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增湘
中国藏书家
傅增湘(1872年10月9日-1949年10月20日),字润,又字叔和,号润叔,别署双鉴楼主人等,四川省江安县(今属宜宾市)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藏书家、学者、教育家。1898年,傅增湘成为光绪二十四年进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1917年至五四运动前,他曾担任内阁教育总长。傅增湘一生收藏了宋金刻本一百五十种、四千六百余卷,元刻本善本数十种、三千七百余卷,明清精刻本、抄本、校本的数量更是庞大,总数达二十万卷以上。他是晚清以来继陆心源 宋楼、丁丙八千卷楼、 杨氏海源阁、 瞿氏铁琴铜剑楼之后的又一大藏家。 傅增湘在藏书、校书方面,以及目录学、版本学方面,都堪称一代宗主。1927年,傅增湘担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等职。1946年,他将元版《顺斋先生闲居稿》捐赠故宫博物院。傅增湘的书法主要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楷书风格兼容欧、柳,晚年又间有魏碑笔意,字体端庄典雅。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藏园群书经眼录》、《藏园群书题记》、《双鉴楼善本书目》等。
人物生平
傅增湘(1872—1949),字叔和,号沅叔,别署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等,江安县人。
工书,善文,精鉴赏,富收藏。以藏书为大宗,世所闻名,历任贵州省学政,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等。
著有《藏园瞥目》《藏园东游别录》《双鉴楼杂咏》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进士庶吉士。1902年入袁世凯师爷
辛亥革命后,受袁世凯委任,参加唐绍仪的议和代表团南下议和。1914年任袁世凯御用机构约法会议议员。1915年后任肃政厅肃政史。
1917年12月,在北洋政府任教育总长,一年半,总统一易,总理三易,傅增湘的教育总长劳而不动。
1919年五四运动,北洋政府欲追究北大校长蔡元培策动包庇学生,逼蔡离职。傅增湘极力抵制,不得不辞教育总长职。
后担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以图书收藏研究为乐,开始大规模搜访中国古籍,致力于版本目录学研究。
20世纪20年代末,曾赴日本搜集流失的中国古籍。
一生所藏总计达20余万册。其中多有宋、元、明精刊及抄本。傅的收藏在当时独步天下,中外闻名,仅宋、金刊本就有一百五十余种,后来编制的《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就著录傅氏藏善本二百八十多种,为同期个人收藏之冠为我国著名藏书家。
1937年七七事变后,傅增湘留滞北京,从事古籍的收藏与整理。
1938年他参加日本人控制的东亚文化协议会,先后任副会长,会长。这为后人所诟。
他藏有一部北宋本《资治通鉴》,一部元刻本《资治通鉴音注》,别署“双鉴楼主人”;又由于其在北京西城西四石老娘胡同建有“藏园”作书库,自号“藏园老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特派陈毅持自己的亲笔函,专程拜访。陈毅还未到,傅增湘已经遗憾长逝。
个人作品
轶事典故
平复帖
提到傅增湘先生,就一定要提到《平复帖》。
简介
《平复帖》是晋朝著名文学家陆机(261—303)书写的一封信简,为我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此信的首行中有“平复”两字,故名“平复帖”。当年《平复帖》为恭王府所藏。1937年,溥心畬先生丧母,欲出让《平复帖》以办丧事。
历史
在此期间,一些清朝遗老,如阿联、孟锡圭、朱蓬寿,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等都曾致函溥心先生对《平复帖》易手表示惋惜,怕像恭王府出让的唐韩干《照夜白图》那样,流失海外。此时,张伯驹信致溥心畲先生,大意为,现已民国,丧事可否从俭,《平复帖》可否暂押盐业银行,云云。并托傅增湘先生向溥心畲先生致意此帖为祖传,还是留在本族为好。
傅增湘先生对大家说,张丛碧(张伯驹字丛碧)怕此帖流失海外,早有收购之意,并且,他曾为《夜照白图》事致信宋哲元请求保护该图。虽说张家财势已大不如前,但,以此推断他不会做出份外的事。另,心畲世兄(傅增湘先生与载赢贝勒有交,故称溥心畬先生为世兄)对《照夜白图》事,总有覆水难收的歉疚,曾说,我邦家之光已去,此帖由张丛碧藏也好。并且回绝了出高价的画商。傅增湘先生还对大家说,此帖易手木已成舟,让价大洋4万块已经议定,请大家不要为此事太伤感。此事经傅增湘先生从中斡旋,最后《平复帖》易手张伯驹
书法
特点
傅增湘先生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楷书兼容欧、柳,晚年又间些魏碑笔意,字迹端庄典雅。行书以二王为基础,融唐碑笔意,于俊秀中添加了豪气,在转折处颇见楷书功底。尤其是先生写在书后的跋文,工整流畅且活泼,为文人字之典范。
评价
伦明评论傅增湘说:“江安傅沅叔先生增湘,尝得宋元通鉴二部,因自题双鉴楼。比年,南游江浙,东泛日本,海内外公私图书馆,靡不涉目。海内外之言目录者,靡不以先生为宗。”(《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傅增湘是现代赫赫有名的一个大藏书家,无论是在藏书、校书方面,还是目录学、版本学方面,确实堪称为一代宗主。
收藏古书
藏书
傅增湘大规模收藏古书是从辛亥革命后开始的。他在参加南北和谈期间曾用百金买到一部宋版书(新刊诸儒批点古文集成》,这是他生平所购第一部宋版书,十分珍惜。然经张元济鉴定,此书乃为清四库进呈本,被馆臣窜易删落,面目全非,他深感痛惜,于是便更加发奋购书。他的藏书处名为双鉴楼。“双鉴楼”的来历是这样的:他的先人也有藏书,留下了一部元本《资治通鉴音注》。1916年,他自己又从托忒克·端方的藏书中买得一本南宋绍兴二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刊本《资治通鉴》。他把这两部宋元本合称为“双鉴”,以此作为自己藏书楼的名字。后来他又购得盛昱所藏的《洪范政鉴》一书。此书为盛氏藏书之冠,南宋淳熙十三年宫廷写本。这是南宋内廷遗留下来的唯一一部最完整的写本书。自宋至清末,它一直在内府保存了七百多年,民国初年才流落民间。其书笔法清劲,有唐人写经之风格,桑皮玉版,玉朱栏,有内府玺印,确实为罕见珍宝。从此,他的双鉴楼的“双鉴”之一,不再是元本《资治通鉴音注》,而是以南宋写本《洪范政鉴》来代替了。
长期从事图书收藏和版本目录学研究。遍交当时藏书大家,如李盛铎缪荃孙袁克文陶湘张元济刘承干叶德辉等人,其搜书之勤、藏书之富、版本之精,为近代诸藏书家之首。仅其祖传秘本、善本书达66000余卷。北京新居建成后,又取苏轼“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名“藏园”,园内书楼有“素抱书屋”、“长春室”、“池北书堂”、“莱娱室”、“企麟轩”、“龙精舍”等。1929年编有《双鉴楼书目》4卷,收书1287种。25000余卷,仅宋刊本就达180余种,《藏园群书题记初集》20卷,著文580篇。《藏园群书经眼录》40余册,收录善本书4500种。《藏园群书题记》为其目录代表作,目录学家余嘉锡对他评价甚高。目录学撰述有10余种。撰《海源阁藏书纪要》,叙述他所知所见杨氏“海源阁”藏书源流。精于校勘,所校书有1000多部,1万多卷。仅《文苑英华》的校勘记就有数十万字。1947年7月,以“藏园”群书373部,4300余册,捐赠给北平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印有“藏园秘籍”、“书潜”、“双鉴楼主人”等20多枚。逝世后,后人又先后捐献有480部,3500余册遗书,藏于北京图书馆。
访书
傅增湘经常流连于北京的琉璃厂、隆福寺书肆,又常到浙江省、安徽等地访书。每得知某地有善本,必求一得,倘若资力不及,也必求一见,把书借来,进行校勘。其所得薪金,除生活费用之外,全部用于购书。有时绌于资金,往往借债收书,或卖旧换新。
洪范政鉴
如上述《洪范政鉴》,他从盛氏家见此书后,梦寐不忘十余年。戊辰年(1928)初春的一天,忽然有一书商拿此书出售,卖价很高,傅氏毅然把自己珍藏的日本朝鲜古刻本三筐卖去,换来钱以购此书,真可谓“舍鱼而取熊掌”。
交往
傅增湘与同时代的藏书家曹元忠王秉恩、吴昌绥、顾士、邓邦述徐乃昌蒋汝藻董康章钰叶德辉袁克文刘承干张石铭陶湘、周叔等人都有密切交往,互通有无,常常相互馈赠和代为搜书。他与张元济尤为挚友,从新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一书,可窥见二人关系的密切。二人往返信札,大多是谈论收书、印书、借书之事。清未的托忒克·端方、盛昱、徐坊、扬氏海源阁、景朴孙、李鸿裔、唐翰题、吴重憙缪荃孙费念慈等藏书家的书均先后归入双鉴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热心于收书,犹如“蚁之集膻,蛾之扑火”。这样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双鉴楼所藏,计宋、金刊本约达一百五十种,元刊本几十种,明清精刻本、名钞、名校本更多,总计收藏达二十万卷以上,俨然蔚为大国,雄峙海内,成为陆心源皕宋楼、丁丙八千卷楼、杨氏杨以增翟姓铁琴铜剑楼之后的大收藏家。傅增湘病重时,嘱其后人将所藏通行之本捐赠四川大学,宋、金、元本,明、清精刻、名钞、名校本及经傅氏手校本,如视为传家之宝的“双鉴”,均捐入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傅氏所藏善本书就有二百八十种之多。
校书
傅增湘又有校书之癖。他给自己作了规定,每天校三十页书。白天时间不够用,就熬到深夜。他们家中常有来人和杂事纠缠,就搬到别的房子里去校书。他心里想,世间的善本珍籍无数,自己是不可能全部收藏到的,但每见一书就借来对校一次,其作用甚至胜过书归自家收藏。篇达一千卷的巨著《文范英华》,就是他在七十岁以后所校的。这样一部巨书就是四个年轻力壮的人不停地工作,也得一年功夫才能校完。到了晚年,傅增湘天天伏案校书,有时通宵不眠。即使在严寒的冬天和炎热的暑夏,他也坚持工作,不肯间断。有时家人催他歇息,他也舍不得离开书房。他为什么这样自若呢?他认为:校书是对人类文明极有益的一件大事,庄子说,不为无益之事。人生在世,总要为人类做有益的事,怎么能虚度此生呢?因此,为了校书他从不觉苦,仅《文苑英华》的校记就写了数十万字。伦明为他题诗(《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说:篇篇题跋妙钩玄,过目都留副本存。手校宋元八千卷,书魂永不散藏园。这确实是傅增湘收、校书的写照(但是其根本未校勘完毕)。
校书目录
傅增湘还乐于传布古籍。他自己集资刊刻了《双鉴楼丛书》《蜀贤丛书》,以及《周易正义》《资治通鉴》等近十种单行本,这些书多为自己所藏善本。他还为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提供古籍善本数十种影印出版,以广流传。其中《四部丛刊》初编、续编有他提供影印的善本三十余种。《百衲本二十四史》中有多种取自双鉴楼。他还为朱祖谋董康陶湘徐世昌、吴昌绶、王大隆等提供书籍刊印。正如余嘉锡所说:“先生尝恨学者读书不见善本,故于所藏书,既择其罕见者若干种,付之外,尤不各通假。近涵芬楼所印之《丛刊》,底本多假自先生。犹以不能尽刻其书为憾,则手写校记,将次第为书,以示学者。”(《藏园群书题记续集》余序)这与那些专以秘藏善本,不肯示人,甚至连书目也不肯公之于众的藏书家比起来,相距何千里!傅增湘也是现代的一位成果卓著的目录学家。他每得一书,就撰写题跋一篇,每见一善本,也写一书录。在这些作品中,它辨版本之异同,校字句之误,穷搜宋代刻工姓名、避讳字样等资料,以资鉴别版本之佐证。其学识既精且博,往往发人所未发,详人所不能。他曾说,他所作藏书题识于版本校之学,能开自来目录学家所末开。余嘉锡评论他所作的题记等作品时说:“四部九流,无所不备,以视陈仲鱼《经籍跋文》,精密相似,而博瞻过之矣。”(《藏园群书题记》余序)他的著作有:《双鉴楼善本书目)四卷,《双鉴楼藏书续记》二卷,《藏园群书经眼录》十九卷,《藏园订补亭知见传本书目》二十三卷,《藏园群书题记》二十卷、附录二卷,《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一卷,《藏园游记》十六卷,均已公开出版。又有《藏园续收善本书目》四卷,《双鉴楼珍藏宋金无秘本书目》四卷,《藏园校书录》四卷,《藏图诗稿》四卷,稿藏于家,尚待出版。通计平生著作近四百五十万言。
遗产争议
因不服一审法院只将上千件古玉、两万余件文物中的50余件认定为遗产的判决,原民国教育总长傅增湘后人傅钰年姐弟将5位亲戚上诉到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10年9月12日上午,北京市高院对这起被称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析产纠纷案件”作出终审判决,以超过诉讼时效等为由驳回了上诉,维持原判。
民国教育总长傅增湘的两房孙辈——代表人物傅熹年和傅延年争巨额遗产最终以上诉方傅延年败诉落槌,傅延年等4人只得到字条、经书等10件文物。宣判后,法官分析了判决原因,然而通篇“难”字当头,傅延年方则表示要申诉。
傅增湘一生育有三子二女,暮年只存二子,长子傅忠谟、三子傅定谟。傅定谟先于傅增湘病逝,遗下二男二女四人,分别为傅嵩年、傅钰年、傅颀年和傅延年。傅增湘去世后,傅家由长子傅忠谟掌管财产,仍是一个大家庭,没分家。1966年“文革”抄家,几万件文物被抄走。1971年国家开始逐步归还傅家财产,1974年傅忠谟去世,傅家的财产由傅忠谟长子傅熹年掌管。1985年3月22日,傅熹年主持财产分割,两房共有7人参加,并签订了协议书,但是傅延年一房并没有全部出席。对此,傅延年提出该协议无效。从此,长子和三子的儿辈开始为了如何分割文物展开将近十多年的诉争。
一审法院判决傅延年等4人得到字条、经书等10件文物后,傅延年等人提出上诉。
在庭审过程中,双方曾对900多块古玉提出争议:傅延年认为玉是爷爷傅增湘的收藏,傅熹年则说是其父的个人收藏。无论哪种说法,法院认为双方都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实,只能比拼谁的证据效力更大。傅延年以《傅增湘日记》等著作证明玉是爷爷的收藏,推测傅熹年父亲没有收藏古玉的能力和行为;傅熹年提出,法院曾认定1985年协议之前的古玉已经归还,但傅延年方从未提出异议,证明古玉是父亲的个人收藏。对比之下,法院认为傅熹年的证据更有优势。
因此,法院判决只把可认定傅增湘收藏的佛像条一件、崇祯字条一件、妙法莲花经七件和《续资治通鉴》一本等10件文物分割给傅延年等4人。
本案宣判后,法官表示,距傅增湘去世已达半个世纪,其间,双方对财产多次分割、捐赠、变卖,“法院已做了大量必要的调查核实工作,但仍无法完全恢复历史原貌。”法官还认为,诉讼时间已超过了最长的20年时效,因此上诉人傅延年等人无法得到法律支持。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个人作品
轶事典故
平复帖
书法
收藏古书
交往
校书
校书目录
遗产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