岁时已能学唱数段。
因张镇芳之姊嫁给了
袁世凯大哥袁世昌,袁世凯力荐张镇芳出任长芦盐运使。1911年,张伯驹随袁世凯诸子就读于新书学院,拜教育家严新为师。次年,张镇芳署理
直隶总督兼
北洋政府大臣,之后署理
河南省都督,张伯驹随嗣父赴
开封市,就读于河南陆军小学堂。1914年,袁世凯在北京设立陆军混成第一期模范团,张伯驹考入骑科学习,191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1915年
张镇芳创办了
盐业银行并出任总理,个人入股40万元,之后在袁世凯逝后参与了
丁巳复辟,复辟失败后于1917年7月被捕,由大理院审理。这时京爆发水灾,时任代总统拨款30万元赈灾,未满20岁的张伯驹随后捐款40万元,赈灾并替父赎罪,张镇芳当年10月获保外就医。
1918年2月盐业银行召开第一次股东总会,张伯驹被选为监事。数月后,张伯驹赴
蚌埠市任安武军营务处提调,次年张伯驹随张镇芳面见
东北地区巡阅使
张作霖,被委以奉军总司令部总稽查之虚职。1921年,张伯驹单独赴
天津市会见张作霖,让渡5万元
张镇芳持有的盐业股份,张作霖随后以股东身份配合
张勋等,以盐业银行董事会名义推举张镇芳为董事长。1924年,张伯驹赴
西安市任陕西督军公署参议,
直奉战争爆发后,他离开西安返京,在京购“似园”,开始请戏剧名家
余叔岩说戏。
辗转收藏
1927年,他开始中国古代书画的收藏,收藏的第一幅是
康熙所书《丛碧山房》横幅,随后他将“似园”改为“丛碧山房”,同时改号为“丛碧”。1930年,张伯驹与
袁克文、方地山诗词唱和,取名《蛇尾集》。次年7月,张伯驹被聘为中央戏曲音乐学院北平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年末被推选为北平国剧学会理事。两年后,
张镇芳过世,张伯驹以
盐业银行监察人兼总稽查身份视察北平、
天津市等各行,后于1936年他出任盐业银行南京分行经理。1937年初,张伯驹在上海迎娶了被称为“
苏州古城之花”的
潘素。期间,他收藏了清宫旧藏
黄庭坚的《
诸上座帖》、宋
米友仁的《姚山秋霁图》、清
陈鹄所作《紫云出浴图》。并且,他听闻画家溥儒欲出售家藏的
唐朝韩幹《
照夜白图》,恐流落海外,急发函请主政北平的宋元哲干涉。这一段时期,“民国四公子”的称谓传开,包括
张学良、
爱新觉罗·溥侗、张伯驹、
袁克文。后来,张伯驹获悉《照夜白图》卷画辗转到某一
英国商贩手中,担心《
平复帖》也重蹈覆辙,于是请
傅增湘擀璇,以4万元从溥儒手中购得
陆机《平复帖》。
1941年4月,张伯驹受
盐业银行代理董事长委托赴上海暂理盐业银行总管理处。6月初,张伯驹在上海租界乘坐牌号6010的小汽车照常去盐业银行上班,被三人持枪拦截绑架,第二天绑匪开价200万。绑架策划人为盐业银行的高级职员,后台是汪伪政府的76号特务总部。
潘素为救张伯驹,四处奔波借贷,张伯驹在被囚禁期间拒绝交出收藏画作,最后以20根大条作为赎金,被囚8个月后获释放。
被绑匪放回后,张伯驹在上海短暂就医后,自觉沦陷区危险,遂与潘素及女儿避居
四川省、
甘肃省一带,途中为躲避日军搜查,将《
平复帖》缝藏在衣被中。张伯驹到
西安市后定居,先后参与开办了秦陇实业、福豫面粉公司,并作《仙怨·长安八仙庵》《风流子·骊山华清池》等词。1946年5月,张伯驹成为
盐业银行常务董事,下半年担任华北文法学院教授、
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之后收藏了多件珍品,如
杜牧《赠张好好诗卷》、
展子虔《
游春图》,其中《游春图》为宫廷之物,辗转流落到琉璃厂商人之手,要价220两黄金,张伯驹被迫卖房买下,将居所改名为展春园,自号“游春主人”。
晚年经历
1957年,张伯驹组织成立了“老艺人演出委员会”,两年后编撰完成《丛碧书画录》,随后赴
吉林省担任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等职。1970年3月,张伯驹夫妇向
吉林省博物院捐献了30余件珍藏。1972年,张伯驹返京任中央文史研究院馆员等职。张伯驹在20世纪70、80年代期间著有《春游词》《秦游词》《
红毹纪梦诗注》等多部作品,其中《春游词》便有180多篇,1979年与画家
刘海粟合绘了《芭蕉樱桃图》,次年在北京画舫斋举办了“张伯驹、
潘素夫妇书画联展”。
1982年2月8日,张伯驹因感冒染
肺炎,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2月26日因病逝世,终年84岁。当年3月26日,张伯驹先生追悼大会在北京举行,叶剑英、邓颖超等国家领导人送花圈致哀,赵朴初、
夏衍等各界人士五百余人参加了追悼大会。
主要收藏
张伯驹的收藏生涯自30岁始至60岁止,前后整整30载,他收藏的珍品大部分捐献给了国家,其中,晋代
陆机《
平复帖》、
隋朝展子虔《
游春图》、
唐朝杜牧《
张好好诗卷》、唐代
李白《
上阳台帖》、宋代
黄庭坚《
诸上座帖》、
赵佶《
雪江归棹图》等珍品,都收藏于
故宫博物院。张伯驹一生的字号、斋号、别号等很多,比如“丛碧”“平复堂主人”“展春主人”“春游主人”“好好先生”“
京兆”等,也多数与收藏有关。
主要藏品
张伯驹的收藏著作《丛碧书画录》分为正编、补遗两部分,正编中收录了97件书画,补遗中收录了20件书画,共收录了117件书画藏品,其中:元代以前的书画30件,
明代书画40件,
清代书画47件,无近代书画作品。
陆机《平复帖》
在《
故宫博物院藏宝录》中称:“中国的书法墨迹,除了发掘出土的战国竹简外,历代在世上流传的,且出自名家之手的,要以陆机《
平复帖》为最早。”陆机为
晋朝文学家、书法家,他所书《平复帖》是一封信札,共84字,书法奇古,为由隶变革之体,上有
宋徽宗亲自金书标题:“晋陆机平复帖”。信札卷后有
董其昌、
爱新觉罗·溥伟、
傅增湘的跋文,上面还有唐殷浩印,宋“
宣和”“
政和”双龙玉玺及明代韩逢禧父子,
清代梁清标、
安歧、
爱新觉罗·载治等人的鉴藏印,共有几十方。
展子虔《游春图》
《游春图》是
隋朝展子虔的传世之作,亦是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该画为绢本,纵43厘米、横80.6厘米,画中用青绿着色法描绘了贵族春游的情景,右上部分绘有崇山峻岭,山峦起伏,数峰叠起;右下部绘有土坡,低坡丛树,山路逶迤;左下部绘一低峦小山,与右上边山脉遥相呼应,形成对比;中间绘有大片水域,波光潋滟,一小船点缀其间,船内绘有三四人物,姿态各异。
杜牧《张好好诗卷》
《张好好诗卷》为
唐朝杜牧于大和八年(834年)所书,纸本行草。大和三年 (829年),
杜牧任东都
监察御史时,认识了时年十三岁的豫章(今江西南昌)歌伎张好好。五年后,两人在洛阳东城重逢,此时张好好已沦为“当垆”卖酒之女。杜牧赠之以五言长诗,在赞许好好姿容才艺的同时,抒发了对苦难女子的怜悯之情。此帖由末代皇帝溥仪携带出京,仓惶间散失于长春,张伯驹买下后自署好好先生。该书为右军体,共四十八行,上有
赵佶亲题标签,且加
宣和印玺,又有贾似道秋壑图章、
项墨林、
梁清标的收藏印,以及
年羹尧观款。
范仲淹《道服赞》
宋范仲淹的《道服赞》为
小楷,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共8行。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此帖也是溥仪散出在
长春市的,其中有卷后文同、吴立礼、戴蒙、柳贯、胡助、刘魁、戴仁、吴宽、卢濬、王世贞等鉴赏家跋文以及
欧阳修批语,有“鼎元”“高”“高昜图书”及
清代乾隆、
爱新觉罗·颙琰等数十枚鉴赏印。
黄庭坚《诸上座帖》
《诸上座帖》是宋
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
五代十国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得名于文首“诸上座”(意为各位高僧,“上座”是佛教名,指资历较高的僧人)三字。此帖全文系佛家禅语,署款“山谷老人书”,“书”字上钤“山谷道人”朱文方玺;后纸有明吴宽、清梁清标题跋各一段;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内府书印”、“绍兴”、“悦生”、元“危素私印”,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清孙承泽、王鸿绪,张伯驹等鉴藏印。
曹寅的《楝亭夜话图》
曹雪芹祖父曹寅的《亭夜话图》为纸本,墨笔,画面上有辣树丛竹、房舍文石以及烛台,曹寅、张见阳、
施世纶三人相聚于
江宁织造衙署书斋,秉烛夜话。卷后有曹寅、
张纯修、施世纶等十一人的题诗,其中曹寅题诗:“忆昔宿卫明光宫,
纳兰性德貌娇好。马曹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绪伤怀抱。”此诗后又增加了追念纳兰容若的诗句:“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布袍客落任安在,说向名场此一时。”
文物捐献
1956年7月,张伯驹与夫人
潘素从30年珍藏的书画中选出8件精品无偿捐赠国家,包括晋
陆机《
平复帖》卷、唐
杜牧《
张好好诗》卷、宋
范仲淹《
道服赞》卷、北宋蔡襄行书自书诗卷册、黄庭坚草书卷等珍贵书法,另外还通过统战部将
李白《上阳台贴》转送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嘱中共中央办公厅转交
故宫博物院收藏,并托中共中央办公厅代写感谢信,附寄1万元。文化部为此向张伯驹夫妇颁发了褒奖令和3万元奖金。
后来,张伯驹夫妇又陆续向故宫博物院多次捐献藏品,包括元代
赵孟頫《章草千字文》、明代
唐寅《王蜀宫妓图轴》等共计12件藏品。
1970年3月,张伯驹夫妇向
吉林省博物院捐献了30余件珍藏,包括元赵孟颏篆书千字文、明王谷祥花鸟、明杨廷和书札、明董其昌、赵宦光、张瑞图,清陈洪绶、周亮工对联等。之后,张伯驹夫妇又陆续向吉林省博物院捐献了藏品。
主要作品
张伯驹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中国古典传统经书启蒙,热爱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倒背如流;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他20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脱口而出的便有一两千首。扎实的文学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是他进行诗词、书法、戏剧创作的基础。
诗词
张伯驹著有《
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氍毹纪梦诗》《洪宪纪事诗注》等诗词作品。
丛碧词
《丛碧词》是张伯驹先生编印最早的一部词集,也是修订时间最长、版本最多的词集。从1936年以“丛碧词”之名在《
青鹤》杂志上连载到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第四版刊印,几经增删,历时20多年。1939年张伯驹将1927年至1954年所作词汇编成《丛碧词》发表。《丛碧词》词作以惜春、怀古、思乡为主要内容,情景交融且新意迭出,例如,《临江仙》中“鱼儿三尺水,燕子一帘风”、“一声
玉笛破空”,以二句新奇的语汇呈现出了春天之美。
春游词
《春游词》包含张伯驹1961年至1965年所作的180多篇词,在《春游词·自序》中他谈到自己“一生半在春游中”,序言后署名“
河南省张伯驹”(中州指如今河南,是张伯驹出生地)。这一阶段张伯驹的足迹在北京、
长春市、
天津市、
集安市(今吉林省集安市)等地,词作以北国风光为主,多为沉郁苍凉之作,营造出人生如梦、大地皆春,生死无可无不可的流人心境。《春游词》以率真、情醇的审美蕴藉,成为张伯驹词作的巅峰。
梦还家
《梦还家》是张伯驹在1941年被绑架期间创作的一首词作,分为上、下两阕,前有序言:“难中卧病,见桂花一枝,始知秋深,感赋,寄慧素。”
上阕:“无人院宇,静阴阴、玉露湿珠树。井梧初黄,庭莎犹绿,乱虫自诉。凉宵剪烛瑶窗,记与伊人对语。而今只影飘流,念故园、在何处?想他两地两心,同比断雁离鸳,哀鸣浅渚。”
下阕:“近时但觉衣单,问秋深几许?病中乍见一枝花,不知是泪是雨。昨夜梦里欢娱,恨醒来,却无据。谁知万绪千思,那不眠更苦。又离家渐久,还遥梦也,不如不做。”
上、下两阕组成相互叠套的美学结构,通过众多意象构成景、情、梦一体的美学境域,这一美学境域通过作者混乱的时间认知展现出来,体现出张伯驹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屈服的气概。
书画
张伯驹习右军《
十七帖》、
蔡襄《自书诗》,50岁时其书法融真、草、隶、篆于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1947年张伯驹
吕振羽画家张大千合作书画,1955年11月,他与
爱新觉罗·溥伒、
徐宗浩等人成立了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张伯驹的书法作品主要收录于《张伯驹潘素书画集》。他晚年书法作品中,对联占大多数,还有少量条幅、横批、扇面和匾额等,例如,《张伯驹潘素书画集》收录的“辛壬纪岁,向戍弭兵”对联、“每铺沙席来眠浪,时上山楼在步云”对联、《
枫桥再泊》条幅、“逢雁楼”匾。另外,他晚年赠吉林博物馆“世界和平功最大,江山美满步难量”、“射虎斩蛟三害尽,房谋杜断两心同”等多幅对联。
张伯驹也善绘画,他对自己丰富的书画藏品进行鉴赏和临摹,从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他喜欢画梅、兰、竹、菊等,尤其爱画兰花,笔下的兰花线条舒畅、设色雅致,给人一种幽宁谧、 淡泊趣高之感。其绘画代表作品有《楚泽流芳》《垂杨飞絮》《大地皆春》《梅菊》等。
戏剧
张伯驹7岁跟随张镇芳来到
天津市,看过谭派创始人
谭鑫培、孙派创始人
孙菊仙、刘派创始人
刘鸿声等名角的演出,之后看了孙菊仙演《硃砂痣》,当时即能学唱“借灯光”一段。1931年,他与
余叔岩、
梅兰芳合作,成立了北平国剧学会,学会发行了《
戏剧丛刊》《国剧画报》等刊物。
1927年,张伯驹在天津明星大剧院彩唱了
京剧《二进宫》《
空城计》《
八大锤》。1937年张伯驹举办了四十岁寿日“丛碧宴客堂会”,堂会上张伯驹请求各界名流赈济
河南省旱灾,并与京剧头牌
杨小楼、余叔岩合演了《空城计》,另有
王凤卿演出《文韶关》、魏连芳演出《女起解》等多个剧目,演出所得善款4千多元如数捐赠河南灾区。1951年,张伯驹参加了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的
抗美援朝战争义演,演出了《问樵闹府》《琼林宴》。
1974年,张伯驹创作了《
红毹纪梦诗注》,该著作中含诗作177 首,书中以七言绝句抒写了作者一生参与的
京剧活动,从7岁起看戏、学戏、演戏、论戏,记剧坛掌故,兼及社会风貌,每首诗后附有详简不一的注释文字。该著作以诗作的形式叙说戏剧历史,被戏剧家
吴祖光誉为“一部京剧诗史”。
出版信息
1938年,张伯驹自行刊印出版了《
丛碧词》,1册2卷,铅印本;
1978年,
香港中华书局出版了张伯驹所作《红毹纪梦诗注》;
1983 年,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张伯驹所作《洪宪纪事诗三种》;
1984年7月,
中州古籍出版社将张伯驹生前编印成册的《
春游琐谈》汇编为6集出版;
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伯驹所作《张伯驹词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张伯驹、潘素书画集》;
1988年,宝文堂书店出版了张伯驹所作《
红毹纪梦诗注》;
1991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张伯驹所作《
素月楼联语》;
1998年3月,
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春游纪梦》一书共收编了张先生的六本著述,分别为《春游纪梦》《丛碧书画录》《丛碧词话》《续洪宪纪事补注》《红毹纪梦诗注》《京剧音韵》。
创作特点
诗词
张伯驹的词题材多样,包括咏物词、游览词、节序词、题画词、怀古词、韵词等。其中,最多的是咏物词,主要咏花,爱花、赞花、叹花、喻花,成为他诗词创作的灵感和载体,梅、兰、荷、杏、桃、
迎春花、玉兰、
合欢、
水培水仙、
芍药皆入词。他最爱咏牡丹,有时连咏数阙,例如《浣溪沙·社稷坛白牡丹》:“雪穀冰绡障晓寒,娥眉素面欲朝天,瑶台结队下群仙。”他将自己的灵魂、血泪浸润于诗词中,正如他的词句“爱花无如丛碧翁”。
其次是游览词,历次游览均有作品流传,如《高阳台·西湖春感》:“裙腰不见当时路,最伤心、苏小坟前······柳下笙歌,销魂第六桥边。”游览美景中注入伤春之感,
苏小小墓、第六桥等
西湖的名胜皆入词,欣赏更兼凭吊。
意象典雅
张伯驹词中常用屏风、飞燕、斜阳、落梅这些寻常意象来诉说惆怅之情,营造出一种雍容典雅、风流闲淡的气韵。例如《蝶恋花》上片“深掩云屏山六扇,对语东风,依旧双双燕。小院酒阑人又散,斜阳犹廉残花面。”写小院酒阑人散之后,安静闲适,又有几分空虚之感,意境舒润而又惨淡;下片“流水一分春一半,有限年华,却是愁无限。禁得日来情缱绻,任教醉也凭谁劝。”抒写年华不再的感慨,言与意会,情与景融。这首词曾被行家评为“清妙自然”,“可乱六一”(
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
暗含音律
张伯驹精通音律,词中充满音乐的律动感和灵性,使其词音律谐美,例如《东风第一枝·春雪》:上片“落地声微,沾衣力软,风欺弱絮无主。蓦催万树花开,旋湿一庭翠妩。”句中对雪的描写有声有色;下片“灯暗暗、小楼雨误。
泥滑滑、玉街路阻······”其中“暗暗”“滑滑”叠词的运用具有音韵美,增加了词句审美的含量。
苍凉沉郁
张伯驹多写人生感受,感情细腻,长调哀感顽艳,小令格高韵远,用自然之眼观物,用自然之舌言情,例如《浪淘沙·金陵怀古》:“玉树已歌残,空说龙蟠。斜阳满地莫凭栏。往代繁华都已矣,只剩江山。”作者即景抒情,追怀古昔,抒发了人间沧桑和物是人非的感慨的现实,气韵悲壮而沉郁,使人读后有无限苍凉之感。又如《如梦令》:“寂寞黄昏庭院,软语花荫立遍。湿透凤头鞋,玉露寒侵
青苔。休管、休管,明日天涯人远。”这种凄感情词,贯穿他的词作始终,是他有感于人生的巨大变化而发自心肺的真音。
书法
张伯驹的书法自成一体,其书体类似鸟虫篆,然内含劲力,被人称为“鸟羽体”。如对联:“力耕事识勤为上,劲柏贞松致后凋。”便是典型的“鸟羽体”作品,对联右侧有款识:“力劲贤兄雅屋”,左侧落款:“中州张伯驹时年八十又三。”对联上钤有“平复堂”印、“伯驹长寿”印、“丛碧八十后”印。
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曾这样评价张伯驹的书法:“运笔如
春蚕吐丝,笔笔中锋,夺人视线,温婉持重,飘逸酣畅,兼而有之,无浮躁藻饰之气。目前书坛无人继之。”学者刘叶秋评论张伯驹的书法:“书兼行草,圆劲挺秀,卓然大家风范,与画可称双璧,殊足珍贵。”
戏剧
理论独到
1931年2月,他和
余叔岩联合署名出版了《近代剧韵》,这是第一本用来指导京剧演唱的韵书,试图构建一个科学严密的京剧音韵体系。之后余叔岩因担忧反对声音而退出,张伯驹遂将著作改名为《乱弹音韵辑要》,以自己的署名在北平国剧学会的《
戏剧丛刊》上连载,随后不断加以完善。另外,他还发表了《戏剧之革命》《佛学与京剧》等研究文章,提出了原创戏剧理论,其中,他视“神韵”为戏剧最高境界,并认为戏剧和哲学都能彻底解决人生的意义问题,哲学是从抽象到具体,戏剧则是从具体到抽象。
延续传承
张伯驹的戏剧研究对于即将失传的老戏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例如,他在《红氍纪梦诗注》里,详细记载了《伍子胥》《太平桥》《连营寨》《失印救火》等许多余派戏,其中,他再现了《伍子胥》中《战樊城》《长亭》《鱼肠剑》等几个片段的演出史实,不但记载了
余叔岩的完整唱词,还记录了
杨宝森的演出身段等细节,并予以注释,是余派戏的珍贵历史资料。
主要成就
张伯驹逝世至今近40年来,先后有多个关于张伯驹的研究机构成立,对张伯驹的追思与传记著述的撰写、对张伯驹文化艺术和著述成果的研究,反映了张伯驹的多方面成就。
捐献成就
被称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毫无狂气,温文尔雅,他将散尽家财换来的数十年珍藏捐献国家,让公子一词在这里成为了褒义词,正如张伯驹在《丛碧书画录》中所写:“予所收蓄,永存吾土。”据统计,张伯驹先后向
故宫博物院捐献了20件藏品,向
吉林省博物院捐献了50余件藏品。
文物保护成就
1946年,张伯驹被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主要工作为书画审定。张伯驹发现末代皇帝溥仪从故宫带出的珍贵字画不断出现在市面上后,立即建议故宫博物院尽早开展征集工作,并向故宫博物院提出两点建议:“一、所有《赏溥杰单》内者,不论真赝,统由故宫博物院价购收回;二、选精品,经过审查价购收回。”经过考察和验证,市面上1198件中有四五百件精品,
故宫博物院按当时价格无需大笔经费便大部分收回。
“二希”法帖(
东晋王献之《
中秋帖》和东晋
王珣《
伯远帖》)流出故宫后散失,1947年,张伯驹发表了《故宫散失书画见闻记》刊登于
上海市《
新民晚报》,披露了“二希”法帖的流转情况,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助力了故宫博物院对“二希”法帖的最终收购。
1947年,在
吉林省博物院因馆藏严重不足,需要征集大量的藏品的时候,经张伯驹的介绍,学者、鉴赏家
王世襄将自己收藏的传世名琴“松风清节”捐献给了吉林省博物院。
传统文化保护成就
在诗词、书画、戏剧等方面,张伯驹践行之外还用心研究,均有著述流传。例如,1962年他创办了“春游社”,成员有
罗继祖、于省吾等学者,他组织社员每周聚会交流金石、书画、词章等,并把每次见面谈论的心得记录下来,写成随笔,并油印装订成六卷的《
春游琐谈》;为了保护京剧艺术,张伯驹不但自己登台演出,而且还组织了一些老艺人挖掘传统剧目,在《红氍纪梦诗注》等著作中收录了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
荣誉褒奖
1917年京畿爆发水灾时,张伯驹捐款了40万元。1923年,张伯驹因
京畿水灾捐款获
北洋政府褒奖,以简任职存记任用,授予二等大绶
嘉禾勋章。
1956年7月,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颁发了褒奖状:“张伯驹、
潘素先生将所藏晋代
陆机《
平复帖》卷,
唐朝杜牧《张好好诗》卷,宋代
范仲淹《
道服赞》卷,
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等珍贵法书等共八件捐献国家,化私为公,足资楷式,特予褒扬。”
人物评价
对于张伯驹的评价,绝大多数是正面的,例如:
作家、教育家
宋振庭在挽联中评价张伯驹:“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义、重友谊、冰雪肝胆志念一统,豪气万古凌霄!”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启功评价张伯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画家、
美术教育家
刘海粟评价张伯驹时说:“张伯驹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学者、词人、书法家
周汝昌评价张伯驹:“视功名如糟粕,看势利如尘埃”、“如以词人之词而论,则中国词史当以
李煜为首,而以先生为殿———在他之后,恐怕不易再产生这种真正的词人之词了。”
国学大师
冯其庸评价张伯驹:“国士高风倾万世,天荒地老一真人。”
文史学家、诗人
周采泉评论张伯驹书法:“审时度势,气韵丰赡,是书法中的八宝楼台。”
辞赋家、诗人
姚平认为张伯驹是当代最重要的词人之一。
但对于张伯驹的评价也有少数负面的,如1957年戏曲家
谭富英评论:“张学老生,自以为了不得,其实是‘蚊子老生’。”讽刺张伯驹唱戏是出了名的音低。
个人生活
家庭
1918年初,张伯驹与青梅竹马的李月娥成婚,之后,因与夫人
李姓无子,张伯驹遵父命纳大鼓艺人小白莲为侧室,取名邓韵绮。1926年,张伯驹再纳一侧室,17岁的苏州人王韵,她怀孕后被
张镇芳夫妇带回
天津市养胎。1927年,王韵缃生了个儿子,取名张柳溪。1937年初,张伯驹在上海迎娶了
潘素,之后潘素生了女儿张传。
1939年,张伯驹的原配李月娥因病去世,侧室邓韵绮于1948年离异,另一侧室王韵缃于1952年提出离婚诉讼,张伯驹卖掉了展春园用以支付给王韵缃的赡养费。此时,其妹刘张家芳又提出分家产诉讼,法院判决张伯驹赔偿刘张家芳310袋面粉以抵偿5万多伪法币债务。
为了收藏,张伯驹多次变卖了家产,在收藏《游春图》过程中,潘素还变卖了自己的陪嫁。张伯驹与潘素夫妇都热爱艺术,时常共同观赏、研究收藏的字画,一起作画题字、填词、抚琴,合作了《梅竹双清》《新华梦影图》等书画作品。在张伯驹决定捐献毕生收藏时,潘素给予了坚定支持。他们夫妇二人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直到生命终点。
交友
袁克文是
袁世凯的次子,因为收藏了《蜀道寒云图》而自号寒云主人,比张伯驹大九岁,二人是表兄弟。二人同爱金石文物、字画书法、集联填词等,都曾收藏过明代金陵
柳如是等人的遗物。他们友谊深厚,相互欣赏,在
书画鉴定等方面有许多互动互助。袁克文去世后,张伯驹代为油印刊发了其作品《寒云词》。
张学良是近代爱国将领,为奉系
张作霖大帅之子。张伯驹出任提调时,经常出入大帅府而与张学良结识。张学良与张伯驹志趣相投,在书画收藏方面,张伯驹是张学良的引路人,在张伯驹的影响下张学良开始收藏书画,收藏门类二百多种,收藏古书画数百件,包括
王羲之《舍内帖》、
宋徽宗《敕书》等珍品。
张大千是书画家、鉴赏家,与张伯驹也私交很深。在收购《
平复帖》之初,张伯驹曾托张大千与藏家
溥心畬(溥心)说和,虽未成功,但对最后收购《平复帖》起到了作用。后来,
故宫博物院拟收购宋代
范仲淹《
道服赞》,然而当时资金不足,遂由张伯驹举债收购。原也打算自行收购的张大千获知原委后,主动放弃收购,并于张伯驹、故宫博物院院长马书平一同商量对策,后张伯驹收购成功并捐献国家。
张伯驹经袁克文的引荐结识了
余叔岩。张伯驹经常请余叔岩到自己的“丛碧山房”作客,余叔岩也经常回请张伯驹到“范秀轩”说戏。张伯驹正式从余叔岩学戏时已31岁,每日晚饭后去其家,余叔岩教戏倾心尽力。
京剧外,二人在文物、书画、金石、收藏等方面亦共同爱好,亦师亦友。之后应天津剧院演出,余叔岩主动提出偕张伯驹同往。1937年春张伯驹40岁生日会,余叔岩与张伯驹共演大戏《
斩马谡》,张伯驹演诸葛亮,余叔岩饰演
王平。1943年5月,余叔岩病逝,张伯驹以挽联表达深切悼念。
1947年,
王世襄在
故宫博物院负责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他选定国宝级文物《
平复帖》为著录试点。当时,《平复帖》由张伯驹珍藏,作为晚辈的王世襄登门拜访,希望看一下《平复帖》。张伯驹不仅爽快地答应,还让他拿回家仔细研究。王世襄特别感动,他认真进行笔录,经过一个多月把《平复帖》上的细节都集录下来。后来,王世襄发现张伯驹尤喜兰花,便每年都选一盆兰花给张伯驹送去。1976年,张伯驹为王世襄编撰的《
刻竹小言》题写了两首七绝诗词。
朱家溍是宋代理学家
朱熹第25代孙,与张伯驹也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对收藏、书画、戏剧等都相当热爱,其家中收藏的
北宋蔡襄《自书诗》卷便是其父
朱文钧当年以5000银圆所购。抗战期间,朱家因办理祖母丧事急等用钱,便将此帖作价35000元由“惠古斋”经手让与张伯驹。后来,张伯驹将《自书诗》卷连同《
平复帖》等珍品一并捐献国家。
马宝山是书画商贾,经营“宝古斋”,与张伯驹交往密切。张伯驹收藏的宋代
杨婕妤《
百花图》便是从宝古斋购得;收藏的
隋朝展子虔《
游春图》、
唐朝杜牧《赠张好好诗》均是由马宝山作为中间人,分别从“玉池山房”
马霁川、书画商贾靳伯声处购得。
人物轶事
初见潘素
张伯驹在
盐业银行任总稽核,每年到上海分行查账两次,结果就撞上了潘素。初见潘素的张伯驹,惊其为天人。那一年潘素刚刚19岁,她在13岁时,母亲病逝,被继母王氏卖入欢场。潘素弹得一手好
琵琶,人们称其“潘妃”。一位叫臧卓的
中国国民党中将,已和潘素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潘素要悔婚嫁给张伯驹。愤怒的臧卓把潘素软禁在一品香酒店。张伯驹不顾危险,在友人帮助下成功带走潘素,并连夜北归。对此,当时上海滩的社会新闻标题是:一品香夜半抢潘妃。
词献挚爱
张伯驹擅以诗词表达情感,但他的情词几乎只写给一位女性,即
潘素。他们夫妻二人形影不离,心意相通,张伯驹很珍惜这份真挚的感情,每逢携手出游,抑或良辰佳节,即便寻常相处,他都会作词赠与夫人。尤其是每年
元宵节,因为潘素生日恰好在这一天,张伯驹的词作更动人。如1974年元宵节,潘素六十大寿,年逾八旬的张伯驹作词:“白头百岁,未来还有,四十元宵。”、“指寅转斗,喜逢花甲,共醉华筵。神仙眷属,人间天上,岁岁双圆。”
国画论战
1947年10月,国立北平艺专国画组的三位教员
秦仲文、李智超和陈缘督,对校长
徐悲鸿指定国画授课范围和缩减国画授课钟点等做法不满,遂宣布罢教。三教授罢教事件,引起北平美术界与徐悲鸿一场有关传统与现代的大论战。时任北平市美术会理事长的张伯驹亦加入论战,支持三位教授的艺术立场,并亲自写信与徐悲鸿调停。最终,这场历时2月有余、波及全国的国画论战在
刘铁华的调停下得以和解。
为画痴狂
因为收藏的开支巨大,张伯驹的家底基本掏空了,然而他对收藏依然很有热情。1949年的一天,他看上了一幅明代画家
倪端的《严陵钓叟图》,但卖家要价不低,此时的张伯驹只好向妻子求助。
潘素作为家庭主妇,每天为家里日常生活的各项开支操心,不同意他再买画。见妻子不答应,张伯驹索性躺倒在地,赖着不起来。潘素没办法,只好允诺拿出一件首饰换钱买画。有了这句话,张伯驹才翻身爬起。
后世纪念
张伯驹的女儿张传綵将父亲生前最后的住所后海南沿26号,改造为“张伯驹潘素纪念馆”,她说,父亲一生都追求高雅的品位、高尚的品格,自己开办这个纪念馆是想守住父亲这种精神。
2016年4月,
吉林省博物院专设张伯驹馆,用以陈列张伯驹先生捐赠的书画文物及与之相关的各类展览,以此缅怀老馆长张伯驹先生为吉林省博物院所作的贡献和他在
长春市近十年的峥嵘岁月。
2018年4月2日,由
故宫博物院、张伯驹潘素文化发展基金会、
中国国家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共同举办的"予所收蓄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
2020年8月,张伯驹研究中心成立于河南
周口师范学院,是特色科研平台,也是张伯驹研究机构。中心聘请张传綵、杨箴红、徐汝芳等担任顾问,现有校内专兼职研究员15名(其中博士、教授12名),从其他高校、科研单位聘请沈文凡、马大勇等特约研究员10名(其中7名为博导、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