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飞(1902年-1993年),出生于
苏州市,原籍江苏松江(今
上海市),
京剧、
昆曲小生。原名远威,字涤,号箴非,其父是有“江南曲圣”之称的昆曲名家
俞粟庐;俞振飞的表演风格自成“俞派”。
俞振飞从小对昆曲耳濡目染。9岁进私塾学习经史诗词,14岁向昆曲名伶
沈月泉、沈锡卿学戏,同年拜陆簾夫为师学国画。民国9年(1920年),去上海某纱厂当职员,业余教唱昆曲,是昆曲曲社"粟社"发起人之一。民国19年底,由
程砚秋介绍,拜京剧名小生
程继先为师,正式
下海唱戏。民国20~27年,二次加盟程砚秋的剧团,一度任
暨南大学文学院讲师,教授
戏曲。民国34年,应
梅兰芳之邀,加盟梅剧团。1950年赴
香港特别行政区与
马连良、
张君秋合作演出,拍摄《三堂会审》等
京剧电影。1955年春,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直接关心下,由香港回北京与梅兰芳合拍昆剧电影《断桥》。7月回
上海市,在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任教,1957年任校长。1958年参加中国艺术团,去
欧洲7国巡回演出长达半年之久。195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并连任至逝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出任
中国文艺网副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
上海京剧院院长。1988年获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衔。1989年获中国
唱片公司金唱片奖。逝世前,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主任、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名誉校长、上海昆剧团名誉团长、上海京剧院名誉院长。1993年7月17日凌晨4时45分,俞振飞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终年92岁。
2002年8月15日,文化部、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俞振飞百年诞辰纪念活动”。2011年7月,“雅韵千秋——纪念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诞辰109周年”系列活动在上海举行。
俞振飞继承了传统
昆曲的正宗唱法,将昆剧的“清工”(即清唱,讲究唱法)、“戏工”(即粉墨登场、讲究身段表演)熔于一炉,集于一身。吸收京剧表演贴近生活、注重人物塑造等优点和长处。把昆剧细腻、高雅的表演艺术融化到
京剧中去,形成儒雅秀逸、“书卷气”浓郁的独特风格。俞振飞在昆剧艺术方面的高深造诣和广泛影响,在全国戏曲界享有声望,他通过书信、建言等方式,推动了国家层面对昆剧的保护与扶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2年7月15日,俞振飞出生于
苏州市,原籍
松江区。5岁时,俞振飞开始学习文化。但他的父亲认为白话文太浅,所以一开始就教他读“四书五经”并练习书法。家中藏书颇丰,俞振飞从小就喜欢钻到父亲“四壁图书”的书房里去,“见书就读”。先看经、史、子、集,后看医书和各种杂书、闲书。俞振飞十几岁时就学会作诗、填词作散曲和
小令。6岁开始学唱昆曲。14岁时,他的父亲安排他拜著名画家
陆恢、
冯超然为师学画。俞振飞后来的博学多才,正大大
得力集团于早年读书学习的广泛。19岁便能随父学唱《
纳书楹曲谱》中的所有曲子。
演艺经历
1914年,俞振飞首次登台。1922年,向蒋砚香学唱
京剧小生。次年
程砚秋赴沪演出,特邀其合作颇获好评。1927年,创办新乐府昆剧团。1930年冬天,俞振飞在京剧名旦程砚秋的邀约下,专程到北京拜了京剧名小生
程继先为师。次年,俞振飞在
暨南大学担任讲师,经程砚秋要求,乃辞去讲师职务,赴北京参加演出。复拜入程继先门下,学京剧小生。同年,参加程现秋的鸣和社,演出《玉物型》《复门射载》 等周剧目;不久后脱离鸣和社,在警南大学任教。次年,俞振飞又应邀与程砚秋之合作,两人一直合作巡演六年,誉满京、津、沪、宁等城市。1934年正式转为秋声社专业小生演员,受到程继先的悉心指教。在程砚秋的新编剧目中,俞振飞塑造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他演《
红拂传》的
李靖、《
梅妃》的
李隆基、《春闺梦》的王恢等角色,都有新的创造。随后,俞振飞再度加入鸣和社,演出
京剧《监酒令》《春国梦》。
1939年起,俞振飞成为京剧四大小生之一。次年,与首慧生共演京剧《十三妹》。1941年应聘赴沪,后定居
上海市。1945年,加入
梅兰芳剧团、与梅兰芳合演(奇双会》《
春秋配》《
洛神》等京、昆剧目。1948年,与
张君秋合拍了《
玉堂春》彩色影片。1950年,在梅剧团楼溪京剧 《
断桥》,对该剧进行创新。20世纪40年代末到香港演出。1954年,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排演京剧《人面排花》。次年,俞振飞返北京。还
吕振羽周信芳、
黄桂秋、
章遏云、
新艳秋、
李玉茹、
童芷龄、
吴素秋等诸多名家同台合作。1955年年初,俞振飞接受梅兰芳的邀请,从港返京合作昆腔戏《断桥》。随后,俞振飞到
杭州市参与昆剧《十五贯》的创作和修改。
1957年,任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次年,参加
戏曲歌舞团去西欧访问演出。同年,在周总理的提议下,俞振飞、
言慧珠、
朱传茗等一起讨论修改上海市戏曲学校组织班子着手改编《墙头马上》剧本,此后边排边改,反反复复排了十几遍,本子也修改了十几次。俞振飞还让学生参演,在唱腔创作和表演指导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周总理看了《墙头马上》后,称赞俞、言二人为“最佳搭档”。
1959年,俞振飞参演了
梅兰芳又与俞振飞合作拍摄《
游园惊梦》彩色
昆曲电影,梅兰芳扮演
杜丽娘,俞振飞扮演
柳梦梅。1963年,拍摄昆剧电影《
墙头马上》。1978年,任上海昆剧团团长。次年,与
童芷龄合演
京剧《金玉奴》。1980年4月15日至19日,在“俞振飞演剧生活六十年纪念活动”开幕式上,演出昆剧《
太白醉写》;在闭幕式上,与
张君秋合演剧目《写状》。5月6日,与张君秋在劳动剧场举行展览演出,表演京剧《
春秋配》。1984年,与赵荣深合滇京剧《春国梦》。
戏剧与教育
20年代,俞振飞为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创办和筹款奔走呼号。1955年起,将主要精力投入戏曲教育事业。在他担任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期间,培养出
李炳淑、
杨春霞等杰出的京、
昆曲表演艺术家,先后陆续收纳弟子近40人,全都活跃在全国各地的
京剧舞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积极参与上海昆剧团、
上海京剧院重建工作。他不计个人得失,将"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后平反退赔的个人财物折价款全部缴作党费和赠给上海戏曲学校。他生活简朴、待人宽厚。年逾八旬时,录制20余部京、昆剧折子戏,还经常给学生和京昆艺术爱好者说戏、指导。
1982年2月,复任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5月下旬,在“江浙沪两省一市
昆曲会演”上致贺词,并与
郑传鉴示范演出昆剧《连环记·小宴》。7月,《
振飞曲谱》由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8月,在上海举行纪念
梅兰芳的演出中,与
李玉茹合演剧目《写状》,与
沈小梅合演
京剧《
苏三起解》。9月28日,率上海昆剧团赴
西安市演出,为西安文艺界表演昆剧《
太白醉写》。10月24日,在武汉江夏剧场演出昆剧《太白醉写》。11月18日,率团赴北京汇报演出,11月21日,在人民剧场演出《太白醉写》。
1983年10月28日,作为艺术指导随上海昆剧团赴
香港特别行政区参加第八届
亚洲艺术节。11月1日,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演出
昆曲《太白醉写》。11月3日,应
香港中文大学邀请,作《我与昆曲六十年》演讲1988年10月,
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俞振飞“
文学博士”的
荣誉学位。次年,俞振飞获首届
金唱片奖。
1989年4月17日至6月19日,《俞振飞舞台艺术》续集录像开始,俞振飞录制了《拾画·叫画》《小宴》《书馆》等昆剧。10月初,获首届“金唱片奖”。10月中旬,参加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全国戏曲名家研讨会,在人民舞台与
张君秋合演了剧目《写状》。11月,担任中国昆剧艺术团艺术指导,赴
香港特别行政区参加香港文化中心落成典礼和国际演艺精华演出。
1991年4月,由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
中国文艺网等二十个单位共同举办了“俞振飞舞台生活七十周年纪念活动”。4月9日,其在剧目《贩马记·团圆》中粉墨登场,这是他最后一次演出。由上海艺术研究所主办的为期三天的俞派艺术研讨会在上海教育会堂举行。与会者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一、俞振飞的艺术成就,对京昆艺术的贡献;二、俞振飞的表演风格和艺术道路;三、如何学习老。俞老的祝贺活动受到海内外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上海
长宁区开办了业余
昆曲学校,请俞老担任了名誉校长,并在祝贺活动期间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来自台湾的专家、学者和昆剧爱好者一行二十余人,也参加了开学典礼
上海文艺出版社在短短一个月内重印了《
振飞曲谱》。台湾业余"水磨曲社"赶在祝贺活动之前,花巨资重印了《
粟庐曲谱》,并委托台湾中央大学洪惟助教授携带五十册来沪,赠送俞老,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对祖国传统文化共识共受的文脉和血脉。俞老则表示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看到海峡两岸的统一,并能到台湾去会老朋友。
4月12日,在
上海人民大舞台清唱
昆曲《长生殿·定情》中“古轮台”一段,这是他最后一次唱曲。6月16日,因
低烧住进
上海华东医院。7月,在手术中发现
结肠肿瘤,作手术切除。1993年7月17日,俞振飞在上海华东医院因病逝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来唁电,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市长黄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叶公琦等参加遗体告别仪式。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俞振飞的父亲是江南曲圣
俞粟庐,俞粟庐是
清代权威昆曲家
叶堂的唯一传人。俞粟庐亲自教导儿子学习文化和
昆曲,将俞振飞培养成卓越的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的生母顾恭人在1904年去世,其父于1908年娶继室
淑嘉皇贵妃。
俞粟庐,名宗海,别号韬盛,以字行。清松江府委县人。其祖任武职,粟庐十余岁,即在松江提标营习弓马武艺。光绪七年(1881年),署
金山区守备,后改调太湖水师营务处帮办营务,遂移家
苏州市。早年就学于盛泽
沈景修,通金石学。工书法,宗北碑:并精于书画鉴别,尝受聘为
上海市收藏家李平书校定其平泉书屋所藏
金石书画,一时名手,都服其识别之精。粟庐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人称"俞派唱法",对苏南、浙西一带的
昆曲男影响极大,被尊为"曲圣"。近代戏曲家吴瞿安教授推为"能传叶派正宗唱法者,惟君一人而记"。
情感生活
俞振飞一生有过5次婚恋,俞振飞第一次与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范品珍步入婚姻。婚后,范品珍一味沉迷于麻将,对昆曲根本毫无兴趣。俞振飞在绝望中只得离开
苏州市,回到
上海市,将全部精力投身于昆曲事业中。婚后第三年,俞振飞在上海的友人家邂逅一位也叫“佩贞”的姑娘,此人姓陆,活泼伶俐,冰雪聪明,两人一见钟情。由于无法与原配范氏离婚,经父亲同意,俞振飞将陆佩贞纳为二房。俞振飞和范品珍离婚后,又和
黄蔓耘结婚了。俞振飞
黄蔓耘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始终琴瑟和鸣,举案齐眉。后来,黄蔓耘去世后,俞振飞和言慧珠结婚,但言慧珠也于1966年9月自杀。俞振飞最后一位妻子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派青衣
李蔷华。
教育经历
俞振飞不仅是京昆表演艺术大师,而且是桃李满天下的戏由教育家。俞振飞自1957年担任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以来,忠于职守,辛勤耕耘,亲执教鞭,硕果累累,培养出一大批京昆表演艺术的优秀人才。同时,他还广收弟子,全国各地乃至海外,都有俞振飞的学生。俞振飞的教学活动更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他参加了苏州昆剧传习所的筹备工作。30年代,他还在
暨南大学文学院担任讲师,教授京昆艺术。由于俞振飞讲学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深受学生欢迎,以致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从小教室到大礼堂,座无虚席,许多教师也纷纷赶来听课,其中就有
陈中凡、周谷城这样的名教授。教学和演出,成为俞振飞一生艺术活动中最主要的内容。俞振飞在他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他以人为本、启迪心智的教育思想。而这种思想在他担任戏校校长并亲执教鞭期间,可以说发挥到极致,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从而也了奠定了他不仅是表演艺术家、而且也是举世瞩目的戏曲教育家的地位。
俞振飞弟子多达40位,遍及海内外专业业余京昆两界,最为著名的弟子有
蔡正仁、
岳美缇、杨世彭、顾铁华、
叶少兰、
丛兆桓、宋铁铮、
张富光等。一生中还培养了多个剧种众多优秀表演艺术家,像
华文漪、
李炳淑、
杨春霞、
计镇华、
梁谷音、
王芝泉、
刘异龙、
张洵澎、蔡瑶铁、
刘觉、史洁华等。并多次到国外大专院校讲学授课。
社会任职
1957年,任
上海戏剧学校校长。1960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并连任至逝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出任
中国文艺网副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
上海京剧院院长。1978年,任上海昆剧团团长。1988年获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衔。逝世前,俞振飞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主任、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名誉校长、上海昆剧团名誉团长、上海京剧院名誉院长。
艺术特点
昆曲艺术家俞振飞传承了昆曲纯正的演唱和表演艺术,他精通昆曲中注重声腔纯净度的“清工”和需要化妆登台、展示精细动作的“戏工”,并将两者完美结合。同时,他还吸取了
京剧生活气息浓郁、角色塑造鲜明的优点,巧妙地将昆曲细腻高雅的表演手法融入到京剧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文人雅士般的儒雅气质,又有深深的文化内涵和书卷味道。
小生特点
俞振飞以"昆"人"京",精研音韵口法,唱念更偏于按昆曲的!原则来处理,唱曲时注重"字、音、气、节"的协调关系:因天赋佳嗓,在大小嗓运用上自如转换,毫无痕迹。昌念时能做到小嗓不冒,大嗓不塌,阳调收放自如,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他精通诗词书画,擅长吹笛,在笛风、指法、随腔运气方面有很高造诣:他在演唱时讲究吞吐开阖,轻重抑扬,随腔运气,唱腔细致生动,清晰悦耳。
第一,小生的声音应该儒雅清俊,不要带有脂粉气,要着意表现一-种"雄壮美"。总之,小生的发音要像男人。
第二,咬字、喷口都要区别于青衣。小生的劲头要硬一些,字的处理要有力一些,更接近老生的演唱方法。
第三,行腔的起伏跌宕,要比青衣幅度大。腔虽圆,但梭角要鲜明。拖腔尾音的音波起伏要大一些,尾腔要像
老生那样处理。
第四,嗓音要具备"龙、虎、凤"三音,发声强调"龙、虎"音,而非青衣的"凤"音。
唱皮黄独具昆曲神韵
俞振飞的小生腔婉转清朗,落音厚重达远,唱出了幽深之致,唱出了皮黄腔的
昆曲神韵。俞振飞在
京剧小生中别树一帜,将京剧小生的艺术品位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俞振飞的京剧小生演唱讲究吞吐收放,追求声音的起伏多变。他时常把
南音处理入声字"短促即收藏"的特点,融入人京剧小生唱腔中。"逢人必断"断中有连"的理念,成了俞派唱腔的鲜明特点。俞振飞的唱腔旋律很丰富,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形成了一整套俞派唱腔流传下来。
主要作品
戏曲作品
图书作品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民国时期《申报》曾有文评价俞振飞的赵宠:"俞振飞以江南世家,为提倡曲学,作新乐府
昆曲科班之教授,见《
贩马记》之剧本而喜之,不以弋腔为鄙,常为搬演,移昆曲雅驯之声请容止,以入于弋腔,其美妙难方拟,遂驰誉于一时。彼红豆妙香之艺源自楞仙,楞仙亦是昆曲出身者,而振飞以后起入梨园,藉《奇双会》一剧,竟得大振声威,使北方小生为之失色,吁,亦云盛矣!然以昆曲言,凡能演书馆、见娘、惊变之官生戏者,于赵宠之身份,殆皆优为之,但可为知者道,虽为俗人言耳。自振飞之以此剧成名,
江南之演此者,皆从之改名《贩马记》,亦可观一时之风气......然当民国三十四年以后,
黄桂秋梅兰芳在上海演此,俱以俞振飞饰赵宠,而强
姜妙香为配保童。"
梅兰芳在评价俞振飞塑造的"诗酒风流的县令"时有意强调了"和他本人的性格也有相似的地方"。
戏剧名家
周传瑛在《曲海沧桑话今昔》一文中,对俞振飞作如是评价:六十年来,我国
昆曲事业是和俞振飞同志的艺术实践分不开的。人们一谈到昆曲,就自然会联想到俞振飞同志,正如一谈到
京剧,就立刻会想到梅兰芳一样。他演的巾生戏和我们学的在表演上颇有差异。按我们老师币的路子,巾生在表演上需带有脂粉气,例如角色的手法和台步(经常用军步、碎步),近似闺门旦。而俞振飞同志饰演的巾生,就摆脱了脂粉气,安出了"风雅",也就是大家异口同声一致赞赏的"书卷气"......
在昆曲600年、京剧200年的历史中,俞振飞(1902—1993)是一个横跨两界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光明网评)
俞振飞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京昆表演艺术大师,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戏曲教育家。(
上海戏剧学院评)
后世纪念
2002年8月,文化部、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俞振飞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活动上演的《桃花扇》由上海昆剧团团长
蔡正仁和京剧表演艺术家
杨春霞分别扮演男主角
侯方域和女主角李香君,他们都是俞振飞担任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时的学生。
2008年5月18日,上海昆剧团成立30周年团庆展览在上海档案馆举行,展览开始前举行了俞振飞铜像揭幕仪式。
2011年7月,由
上海市市文联、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京昆艺术中心主办,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等单位联合承办的“雅韵千秋——纪念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诞辰109周年”系列活动在上海举行。
2022年7月15日,由上海艺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昆剧团、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等单位主办的《雅韵千秋——俞振飞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本展将展出110余件珍贵的实物,加上大量照片、图像资料,以及多个珍贵的音视频,共计300余件展品。
参考资料
俞振飞.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网站.2024-04-26
俞振飞.《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