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大统制共和国(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字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他生于
京剧世家,为“
同光十三绝”之一、四大徽班中四喜班班主
梅巧玲之孙,同时也是中国京剧“梅派”创始人。
梅兰芳4岁丧父,随
伯父琴师
梅雨田生活,8岁学戏于时小福弟子
吴菱仙(“同光十三绝”之一),10岁登台,14岁正式搭京剧科班喜连成社演出,青衣是其主攻方向,同时兼学花旦和武功。梅兰芳19岁就主演大轴并引起轰动,成名后还三下
上海市汲取现代舞台经验,戏路受到极大拓宽。在1919—1935年期间,他先后应邀赴
日本、
苏联和美国演出,扩大了国际影响,并被评为“四大名旦之首”。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日军和
汪精卫政权演出(辍演4年),直至1945年战争结束。1949年后,梅兰芳定居北京,专心
京剧教育和交流,前后培养学生100多人。1959年3月23日,梅兰芳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心绞痛病逝。
梅兰芳从艺56年,既注重传统,又广泛汲取不同行当、曲种的表演方式,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梅派”。其代表作有《
贵妃醉酒》《
京剧《霸王别姬》》《黛玉葬花》《游园惊梦》《穆桂英挂帅》等。2024年7月23日,“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
人物生平
出身世家
梅兰芳于清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四日(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梨园世家。1899年,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其祖父
梅巧玲是京剧形成期的著名旦角、“
同光十三绝”之一,有“活萧太后”之称;而其外祖父
杨隆寿则是著名武生。26岁早逝的父亲
梅竹芬先唱小生后改旦角;
伯父梅雨田则为京剧琴师,常为伶界大王
谭鑫培伴奏。
父亲去世时,梅兰芳年仅4岁,由祖母陈氏做主过继给伯父梅雨田,一人“兼祧”两房。8岁(1902年)开始学戏于朱小霞,并不出众,师父失望道“祖师爷没赏你这口饭”。9岁起,梅兰芳改从
时小福(同为“同光十三绝”之一)的弟子、青衣演员
吴菱仙学青衣,得到悉心教导,其戏剧生涯开始出现转机。
初登舞台
光绪三十年七月七日(1904年8月17日),梅兰芳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在
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
织女,其扮相令人耳目一新。
14岁的梅兰芳打破先学戏后入班的惯例,正式搭班“喜连成”(后改为“富连成”),拜师班主
叶春善,白天在广和楼、广德楼演出,与
周信芳、
贯大元等同台,以青衣戏为主,晚上继续向吴菱仙学戏。同年8月,母亲杨长玉亦去世。在此期间,梅兰芳受到多位
京剧前辈的照顾提携,又从姑丈秦稚芬处学习花旦,双管齐下,这在之前是少之又少的机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梅兰芳幼功扎实,为日后的艺术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艺生涯
名声大噪
梅兰芳17岁时,搭俞振庭的双庆班,与
伯父梅雨田博采众家之长,切磋锤炼《
玉堂春》的唱腔,终于演出成功,《玉堂春》由此成为梅兰芳代表剧目之一。同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10月末,梅兰芳挂二牌,首次应邀随同
京剧老生
王凤卿(王瑶卿之弟)赴
上海市演出,在当时上海滩四大戏院之一、位于四马路大新路口的丹桂第一台上演《
彩楼配》《珠砂痣》《玉堂春》《
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便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民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上海之行影响颇大,令梅兰芳眼界大开。此后,梅兰芳广泛吸收上海京剧时装、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了时装京剧《孽海波澜》。
1914年1月,梅兰芳在庆丰堂与王蕙芳同拜
陈德霖为师。同年,又先后从师
乔蕙兰、
李寿山、
陈嘉梁学习
昆曲,从
路三宝、
王瑶卿学戏。同年再次受邀来沪演出,上演了《
五花洞》《真假潘金莲》《
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并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的观众,直至年底方返回北京。
两次南下演出,奠定了他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基础,并在陈独秀、
柳亚子等影响下开始文明戏的尝试,开始了大量新剧目的排演和艺术上的革新。
从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梅兰芳新排演了11出戏。其中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
一缕麻》;古装新戏《牢狱鸳鸯》《嫦娥奔月》《黛玉葬花》;还有昆曲传统戏《思凡》《
春香闹学》《佳期、拷红》以及《
风筝误》的《惊丑》《前亲》《逼婚》《后亲》等。《嫦娥奔月》剧目是
京剧舞台上第一次使用追光,梅兰芳把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演出剧目共计26个,传统剧目、穿老戏服装的新戏、时装新戏、古装新戏、
昆曲均尽数上演。
1918年前后是梅兰芳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他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法,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在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都做了艺术创新,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在此期间,梅兰芳结识吴昌硕等人,并师从画家王萝白学习绘画,此后,又结识了画家
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
陈半丁,后拜
齐白石为师学画工虫,同时与收藏家朱翼庵订交,广泛接触书画和古器物,常与一众文人雅士集会于北京旧宅书斋缀玉轩。
世界交流
1917年梅兰芳被27万北京戏迷评为第一名旦。梅兰芳的成功激发了当时海外中国人的自信心,也吸引了外国人的关注。
时值
日本文学家龙居濑三的一篇介绍梅兰芳的文章在日本引起争议,梅兰芳接受东京帝国剧场的邀请,在1919年4月首次赴日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
神户等地上演了《天女散花》《玉簪记》《
虹霓关》等剧目。此次演出给日本观众带来了良好的审美刺激,也激起了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
然而,当时五四运动爆发中日关系紧张,梅兰芳虽决定履约完成日本演出,但是要求必须撤下现场的“中日亲善”匾额。1924年随着中日关系缓和,梅兰芳再度东渡
日本演出,共21天,先后在
东京、大阪、京都等地上演了《麻姑献寿》《红线传》《
贵妃醉酒》等剧目,引起轰动。
在这期间,梅兰芳于1921年正式结束搭班生涯,先是与
杨小楼合作组织崇林社剧团,后在1922年8月自组承华社,同年10月15日至11月22日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演出。这是承华社创立后首次走出内地。
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经
胡适、
张伯苓等人运作,1930年春季,梅兰芳自筹资金、置办装备和舞台设计率承华社剧团百余人远渡美国,在纽约一炮而红,门票价格遭黑市翻炒两倍多,演出场次不得不延长至3周,此后又在
芝加哥、
旧金山、
洛杉矶等地演出72天,演出剧目主要以传统剧目和昆曲为主,均获得巨大成功。在此期间,梅兰芳与著名戏剧大师卓别林会面,还被美国
波莫纳学院和南
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演出之旅变成学术交流。
回国不久,“
九一八事变”爆发,梅兰芳遂迁居
上海市,排演了《
抗金兵》《生死恨》等剧,以表明政治立场。本年,第三次率团赴
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
受
约瑟夫·斯大林之邀,1935年2月21日至4月21日梅兰芳率剧团赴
苏联进行演出和访问。在苏联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Konstantin Sergeyevich Stanislavski)、
贝尔托·布莱希特(Eugen Bertholt Friedrich Brecht)会面。4月至8月赴
波兰、
德国、
法国、
比利时、
意大利、
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
印度回国。在此次访问的
京剧艺术家中,出访和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
在此期间,梅兰芳也没有停止新的探索,先后拍摄自己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春香闹学》,编演新戏《霸王别姬》《凤还巢》,编演了新戏全本《宇宙锋》——这被梅兰芳视为用力最多的一部戏;同时在排演《西施》时,将
二胡加进乐队,使歌唱更美,影响深远,一直延用至今;排演《
廉锦枫》时,将老生的原板和旦角的慢板合在一起,创造出从来没有的反调倒板唱腔;排演《洛神》一戏时,一改过去的平面布景,加上了立体高台布景,使洛神仙女飘然上下,以增强观赏性和渲染力。
此外,梅兰芳与余叔岩、齐如山、张伯驹等人创办“国剧学会”,倡导“传承和振兴国剧”。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利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
程砚秋、
尚小云、荀慧生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顺天时报》还将梅兰芳这个旦角选为"伶界大王",又捧为"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的声望达到巅峰。
抗战息影
七七事变后,局势紧张。1938年,梅兰芳携家眷移居香港。自抗日战争以来,日方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局面,多次要其出场均被拒绝。梅兰芳在香港演出了《梁红玉》等剧,激励抗战斗志。
1941年,香港沦陷后,于1942年返沪。期间,梅兰芳为了拒绝
汪精卫政权演剧邀请,蓄须明志,息影舞台。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战败投降。梅兰芳剃须重返舞台,在抗日战争胜利庆祝大会上,首次登台,上演了《刺虎》。后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
俞振飞、
姜妙香、“传”字辈
昆曲演员等人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再度出山后,梅兰芳以空前的热情,投入了京剧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中,收徒多人,并尽己所能,投身于公益事业。
1948年,梅兰芳在上海联华三厂拍摄了彩色
京剧影片《
生死恨》,这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晚年经历
国共内战尾声,梅兰芳拒绝撤离并留在大陆。1949年6月,梅兰芳应邀赴
北平市参加第一届
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由此进入政坛。在此期间,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10月1日,又作为文艺界代表登上
天安门城楼,参加了新中国的
开国大典。
1950年代,梅兰芳开始更多思考经典的传承保留和文化交流等问题,先后担任中国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
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国家京剧院首任院长等职,拍摄《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戏曲片,在
朝鲜战争期间访问朝鲜,率领庞大京剧团第三次访问日本。
1951年7月,梅兰芳全家从
上海市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现
梅兰芳纪念馆)。
1959年5月25日,已经65岁的梅兰芳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创编新戏《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这出戏共8场,其中穆桂英戏占3场,表演难度很大,要有扮相、嗓子、基本功,还要有元帅的气度。
1960年1月21日,由
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梅兰芳、与
俞振飞表演的《游园惊梦》彩色电影片上映。1961年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
不久后的7月9日,梅兰芳成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但是同月因病住院。1961年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因为心绞痛在北京阜外医院病逝。享年67岁。
艺术成就
梅兰芳从艺半个多世纪,演出上百剧目,既注重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的限制,广泛汲取昆曲、地方戏乃至民间舞蹈、
国画的艺术精髓,熔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炉,改变了青衣重唱功轻表演的旧规,在唱做念舞乃至化妆、服装层面均有突破,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风格——梅派。
唱腔
梅兰芳的歌唱、行腔婉转自如、韵味无穷, 吐字清晰有力,合乎帝韵料律。他根据传统的唱法, 加以新的发展, 老戏里的“ 南梆子” 一向是花旦唱的, 青衣、闺门也唱“南梆子”是由梅兰芳编制《
嫦娥奔月》时创始的。旦角唱“反四皮”“反四平调”等板式都是他开的头。他根据每一部戏曲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剧情走向,设计出最合适的唱腔进行戏曲人物表现,悦耳动听,清丽舒畅,深得大众的喜爱。
服饰
传统戏曲服饰装基本上是按照明代服装制作的。梅兰芳创造的“古装”
嫦娥的头饰穿戴,便是根据戏曲中人物性格、时代特征,广泛取材古代雕刻、绘画、
塑像的装束,反复修改实验,新的服饰选用了典雅清新的古式
长裙,并且创造了嫦娥的发型的装扮为“吕”字型的发簪,飘然若仙,并且这个扮相非常适合载歌载舞。
舞蹈
舞蹈方面,梅兰芳创造了一系列新型舞蹈,例如《霸王别姬》的“剑舞”、《黛玉葬花》的“花锄舞”、《天女散花》的“绸舞”、《嫦娥奔月》的“袖舞”和“花镰舞”、《太外真传》的“盘舞”等。在其独具艺术特色的“梅舞”中,舞蹈不再仅仅是“以舞叙事”,而演变为一种“借事起舞”,具有了舞蹈的相对独立美学价值。他曾表示,“古典歌舞剧的演员肩负着两重任务,除了很切合剧情地扮演那个剧中人之外,还有把优美舞蹈加以体现的重要责任。”从某种意义上的说,梅兰芳的戏曲舞蹈代表着中国古典戏曲舞蹈化表现的最高形态。
同时,梅兰芳虽然生前没有将其升格为一套完整的戏剧理论体系,但事实上他的思考无处不在并且将其渗透到他的表演、舞台背景中,并形成人们所公认的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梅兰芳曾在访苏期间提出了“中国戏剧之三要点”。第一点,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的隔阂是可以打破的。第二点,中国戏剧的一切动作和音乐等,完全是姿势化。但是中国戏的演员们,都不被这种字母所束缚。第三点,中国(戏)未来之趋势必须现代化,并不一定是戏剧、本体的现代化。
主要作品
梅兰芳早期及中、晚期公开演出的期目约有百六七十出。
传统戏
梅兰芳演出的传统戏中,大部分是正工青衣戏,均是他早年演出的,有些在戏中担任配角,个别剧目在中期仍有演出,有的还在国外演出过。这部分剧目有:
反串戏
梅兰芳在中期演出中,曾在一些义务戏和堂会戏中,反串过各种角色,包括有:
时装新戏
梅兰芳1913年从
上海市回到北京后,梅兰芳和与梅家有三代情谊的老艺人十三燕在京城打“擂台”。在第一场输后,梅兰芳产生了新的想法:觉得过去唱的老戏,都是取材于古代,离现实生活较远,如果直接取材现代的时事,编写新剧,看戏的人会更感亲切,收效比老戏更大。
1914年,梅兰芳出演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根据当时北京著名新闻事件改编。这出新戏虽在草创时代,各方面尚不理想,但当时影响不小,一时报刊连篇评论此剧。梅兰芳大胜十三燕。
《孽海波澜》成为了梅兰芳创编新戏的开端。
一时间,穿着现代装的
京剧也时髦起来,毫不落后于当时的白话新剧。
古装新戏
1915年10月31日,梅兰芳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
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引领时代潮流。十年间,梅兰芳编演了大量新戏。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又创作了人生最后一部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该剧从豫剧移植到京剧,梅兰芳先生的三度创作都在
吉祥戏院完成。
红楼梦新编
梅兰芳在20世纪20年代前,根据名著《
红楼梦》编演了三出剧目,这在当时北方是第一次出现红楼戏,给
京剧舞台又增添了异彩。
老剧目新编
梅兰芳对一些老剧目或其他剧种的剧目, 进行重新编排。虽然是新编,却既能“善于采择运用老戏的优点”,又“能够推陈出新,长于变化”,定本演出之后,还要不断的进行“修改”。新编创作依然遵循的是传统的体制,推崇的却是全新的风貌。古典的韵味也就自然蕴含其中。
昆曲剧目
梅兰芳由于爱好和有志于提倡昆曲,向多位名家学习并积极倡导演出,他演出的昆曲剧目中有的已成为梅派代表剧受到国内外的好评。他演出的昆曲剧目有:
参演电影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国内
“
通天教主”
王瑶卿曾评价四大名旦:“梅兰芳的样,
程砚秋的唱,
尚小云的棒,
荀慧生的浪。”
“梅兰芳超越女性的天真无邪及优雅艳丽的确魅力无穷,甚至有点瘆人,一想到他真身为男性,我就有这种感觉,他是逼真的女性扮演者,他是个超人。”青陵生《吾之所谓“感想”》
“梅兰芳的艳冶的仪态和舞姿对懂或不懂中国剧的人来说都是夺人心魂的。梅作为复兴(戏剧)的代表者已经自觉地行动了,而且他已经被拥戴成为一个标志。”不痴不慧生《关于梅兰芳》
黄佐临《梅兰芳、斯垣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文中又提出 :“梅兰芳是中国传统戏剧最具代表性最成熟的代表。”
国外
《
纽约时报》发表阿特金森的文章评论 :“他的哑剧表演自始至终柔软温和,姿态具有雕塑美。他以轻灵起伏的韵律上场,并在正式演出中,虽有许多调整,也始终保持着这种韵律。他有双精巧的手,对于理解他的动作姿态的人而言,这双手有着同样的艺术表现力……”
斯达克·杨在《梅兰芳》一文中写道 :“这种中国戏剧的纯洁性在于它所运用的一切手段动作,面部表情,声音,速度,道白,故事,场所等,绝对服从于艺术性目的,所以结出来的果实本身便是一个完全合乎理想的统一体,一种艺术品,绝不会让人错当做现实……梅兰芳的戏剧是一种具有真正原则性的学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中国戏曲表演的法则是“有规则的自由动作”,并称赞
京剧和梅兰芳的表演“有充满诗意的、样式化了的
现实主义”。
后世纪念
北京梅兰芳纪念馆
北京梅兰芳纪念馆位于北京护国寺街9号,占地1000余平方米,是梅兰芳人生最后十年的栖息之所。现为梅兰芳纪念馆,正院保存故居原貌,会客厅、书房、卧室等各项陈列均按梅先生生前原状陈列。东、西展室为专题展览。现纪念馆内珍藏着诸多梅先生生前的戏单剧本、服装砌末、书法绘画等。
泰州梅兰芳纪念馆
泰州梅兰芳纪念馆,俗称梅苑,是梅兰芳故乡的纪念建筑群。1985年2月,李先念题写馆名,1992年2月,江泽民视察,写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题词。
梅兰芳史料陈列馆由明清两代古建筑移建而成。其布局错落有致,融严整、朴实、幽静、雅致于一体。里面陈列着大师大量生前活动照片和实物。
梅兰芳公园中有“四绝”:坐落在“梅像广场”上的梅兰芳汉白玉雕像、西北角上的梅亭、书有赵朴初来泰时所作《踏莎行》词的巨型石碑、梅兰芳在《太真外传》中饰演的杨太真戏服雕塑。
北京梅兰芳大剧院
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位于
北京二环路官园桥东南角,这是一座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集传统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现代化的中型剧场,隶属于中国国家京剧院。占地面积13000平米,共分为四层,现有大小2个剧场,大厅正中央是梅兰芳先生的铜像:重1.2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作为戏曲主题剧场,真正成为一方传播戏曲艺术,展示“国粹”之美的文化阵地,充分发挥了梅兰芳大剧院弘扬传统戏曲文化桥头堡作用,已成为全国戏曲演出主阵地。
江苏梅兰芳大剧院
2002年11月2日,全中国第一家以表演艺术家命名的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在江苏省泰州市隆重开业。
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巡演
2014年8月20日,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海外巡演当晚在纽约首演。
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
2024年3月,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台湾梅派传人
魏海敏将携手岛内
民俗音乐团体,在台湾戏曲中心举办《在梅边——天上人间》音乐会,向大师致敬。3月25日,
北京京剧院举行“梅韵流芳”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
梅葆玖先生诞辰90周年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暨启动仪式。
2024年7月23日,“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在
中国工艺美术馆展出。展览由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国家京剧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梅兰芳纪念馆和
泰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展览展出200余件与梅兰芳的艺术生涯密切相关的展品,包括手稿、书画、古籍、戏衣、戏单、乐器、唱片等,其中近120件为首次面向公众亮相。“梅兰芳诞辰1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还包括座谈会、梅派经典剧目系列演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