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半丁(1876年5月14日-1970年1月29日),名年,字半丁,又字静山,斋号甚多,常用的有敬洗堂、饮雪庐、五亩之园等,
绍兴市柯桥镇人,是中国近现代画家、京津画派的领袖人物。
陈半丁出身医学世家。幼年他家境贫寒,6岁丧母,9岁丧父,十多岁便当佣工。1894年,18岁的陈半丁到
上海市谋生,被
蒲华帮助介绍与
任伯年相识。不久,又结识了
吴昌硕,并住在吴家寓所,跟随吴昌硕学四书、画及刻印,还为其整理资料。陈半丁跟随吴昌硕十年,朝夕相处,深得吴氏真传。在这十年中,陈半丁又与
吴榖祥、
吴石仙、金吉石等十多位海上名家来往,受益匪浅。他还涉猎明、清
徐渭,
陈淳,
赵之谦等人作品,造诣日渐深厚。1906年,陈半丁从上海去到北京,曾有人推荐他任职为官,陈半丁毅然谢绝。属守其先人遗训,专门从事艺术,以卖画为生,“清风高节是家传”的印文正是当时的写照。陈半丁到北京时,已行而立之年,开始的几年卖画比较吃力。1910年,陈半丁邀
吴昌硕来京,吴昌硕在京数月,亲自为他撰书画、篆刻润例,并介绍京城名人吴颧岱、贺履之、
陈师曾与他相识,局面逐渐好转。1916年,应他的远亲
蔡元培之邀参加“
中国画学研究会”。1922年,陈半丁的十幅作品由陈师曾携带到
日本与吴昌硕、凌直元、
王梦白等人作品同时展出,六幅作品被人购去。1928年,杭州国立艺专成立,他应郑锦耿之邀,任艺专教授。1938年,
北平市沦陷,陈半丁不为日伪政府作事,坚持以卖画刻印为生,刻“强其骨”“不使孽钱”两方印章为座右铭。
新中国成立后,陈半丁历任中国画院(改为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第二届
中国文艺网委员,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1956年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文革”时期,陈半丁被迫害,到1970年1月29日,陈半丁因病去世,享年95岁。十一届三中全会,他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并于1980年2月5日在北京举办了骨灰安放仪式。
陈半丁早年师承吴昌硕、任伯年、
蒲华等
海上画派画风,系统接受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构图技法,形成重视民俗审美趣味的艺术格调。后北上京城,交融海派风格和北派画风,形成小
写意画风,世称“
陈门”。他的画风以涉猎广泛,从徐渭、
石涛笔意中得其精妙,自创写意花鸟新风,独具风采;他的书法、篆刻也是匠心独运,功力深厚,为人所称道。其代表作品有《卢橘夏熟》《高枝带雨压雕栏》《惟有黄花是故人》等。著有《
陈半丁画集》《陈半丁花卉画谱》《当代中国画全集·陈半丁》等。2023年5月5日,陈半丁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76年5月14日(农历四月二十一日),陈半丁出生于
绍兴市柯桥镇西泽村的中医世家,双生,字静山,自号半丁。从小家境贫寒,因父亲喜饮酒,出丁对陈年老酒的向往,故又给他起一名叫“陈年”。6岁时,母亲去世,家中无人照顾陈半丁,由外祖母抚养,并进入
私塾学习,他的外祖母有文化,启蒙之学深受其益。9岁时,父亲和外祖母相继去世,陈半丁失学,无人照顾,转由叔婶收养,并以
纺线、织带、帮工等补贴家用。1889年,被叔婶强逼赶出家门,跑到舅婆家,随后由姑父带往
兰溪市学徒,白谋生计。
人生转折
1890年,陈半丁在钱庄做学徒,由此触及笔景,对绘画产生奇趣。1894年,他由兰溪返至舅婆家,为父母安置故坟。舅婆将孙女王槐英许诺为妻。适逢表叔
吴隐(吴石潜,晚清书画家,工书法、绘画、篆刻,自设西泠印社分社于
上海市)由沪回绍,为表叔所器重,后带至上海虹口
严信厚(字小舫,
清代实业家)家,在严氏“小长庐馆”以刻图章、拓碑帖为业,并为西泠印社之古今楹联汇刻及钤拓各家
印谱。在此有幸得识
蒲华(蒲华)和
吴昌硕(缶翁)先生,深得厚爱,缶翁收其为徒。
1895年,陈半丁在上海,吴昌硕经常带陈半丁往
任伯年处补习翎毛、人物,因陈半丁与任伯年是同乡,任伯年与吴昌硕又
相交莫逆,陈半丁颇得任伯年喜爱,惜未及一载任伯年去世。次年,他回乡与王槐英完婚,婚后返回上海。1905年,陈半丁应吴昌倾之邀到苏州新居雍睦堂与其做伴,并为缶翁绘制父母像,于第二年3月完成《吴昌硕先考妣影图》。同年应
严子均之邀到到上海,为宁波会馆临摹、修补残破的任伯年作品。后应画家金城(金拱北)相邀同到北京,住在金家。在上海的十余年里,曾得到吴毂祥、
吴石仙、金吉石、
金心兰、高邕之、
胡菊邻、
杨伯润、陆廉大、费余伯、
黄山寿等名画家多方评点,受益颇深。
声名鹊起
1908年,陈半丁临电住道人《髡残》山水轴、临清湘山水册页八帧,临高其佩指墨人物册刻,“臣年”印。次年,他经金城推荐与肃亲王
爱新觉罗·善耆相识,入肃王府,为吴柳堂侍御画像,受肃亲王厚待,劝入部任职为官,陈半丁以恪守先人遗训为由婉言谢绝,后刻“清风高节是家传”印一方铭记。同年,作《草堂艺菊图》,金城为之题跋。1910年,吴昌硕特意来北京为陈半丁“把场”,并推荐给画界友人,与
吴观岱、贺履之、
陈师曾等京城名人交往,相互切磋技艺。吴昌硕为了刊登陈半丁的山阴陈年、静山、我无为、半丁等印,与陈半丁合作(吴篆陈刻)半丁、山阴道上人、静山、静山无恙、有鱼、晴山等多方印章。同年,与金城、陈师曾商办“中国书画研究会”,并筹备“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并作巨幅指墨画《十八罗汉图》。次年,他便返回绍兴故里。
担任要职
1914年,陈半丁重回北京,先住东皇城根,后居西河沿佘家胡同上虞
会馆。在会馆与
鲁迅相识,并成为好友。随后他在在蒙藏院编辑部任职。次年,加入宣南面社。同年,
梅兰芳拜师学画1916年,应
蔡元培之邀至
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为馆长
章士钊所器重,彼此相处甚洽,相可研究文史,大有裨益。后与
陈师曾共商成立书画研究室事宜。第二年,与
齐白石相识,并成为知己。1918年,担任任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中国画教授。次年,拟两峰山人作《封侯图》。1920年,与金城、周肇祥、
贺良朴、陈师曾等二十余人共同发起成立
中国画学研究会,陈半丁任评议。随后齐白石送三子齐良琨(子如)拜师陈半丁。并为寿石工刻“湘怨楼”印、为
梅兰芳绘《芙蓉》。1922年,陈师曾与金城等应
日本邀请参加第二次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引起轰动,其中陈半丁参展作品十幅,售出六幅。同年,与
陈师曾、
齐白石、凌直支、
姚茫父、金拱北合作《花卉卷》。
1923年,任北京大学造型美术研究所中国画导师,与
萧谦中、金城、陈师曾合作《松竹高士阁》,
吴庠题诗,姚茫父长跋记事。同年还创作《风竹暗生香》和《鸟语花香》。1924年,参加在中山公同水榭举办的第三次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
印度著名诗人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来北京,4月29日参观北京画界同志会举办的画展,陈半丁主持了欢迎泰戈尔的茶话会。1927年,担任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任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
国画系教授。次年,国立立艺术院在
杭州市成立,应
郑锦(国立艺术院教授)之邀,任该院教授。1929年,娶王慕廉为妻,四年后,又迎娶张慕贞为妻,并为其作《独立见江船》。
1934年,收弟子张爱玲(后成为著名作家)。1937年,“
七七事变”后,
北平市沦陷,为示抗议,拒绝日伪政府聘请,毅然辞去国赢北平艺专教授之职,以卖画刻印为生。为了避开日本人的吵扰,在严惠宁、杨济成等友人的资助下,购得地安门米粮库4号院宅邸为住所,从此,这里成为北平文化艺术界名流经常聚会、谈艺论画之所。1938年,收书画女弟子李永珍。1941年,与溥惜、徐操、
胡佩衡、祁良、
吴镜汀、
汪慎生、萧谦中合作《妙绘联壁》。11月13日,在中山公园水榭为弟子
尤无曲举办展览展出作品均代为题诗落款,以示提携。1945年,刻“只见江山不见人”印,款曰:“汉官印相仿佛,胜利尚非实,更何况人乎,一群无耻(之徒),禽兽不如也。次年,刻“山阴半变”印,款曰:“一国用命,不重人才,但溃区域,天下安能不乱!
丙戌夏,半丁忧闷记之。”同年任故宫文物书画组研究员。1947年,国民党政府邀请陈半丁到南京办展,但遭到拒绝。同年收
潘君诺为弟子。1949年,与
马占山、邓宝珊商议和平解决北京问题。
1951年,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中
国画研究会副会长。与
齐白石、
叶恭绰等合作《普天同庆》。1952年,加入北京美术家协会。1953年,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10月11日,参加在
北海公园举办的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次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
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印度总理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访华,受命作八尺《达摩像》。同年与与齐白石、何香凝等画家创作巨幅国画《和平颂》。1956年,在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与叶恭绰提出“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成立
中国画院”的建议。10月17日,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
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国画院成立,任副院长。为西哈努克在京住宅作三丈六尺巨幅《四季花卉》。随后他两次辞职,但未被批准。1958年8月18日,参加
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举办的“五人花鸟画展”。1959年,《
陈半丁画集》由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同年担任中尼(泊尔)友好协会理事。1960年,赴
日本参加“第二回现代中国书法”。1964年9月,在北京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上,就中国画等问题,与
唐兰等众多代表展开争论。1969年,陈半丁在
西四北六条南屋,研读残存的用“毛选”作封皮的《
佩文斋书画谱》。被勒令为
颐和园举办的庆祝“九大”的展览作《梅花》款落“工农兵画院”。
因病去世
文革时期,陈半丁被迫害,后来《光明曰报》《
北京日报》再度点名批判,陈半丁见报后黯然无语,一病不起。1970年1月28日,陈半丁病情加重,家人送至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附国医院。医院知其姓名后,不收予以医治,延误了抢救时间,于1月29日凌晨含冤逝世,享年95岁。十一届三中全会,他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1980年2月5日,相关部门在北京举办了陈半丁的骨灰安放仪式。
主要作品
绘画作品
篆刻作品
书法作品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绘画艺术
陈半丁一生擅作花卉、山水、人物、翎毛及书法、篆刻。他的花鸟画起初是承袭“海派”绘画传统,师承吴昌硕。又涉及徐渭、
石涛,其笔墨得其二人润泽,容文人之大雅。在他的作品中,色彩强烈、艳丽,师古人而不模仿。他学
吴昌硕,却以自己行书之长入画,用笔灵动清秀,以自家面目出现。在陈半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大量的采用写意和双钩相结合的手法,巧拙互补,线面相参,画面对比、变化增强,潇洒地表达了自身的清隽之气。
陈半丁的山水画高雅清逸,超尘脱俗。他学石涛而不拘泥,具体形迹,只留心意,故而能得石涛艺术精神。四、五十年代陈半丁的山水画用笔深沉,墨色润华,以淡赭、
花青翡翠为主调,
清明节洁净,凝重中透出仙逸之气,卓然自成一家。陈半丁晚年的作品,融汇贯通诸家诸法之长,以己意寄情山水,达到了从心所欲的自由境界。陈半丁晚年境况不佳,作品中常常看出清空、放逸、归隐之寄寓。
书法篆刻艺术
陈半丁四体毕工,行书尤富
米芾之风韵。然而其书法流传较少,所能见到的以绘画题跋为多。他的行书初学
吴昌硕,20世纪30年代逐渐接近“
二王”(
王羲之、
王献之)。用笔流畅,多变,由碑返帖,帖书中文雅、秀逸、灵动的气息,更贴近陈半丁的气质和秉性。他晚年的书法掺入了米的笔意,所书多以侧锋出之,用笔流畅,形态多变,潇洒而浪漫。
陈半丁的篆刻艺术高他的书法,陈半丁十分自信,他曾有印一方:“印不让人”,可见对自己的篆刻多么自负。他1894年在上海从吴昌硕学习篆刻,颇得吴氏真传。二十、三十年代他谨遵师傅,钝刀硬入、冲切兼施、巧拙互用,功力十分深厚。他上溯
赵之谦,吴让之,近而探源秦、汉及
战国古印,积其所长,注重章法的大疏大密和篆刻的古朴自然。所作印章,结字布局,线条劲挺,气息高古,构思奇巧,极有
中国画的布白之妙。
人物评价
陈半丁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杰出代表,书、画、印、诗俱佳,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对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绍兴市市相关部门评)
人物轶事
作为“
海上画派”弟子、吴昌硕与
任伯年的传人,陈半丁于31岁时受当时京派名家金城力邀,北上京城,开启了他“南风北渐”的历程。在吴昌硕、
陈师曾、金城等人的推荐和帮助下声名鹊起。吴昌硕曾为弟子能在北京打开局面而于1910年亲赴北京,盘桓数月,将陈半丁推介于当时的
北平市艺术圈,并亲自为他撰写书画、篆刻润格。
在当时的京城,陈半丁与陈师曾并称“二陈”。1917年,陈半丁与
齐白石相识,并成为至交,他的创作对齐白石启发很大,并且对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也起到推动作用。陈半丁也是20世纪早期中国画的
教育家之一,早在1918年就在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授,成为近现代学院中国画教育最早的教授之一。1920年,陈半丁参与了由金城、周肇祥、陈师曾、
徐燕孙等人创建的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历史意义的“
中国画学研究会”。1923年、1926年,“京派”中最具领袖地位的陈师曾和金城相继去世,陈半丁开始挑起大梁,成为“京派”重要的奠基人。
人物纪念
2004年,陈半丁纪念馆建成,致力于传承和弘扬陈半丁先生的艺术精神,是展示绍兴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
相关事件
2023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根据名单,陈半丁的代表作不准出境。
2024年4月4月8日,由
绍兴市柯桥区委宣传部、金柯桥文旅集团、区文联联合主办的“莫负此生——陈半丁纪念馆成立20周年暨陈半丁纪念特展”开幕式在柯岩鲁镇举行。本次展览精选了陈半丁先生的代表书画作品20余件、篆刻80余方,全面展现其艺术魅力和人生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