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唐胜宗跟随
朱元璋起兵渡江,因累积战功成为中翼元帅。他协助
徐达攻克常州,围攻
宁国市,利用地形优势奋力作战,击退了敌军的援兵。唐胜宗在池州之战中,打败了
陈友谅的部队,因此被提升为龙骧卫指挥佥事。唐胜宗在攻
安庆市、
南昌市及
江西省的其他地区中,都做出了贡献。在
安丰镇、庐州和阳的战斗中,唐胜宗在泾江口成功截击敌军,因此升为骠骑卫指挥同知。唐胜宗还参与了平定湖广等地的行动,在安丰俘获了
元朝将领
廉希宪。之后,唐胜宗随大军北伐中原,攻克了
开封市、归德、
许昌市,并在这些地方留守。在延安之战后,唐胜宗升为都督府同知。到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唐胜宗被封为延安侯。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唐胜宗成为总兵,镇压了
浙东地区的叶丁香起义。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唐胜宗巡视
陕西省,负责监督屯田和训练士兵。次年,唐胜宗镇守
辽东。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唐胜宗因胡惟庸党案受到牵连而被杀害,其
爵位也被剥夺。
唐胜宗18岁随
朱元璋起兵,唐胜宗初露峥嵘,被封为中翼元帅,是其崛起的标志。
唐胜宗在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先后取常州、征
池州市、下
南昌市、援安丰、攻庐州、战
鄱阳县、定澧阳、伐中原、克汴梁。在这些大小战役中,唐胜宗表现的有勇有谋,充分展示了他的战争才华。
徐达大军攻克常州之后,进而围困宁国。
张士诚援军来救,唐胜宗“扼险力战,败其援兵”。
宁国市遂降。
征讨
陈友谅时,为了打下死守的安庆城,唐胜宗“为陆疑兵,出不意,捣克其水寨”。这两场战役,可以说是唐胜宗战争才华最典型的体现,前者反映了其作战勇猛、能打硬仗的一面,而后者则反映了他谋略过人、非匹夫之勇的一面。由于他在
朱元璋得天下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他也得到了朱元璋的器重。
洪武三年,他被封为延安侯。至此,达到了他生平经历的最鼎盛时期。
随着明朝的渐渐稳定,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态度逐渐由安抚转为严厉。此变化,唐胜宗感受颇为深刻。他因为“坐擅驰驿骑,夺爵,降指挥”。这一事件,可以说是朱元璋法制严格,但从深层次上说,其对开国功臣尤其是武将的打压是无可质疑的。
明朝建立后,农民起义不绝于世,唐胜宗也因为“捕代县反者”,让
朱元璋重新认识到他的价值,“久之,复爵”。但是,唐胜宗的没落到了此时已经是不可避免了。
其复爵后,相继平浙东山寇之乱、降元右丞兀卜台、巡视
陕西省、镇
辽东、平贵州蛮,并且于辽东“在镇七年,威信大著”,且被“称名臣”,但是却也再没进入过京城这个权力中心。而胡惟庸党案使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打压更加变本加厉。
洪武二十二年(1390年)正月,水东境内“苗蛮作乱”,
朱元璋闻报,即命延安侯唐胜宗“统
贵州省等卫指挥使程率马步军付平之”,唐胜宗因此获赏银一千锭。
清代大学士张廷玉在修《明史》中为唐胜宗立说道:“诸将当草昧之际,上观天命,委心明主,战胜攻取,克建殊勋,皆一时之智勇也。及海内宁谧,乃名隶
党籍,或追论,或身坐,鲜有能自全者。圭裳之赐固足酬功,而砺带之盟不克再世,亦可慨也夫”。
2004年
南京市博物馆在
铁心桥发掘一座明代墓葬。该墓形制较为特殊,与过去发现的明代墓葬均有区别。该墓由短甬道、横前室、一纵后室,券顶等部分构成,其横前室后侧并列有两扇拱门,但仅西侧拱门向外建有纵后室,东侧拱门向外未见有任何建筑痕迹。该墓横前室西侧出土一合《大明延安侯太夫人墓志》(以下简称《志》)。《志》高76、宽76、厚8厘米。盖篆书3行10字,为“大明延安侯太夫人墓志”,周边饰有云纹。《志》文楷书,18行,满行17字,由于墓志风化严重,部分字迹漫难辨。据考证唐胜宗在南京被封延安侯,其府第位于
铁心桥,该墓是他的。
明朝的开国功臣有“
淮西二十四将”,里面大部分的人和二十八侯里的人都是重复的。比如汤和、唐胜宗、
陆仲亨、
周德兴、
华云龙、
顾时、
耿炳文、陈德、
郭兴、王志、
郑遇春、
费聚、
吴良、
吴祯等人,既是“淮西二十四将”,又是“二十八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