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
明朝陕国公
郭兴,明初州(今安徽省五河县郭府乡)人,青年时从军,原在义军郭子兴部下,后随朱元璋征战。郭兴是明朝开国名将,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武定侯郭英郭宁妃的哥哥。
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决战,郭兴献火攻计,使朱元璋大败陈友谅。因其作战英勇,屡建战功,不久晋升为统军元帅,累功进镇国将军、大都督府事。他率部先后攻克常州、宁国市、江阴、宜兴市婺州安庆市、衙州等地,连连得胜。1368年(明洪武元年)郭兴从徐达夺取中原,攻克汴梁,守御河南省,旋即移镇巩昌,边境随之安定,后被封为巩昌侯。
1370年(明洪武三年)郭兴迁秦王武傅,兼陕西行都督府佥事,1371年(洪武四年)平定四川省,1373年(洪武六年)镇守北平市,1378年(洪武十一年)镇守北平,1383年(洪武十六年)巡行边疆,卒谥宣武,葬于金陵聚宝山西,追封陕国公。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郭兴本名郭子兴,因与同时期的濠州红巾军领袖郭子兴同名同姓,故史料多称之为郭兴。郭兴是濠州人,年轻时“拳勇有膂力,善骑射”,至正十三年(1353年)时加入郭子兴的濠州红巾军。当时朱元璋在郭子兴军中逐渐崭露头角,还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即马皇后)为妻。郭兴的父亲郭山甫有相人之术,认为朱元璋之相贵不可言,遂让儿子追随朱元璋,还将女儿郭氏(即郭宁妃)嫁给了朱元璋。郭兴和弟弟郭英从此转投朱元璋麾下。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脱离郭子兴自谋发展,带着徐达汤和、郭兴、郭英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县。他们沿途逐渐壮大,先后夺取滁州市和县(治今安徽和县),又渡江攻占采石矶(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姑孰镇(治今安徽当涂)等地,至至正十六年(1356年)时攻取了集庆路(治今江苏南京)。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以之为根据地,自称吴国公。郭兴一路随军征战,常担任朱元璋的宿卫,并在攻取集庆一战中有“先登”之功,被授为管军总管。
从平江南
至正十七年(1357年),郭兴随徐达攻取常州,又升任统军元帅。当时,应天府周边形势极为严峻。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南方又有别不花、石抹宜孙、石抹厚孙等一众元朝将领分屯于宁国市(治今安徽宣城)、丽水市(治今浙江丽水)、婺州(治今浙江金华)、衢州市等地。郭兴在此后几年间随军转战,先后夺取了宁国、江阴、宜兴市、婺州、安庆市、衢州,屡立战功。朱元璋的势力由此不断发展壮大。至正二十年(1360年),徐寿辉为部将陈友谅所杀。陈友谅自立为帝,建立了东汉陈汉)政权,据有江西省、湖广之地。但朱元璋于次年(1361年)亲征陈友谅,长驱直入,攻取了其根据地江州(治今江西九江),迫使陈友谅逃往武昌(治今湖北鄂州)。郭兴当时亦从征陈友谅,并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时随军攻取了汉国重镇龙兴路(后改称洪都府,治今江西南昌)。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趁朱元璋张士诚交战,以重兵围攻洪都,却顿兵八十余日不能破城,后闻朱元璋来援,乃撤围而走,至鄱阳湖迎战朱元璋。当时,陈友谅的水军以庞大的战舰“连锁为阵”。而朱军船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朱元璋于是采纳郭兴的建议,改以火攻迎敌,果然连战连胜,屡破陈友谅。陈友谅困守湖内,最终粮草将尽,只得冒死突围,却在混战中被流矢射死。残部在张定边的率领下逃回武昌,拥立其子陈理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进称吴王,正式建立西吴政权。(张士诚此时亦称吴王,故史家称张士诚为孙吴朱元璋为西吴。)不久,朱元璋又亲征武昌,迫降陈理,灭亡了陈汉政权。他随后改革军制,撤销了诸翼统军元帅府,改设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郭兴在攻打武昌的战役中“洒血驰战,多所斩获”,因功被委任为鹰扬卫指挥使,后随徐达攻取庐州(治今安徽合肥)、安丰镇(在今安徽寿县),“率先陷阵”,大破东吴军。他在次年(1365年)又南攻湖广,相继攻取襄阳市、衡州(治今衡阳市)、澧州(治今澧县)、辰州(治今沅陵县)等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徐达在夺取高邮市淮安市等淮东重镇后,又攻入浙西,夺取湖州市,继而与常遇春、郭兴、华云龙汤和王弼张温康茂才耿炳文仇成何文辉等将合围平江,经过八个多月的攻城战,最终于次年(1367年)九月攻破平江。张士诚被俘送应天后自杀而死,孙吴政权至此灭亡。郭兴在平吴之役中随徐达转战淮东、浙西,多次“裹创力战,功绩尤著”,升任镇国上将军、大都督府都督佥事。
建功封侯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史称明太祖。徐达、常遇春则率大军明成祖北伐,于当年八月攻入大都(治今北京),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当时,郭兴随徐达进兵中原,攻取汴梁路(治今开封市),在明军攻取大都之战期间一直留在河南,率鹰扬卫指挥使于光、威武卫指挥使金兴旺扼守潼关县。潼关号称三秦门户,陕西省的哈麻图、李思齐张良弼等元朝将领若想收复河南,必先夺回潼关。郭兴在潼关“悉力捍御”,力抗陕西元军。元将王左丞曾自河中(治今永济市西南)来攻潼关。郭兴和于光等大破元军,追奔数十里。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攻入陕西,命郭兴率轻骑直捣奉元路(治今陕西西安),自率大军继进。奉元守将哈麻图不战而逃。明军顺利占领了奉元路,并改为西安府。不久,郭兴又随徐达攻取巩昌府(治今陇西县),并留守其城。他在巩昌招聚流亡,威服境内的西戎、羌夷。洪武三年(1370年),郭兴被任命为明秦王府城墙遗址武傅,兼任陕西行都督府佥事。是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册封六公二十八侯,并钦定功臣位次。郭兴因“不奉主将之命,不守纪律,虽有功劳,未足掩过”,最终仅被封为侯爵。他位列功臣第十五,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巩昌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许子孙世袭,并获赐诰命铁券。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分兵两路,攻灭了割据蜀地的明夏政权。郭兴隶属于傅友德的北路军,由秦陇南下,从破汉州(治今四川广汉)、成都市洪武六年(1373年),徐达命郭兴与李文忠冯胜等将领分屯山西省北平市等处,准备伺机进讨北元。不久,郭兴和临江侯陈德兵进答剌海子(即达里诺尔湖,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大败元军,斩首六百余级,生擒同佥兴都等七百余人,缴获驼马牛羊千余头。后来,郭兴又与陈德、叶昇奏请朝廷,将绥德县庆阳市等地的百姓迁入内地。他在次年(1374年)曾和冯胜、邓愈汤和被一同召回应天,商议边务,但很快便“复镇北边”。
晚年及病逝
洪武十二年(1379年),郭兴与汤和、陆仲亨周德兴、黄彬一同奉旨到临清市练兵。他后来又随徐达巡抚北边,训练士卒”,至洪武十六年(1383年)被召还应天。洪武十七年(1384年),郭兴在应天病逝,终年五十四岁。朱元璋为此辍朝三日,追赠其为陕国公,赐谥号宣武。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郭兴被追定为胡惟庸逆党,其世袭爵位被废除。
历史评价
张廷玉:诸将当草昧之际,上观天命,委心明主,战胜攻取,克建殊勋,皆一时之智勇也。
史籍记载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十九》
《明名臣琬琰录·卷四·国宣武郭公神道碑铭》
轶事典故
在攻取常州之战中,郭兴持续奋战长达七个月之久,期间他昼夜不息,始终身着战甲未曾卸下,以至他的身上长出了虱子
后世纪念
墓葬
2011年,大报恩寺遗址附近发现一块云龙纹饰的石碑,十分精美。石碑立于1865创意产业园中一个正在改建的厂房内,中央竖着刻了“大明敕赐陕国公神道碑”十个大字,被确认为是郭兴的墓碑。
参考资料
郭 兴.蚌埠市人民政府.2024-04-01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国学网.2014-09-2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从平江南
建功封侯
晚年及病逝
历史评价
史籍记载
轶事典故
后世纪念
墓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