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庸(1924年2月3日-2017年1月22日),江苏
无锡市前洲街道人,中共党员。他是一位著名的红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和画家。曾历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
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冯其庸以研究《
红楼梦》而著名于世。2015年,他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7年1月22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2017年5月,他被选为第27届全国书博会“致敬读书人物”。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4年2月3日生于江苏
无锡市前洲街道。家贫困,幼年失学,在家种地,小学、中学均未能毕业。抗战胜利后考入
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两月后又因贫失学。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1949年5月在苏南行署工作。
1954年调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
1975年国务院文化组成立红楼梦校订组,任副组长,主管校注业务,前后七年,1982年出书。
1980年-1982年两度赴美在史坦福、
哈佛大学、
耶鲁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大学讲学。获富布赖特基金会荣誉学术证状。
1984年12月由国务院、外交部、文化部派往
苏联鉴定
圣彼得堡藏本《石头记》,达成两国联合出书协议。后又历访新加坡、
马来西亚、
韩国作学术讲演,均获高度评价。
1996年应邀访问
德国、
法国,并在柏林和
巴黎考察两国所藏
敦煌市、
吐鲁番市文献。
1996年11月离休。
1998年5月25日至5月3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冯其庸书画展”。
1998年8月以76岁的高龄,第二次上
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发现
唐僧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古道为玄奘回国以后1355年来的第一次发现。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
1998年10月4日至酒泉
金塔县访汉代雄关肩水金关、
地湾城。10月5日(旧历
中秋节)至内蒙
额济纳旗访古
居延海、西夏黑水城、汉
甲渠候官遗址,对以上各处都作了详细的调查。
2008年1月任名誉院长。
个人生活
2017年1月22日12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社会活动
先后兼任
中原地区红楼梦学会会长,
中国汉画学会会长,《
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著有《
曹雪芹家世新考》《
论庚辰本》《梦边集》《
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研究了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著有考证丝绸之路和支架取经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冯其庸还擅于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王,画宗青藤白石。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
专著
《春草集》(戏曲研究论文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10月)
《逝川集》(文学史研究文集,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 《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6月)
《梦边集》(红楼梦研究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
《秋风集》(散文序跋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3月)
《落叶集》(学术随笔,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
《曹学叙论》(曹学研究专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
《
漱石集》(红楼梦研究论文二集,湖南
岳麓书社,1992年)
《
论庚辰本》(红学版本研究专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78年4月)
《〈石头记〉脂本研究》(红楼梦版本研究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曹雪芹家世新考》(曹雪芹研究专著,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80年7月)
《
八家评批红楼梦》(红楼梦评点派研究,
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9月)
《增订本曹雪芹家世新考》(曹雪芹研究专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7月)
《曹雪芹家世·红楼梦文物图录》(红学研究专著,图版732幅,考证文字五万字,香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12月)
《
夜雨集》(学术散文随笔,北京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2月)
《瀚海劫尘》(中国大西部摄影集,共图229幅,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1月)
《蒋鹿谭年谱·水云楼诗词辑校》(词学专著,
齐鲁书社,1986年9月)
《评批〈书剑恩仇录〉》(
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评批〈笑傲江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11月)
《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
敝帚集:冯其庸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2月)
《
朱屺瞻年谱》(当代中国画家研究,与
尹光华合著,
朵云轩,1986年5月)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与冯统一合作,用12种脂本石头记排列汇校,七年始完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4月)
《
吴梅村年谱》(清诗研究专著,与
叶君远合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3月)
《
红楼梦概论》(与
李广柏合著,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3月)
主编
《
历代文选》(古代散文选读,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9月)
《新校注本红楼梦》(红楼梦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5月)
《曹雪芹墓石论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8月)
《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1998-1999年)
论文
《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考略(《
红楼梦学刊》1979年01期)
论《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02期)
二百年来的一次重大发现——关于
曹雪芹的书及其他(《红楼梦学刊》1980年01期)
醉里乾坤大——论《
红楼梦》的情节和细节描写(《
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02期)
关于己卯本的影印问题及其他(《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03期)
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上被
胡适删去的几条跋文(《红楼梦学刊》1982年03期)
论南戏《
张协状元》与《
琵琶记》的关系兼论其产生的时代(《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02期)
瞿塘石歌(《清明》1985年03期)
关于
中原地区的陶文化、茶文化及其他(《
文艺研究》1990年01期)
曹学叙论(《
红楼梦学刊》1991年04期,1992年01期,1992年02期)
一个持续五千年的文化现象——良渚玉器上神人兽面图形的内涵及其衍变(《中国文化》1991年02期)
论程甲本问世的历史意义——为纪念程甲本问世二百周年而作(《红楼梦学刊》1992年03期)
曹雪芹墓石目见记(《红楼梦学刊》1992年04期)
论《红楼梦》的脂本、程本及其他——为
马来西亚国际汉学会议而作(《红楼梦学刊》1994年02期)
再论曹雪芹的家世、祖籍和《红楼梦》的著作权(《
红楼梦学刊》1995年01期)
曹雪芹祖籍“丰润说”驳论(《红楼梦学刊》1996年03期)
唐僧取经东归入境古道考实——帕米尔高原明铁盖山口考察记(《法音》1999年03期)
关于
北京师范大学藏《
红楼梦》庚辰抄本的几点思考(《红楼梦学刊》2001年04期)
论《红楼梦》的思想(《红楼梦学刊》2002年01期)
启功先生论《红》发微——论《
全本昆曲《红楼梦》》里的诗与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曹雪芹的祖籍、家世和《红楼梦》的关系——对一个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问题的梳理和
透视(《
红楼梦学刊》2002年04期)
《红楼梦》的思想(
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2003年10月15日)
解读《红楼梦》(《红楼梦学刊》2004年02期)
初读《
四松堂集》付刻底本——重论曹雪芹卒于“壬午
除夕”(《红楼梦学刊》2006年04期)
读沪上新发现的残脂本《红楼梦》(《红楼梦学刊》2006年06期)
曹、李两家的败落和《红楼梦》的诞生(《红楼梦学刊》2007年03期)
《
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文汇报》2007年4月6日)
序跋
《
红楼识小录》序(《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红楼梦论集》序(《
红楼梦学刊》1984年01期)
《精忠旗笺证》序(《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论
侯北人的画——侯北人画集序(《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读书·游山·看画——《
历代游记选》序(《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读
何焯老人的画——瞻老人画册序(《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01期)
吴梅村年谱序(《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重议评点派——《
八家评批红楼梦》序(《
红楼梦学刊》1987年01期)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序(《红楼梦学刊》1987年03期)
走自己的路——王同书《施耐庵研究论集》序(《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03期)
振衣千仞冈 濯足大江流——为《傅抱石画集》而作(《
文艺研究》1989年01期)
《
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序(《红楼梦学刊》1989年01期)
《金瓶梅及小说戏曲比较研究》序(《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论梦叙本——影印梦觉主人序本《红楼梦》序(《
红楼梦学刊》1989年02期)
《
红楼梦大辞典》序(《红楼梦学刊》1989年02期)
校红漫议——八家评批红楼梦校后记(《红楼梦学刊》1989年04期)
《红楼梦研究》序(《红楼梦学刊》1991年02期)
语可诲人 光可鉴物——《
俞平伯周颖南通信集》叙(《中国文化》1991年02期)
《红楼梦会心录》叙(《红楼梦学刊》1992年02期)
无尽的怀念——《
漱石集》后记(《红楼梦学刊》1992年04期)
重论庚辰本——《校订庚辰本脂评汇校》序(《
红楼梦学刊》1993年01期)
关于《石头记》脂本的研究——《〈石头记〉脂本研究》序(《红楼梦学刊》1998年01期)
红学的新贡献——《红楼梦考论》序(《红楼梦学刊》1998年04期)
笔耕不辍的艺术大师——《朱屺瞻作品集—朱屺瞻艺术馆藏品》序(《美术之友》2000年01期)
读红三要——胥惠民《和青年朋友谈〈红楼梦〉》序(《红楼梦学刊》2001年04期)
《论〈红楼梦〉的思想》自序(《红楼梦学刊》2002年01期)
《清代评点本红楼梦丛书》序(《
红楼梦学刊》2002年03期)
《红楼楼》——永恒的认识对象——《红楼梦六人谈》序(《红楼梦学刊》2003年03期)
红楼沉思录——《曹雪芹的最后十年考》序(《红楼梦学刊》2003年04期)
永远芬芳的红学奇葩——《
红楼梦人物论》序(《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论甲戌本——纪念
曹雪芹逝世240周年重印《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弁言(《红楼梦学刊》2004年04期)
我对《红楼梦》的解悟——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后序(《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红楼梦与扬州》序——从“富贵荣华”到“茫茫白地”(《
红楼梦学刊》2007年01期)
个人作品
千古文章未尽才——为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而作(《红楼梦学刊》1983年04期)
圣彼得堡藏抄本《
红楼梦》印象(《红楼梦学刊》1985年03期)
怀念叶圣陶老人(《红楼梦学刊》1989年01期)
汉画漫议(《寻根》1995年05期)
曹雪芹和《红楼梦》(《红楼梦学刊》1999年03期)
——为
柳子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作(《同泽书画》,2001年10月16日)
庄生晓梦迷蝴蝶——读
杜世禄画的感受(《艺术界》2002年01期)
圣彼得堡藏本《
红楼梦》回归记——我与中华书局(《
红楼梦学刊》2003年01期)
乾坤清气一鸿儒——
饶宗颐的
书画艺术(《中国书画》2004年09期)
丹青泼向黔西东——读刘白云先生的山水画(《美术观察》2004年10期)
新疆师范大学的学术演讲(《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又见青山育后人——读
俞宏理山水画(《书画艺术》2005年04期)
两桩历史事实和两件珍贵文献(《紫禁城》2005年06期)
关于王仲先生的绝笔《
十八帖》(《中国书画》2005年07期)
石壶手稿(《艺术界》2006年03期)
传统书画的学习和继承——写在我的书画展之前(《
文艺研究》2006年05期)
怀旧空吟闻笛赋——《红楼梦》新校注本25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红楼梦学刊》2007年02期
人才培养
1954年,而立之年的冯其庸,赴京任教于
中国人民大学,主讲中国文学史。他自编教材,潜心教学,受到好评。他还积极引导学生们去“读天地间最大的一部大书”,曾带领研究生外出学术调查,历时两月,行经7省近30个县市,览江山胜景,觅历史遗迹,参观博物馆,更留意出土文物和碑
碣石刻,使学生眼界大开,受益无穷。
1979年,身为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的冯其庸,把
张庆善从文化部机关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成为他走进红学领域的领路人。冯其庸渊博的知识,宽阔的胸怀,远大的视野,严谨的治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对张庆善产生很大的影响。经过四十年来的提携培养和传帮带,使张庆善逐步成长为一个研究《
红楼梦》的学者,成长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的第三任会长。
2012年12月,冯其庸支持帮助家乡建起了冯其庸学术馆,作为“无锡人民的学术馆”,“用来培养下一代”。从设计方案、馆藏实物收集到最后的布馆,他都全程参与。并将自己的手稿、书画、文物等近2000件捐给家乡。冯其庸学术馆成为“
江苏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江苏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科研永久实习基地”和“
无锡市对台交流基地”。在冯其庸的支持和指导下,以国学文化为主线,以文化宣讲和参观交流为形式,以文会友,以艺共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乡贤文化。学术馆开馆九年中,共举办各类文化、学术交流活动150多场次,搭建了统一战线成员交流共融平台。冯其庸以一座学术馆回馈桑梓,对家乡后辈年轻人不吝给予治学指点,对家乡文化建设有求必应,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治学做人,受到家乡人民的称赞。
人物评价
冯其庸为人宽厚,但爱憎分明,富有兴情。他以“宽堂”为号可能也就是表达这种人格上的追求。而这种人格力量反映到他的画上,其宽厚的气局就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格精神。他的画率意而天真,放浪形骸,寥寥数笔而能全其气韵神采,一切无不透露学养功底。
冯其庸的画远追青藤、白阳,近受
齐白石、
刘海粟、
朱屺瞻的影响,但是蒙养不同,生活相殊,他的画表现出与前辈们不尽相同的艺术方式。在各种艺术方式之间,他更重“聊写胸中逸气”,表现出与同乡倪迂之间的暗合。
他的画还有“写”的特色,反映了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他早年临写各家各派,但最喜欢的是行书,尤其钟情于
王羲之的《
大唐三藏圣教序》。它不仅收集了《圣教序》的各种佳拓的影印本和明拓残本,而且反复临写右军存世的各种书札,以右军书法建构了自己的书法基础。他的书法神清气朗,意远韵长;文气勃发,雅致四溢。他的书法风格,潇洒而不失法度,清秀而远离流俗,规矩而没有造作。这些书法品格都奠立了他的绘画基础。但是,在他的书法中有时又反映出画的谋篇布局和笔墨韵致,表现出中国书画在两种艺术形式创作中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也论证了书画同源的道理。
获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