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
安徽省马鞍山市下辖县
和县地处皖东,濒临长江。隶属于马鞍山市,介于东经118°04′~118°29′,北纬31°22′~32°03′之间。截至2021年,和县下辖9个镇、85个村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县政府驻历阳镇和州路。 2022年末,全县户籍人口533888人。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历阳县。天保六年(555年),改名和州。辛亥革命后,改称和县。2011年8月,和县(除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2021年,和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1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2%。2022年,和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3.47亿元。
和县在199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和县猿人”、霸王祠、天门山、陋室等历史文化遗址列入中小学教科书唐朝诗人张籍、宋代歌豪杜默、明代诗人戴重清代画家戴本孝等都是和州人。
历史沿革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据《尚书》、《尚书·禹贡》、《通典》、《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史料记载,历阳周代扬州市之邑,春秋属吴,吴亡入越,越亡入楚。战国楚东侵至泗上,遂属楚。秦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秦兼并诸侯统一中国,分为36郡。灭楚,置历阳县,属九江郡
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历阳属淮南国。王莽时期(前9年—13年),一度改为明义县。东汉分十三州郡,历阳属扬州,治所历阳。三国时期(220年—265年)属吴为重镇。晋太康六年(285年),属扬州淮南郡。永兴元年(304年),分淮南郡之乌江、历阳、阜陵、龙亢四县,置历阳郡。宋(南北朝)永初三年(422年),历阳郡属南豫州,辖历阳、乌江、龙亢三县。文帝元嘉七年(430年),罢南豫州并豫州,历阳郡属豫州。元嘉八年(431年),历阳郡辖历阳、乌江、龙亢、雍邱、赞阝县五县。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分淮南北,复置二河南省,历阳郡属南豫州。大明五年(461年),乌江县与怀德县合并,立临江郡。历阳郡辖历阳、龙亢、雍邱、赞阝县四县。永光元年(465年),撤临江郡,乌江县仍属历阳郡元徽元年(473年),赞阝县划归新昌郡。
永明二年(484年),雍邱县划归陈留郡,历阳郡辖历阳、龙亢、乌江三县。
北齐天保六年(555年),齐、梁在历阳协和,改历阳为和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历阳郡,下辖历阳、乌江二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复为和州。武德六年(623年),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贞观元年(627年)和州属淮南道,辖历阳、乌江二县。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和州辖历阳、乌江、武寿(今含山县)三县。天宝(742年),和州复改为历阳郡,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乾元元年(758年),历阳郡仍改为和州,属淮南节度使。宋代和州为上州,置和州防御使,统于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和州镇守万户府,属淮西总管府。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和州安抚司,至元十五年(1278年),和州安抚司升为和州路,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和州路复降为和州,属庐州路。
明洪武七年(1374年),属凤阳府,不久直属南京。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直隶和州,属京师,下辖含山县。清顺治二年(1645年)和州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乾隆八年(1753年),属安徽巡抚部院,安庐滁和道。
民国元年(1911年)11月12日,和州光复,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安徽省第五行政专员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日军侵占和城,汪伪成立和县公署。中国国民党县政府迁至善厚集。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新四军在抗日根据地功剩桥南陈村,成立和含行政办事处,后成立和县县政府。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成立和含爱国民主县政府,同年11月,和、含划开。
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县政府。1949年4月23日,和县全境解放,同年10月,改为和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地区。12月,划归南京市管辖。1950年春,仍属巢湖地区。1952年,属芜湖地区。1958年12月,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成立和含县,划归马鞍山市。1959年4月,仍归属芜湖地区,同年5月,和含县划开。1965年,隶属巢湖专区管辖。 
2011年8月,和县(除沈巷镇)划入马鞍山市。
2020年7月4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和县列入“淮南”片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岸。东经118°04′—118°29′,北纬31°22′—32°03′。全县南北长约69千米,东西宽约18.8千米,总面积为1318.6平方千米,其中:低山、丘陵面积557.3平方千米,平原面积854.7平方千米。东南与芜湖市裕溪口街道紧连,南与无为市裕溪河为界,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隔滁河全椒县毗邻,东北与江苏省南京市一桥之隔,东面紧靠长江,隔江面对南京、马鞍山市、芜湖三大城市。 
地形地貌
和县南北长,东西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及沿江一带地势较为平坦,为长江冲积平原,沟河港纵横交错,水库、坑塘星罗棋布。沿江平原圩区土地面积占全县57.7%,圩田最低海拔7.3米。西北部多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岗地,土地面积占全县42.3%,最高山地海拔315米(如方山)。 
水文
和县境有9条河流和近65千米的长江江段,南起裕溪口,北止乌江驻马河口,水源可靠。
和县境内长江最高水位,均以金河口记录为准:1954年11.54米,1973年10.51米,1980年10.45米,1983年11.46米,1988年10.06米。境内上游以裕溪大闸长江最高水位计算:1954年12.87米、1962年11.04米、1973年11.28米,1983年12.25米,1988年10.90米。境内下游以驷马新河乌江大闸长江最高水位计算:1971年8.44米、1977年10.00米、1983年10.82米、1988年9.46米。 
气候
和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
和县年平均气温15.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28.1℃;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温度2.6℃。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0℃,南北各地温度差异不大,但春秋两季温度升降快,冬夏温度变化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农作物生长期为230天、活动积温5021℃、全年无霜期259天、全年日照时数2126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9%、太阳辐射总量为119千卡/平方厘米。
和县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067毫米,南部多于北部,年无雨日250天左右,雨日多集中在6——7两月,初夏有梅雨,七、八两月多暴雨,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44%。降水年际变化大,据统计:大涝年(1991年)雨量达1990毫米,枯水年(1978年)雨量只有406毫米。年蒸发量1488毫米,7月份最大,达204毫米;元月份最小,仅5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各月相对湿度差异不大,且有自南向北减小的特点。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和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膏、磷、白云石、石灰石、建筑砂、地热、矿泉等20余种,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铊、铅、钒,初步探查铁矿产地4处、铊矿产地1处;能源矿产资源有煤,全县有3处,预计储量500万吨;非金属矿产资源有建筑石料用大理石、溶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水泥用灰岩等,累计查明资源总储量5.46亿吨,保有资源总储量4.99亿吨。 
生物资源
和县有270多种乔灌木树种,134科564种药用植物,72种浮游植物;140多种脊椎动物、14目33科102种鸟类和30多种鱼类。 
土地资源
2022年4月12日,和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开发布,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数据。
(一)耕地60764.51公顷(91.15万亩)。
(二)园地458.20公顷(0.69万亩)。
(三)林地21752.63公顷(32.63万亩)。
(四)草地795.77公顷(1.19万亩)。
(五)湿地653.93公顷(0.98万亩)。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4894.42公顷(22.34万亩)。
(七)交通运输用地3061.54公顷(4.60万亩)。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8762.40公顷(43.14万亩)。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和县辖9个镇:历阳镇白桥镇姥桥镇功桥镇西埠镇香泉镇乌江镇善厚镇石杨镇;县人民政府驻历阳镇。
截至2017年底,和县辖9个镇:,共计85个村、30个社区,县政府驻历阳镇。 
截至2021年,和县辖9个镇:历阳镇、白桥镇、姥桥镇、功桥镇、西埠镇、香泉镇、乌江镇、善厚镇、石杨镇。县人民政府驻历阳镇。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末,和县户籍人口542785人,比2016年末减少1048人。其中,乡村人口426122人,城镇人口116663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3.53‰、死亡率为10.3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0‰。 
2020年11月1日,和县常住人口数为410899人。
经济
综述
2017年,和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1.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6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4.37亿元、95.95亿元和51.24亿元,分别增长4.0%、9.7%和9.9%。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6年的16.1:53.9:30.0调整为14.2:55.9:29.9,一产比重有所回调,二产比重持续提高。按全县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35930元,折合5321美元。 
2017年,和县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6.10亿元,比2016年增长1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59亿元,增长6.4%;税收收入21.57亿元,增长16.1%。财政支出40.70亿元,增长15.3%。从支出项目看,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5.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5.1%,教育支出增长3.2%,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6.4%。 
2017年,和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28元,比2016年增长10.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71元,比2016年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40元,比2016年增长9.5%。 
2017年,和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2.8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0.8%,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投资项目完成168.22亿元,增长6.7%。从投资结构看,和县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56亿元,同比下降3.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6.43亿元,增长34.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79.88亿元,下降1.5%。 
2019年,和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2亿元(含郑蒲港新区),增长8.2%(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8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3.9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2.5亿元,同比增长6.2%。
2019年,和县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县直管22.4亿元,同比增长9.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居全市三县三区第5位。这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3.8亿元。全年县直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库税金为7亿元,同比增长16.7%。全年全县财政支出45.9亿元,增长17.3%,其中县直管31.5亿元,增长5.3%。
2019年,和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592元(不含郑蒲港),同比增长9.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911元和20815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10.4%。
2020年,和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6.8亿元(含郑蒲港新区),增长4.5%(按可比价计算),增速较前三季度快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4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7.0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1.4亿元,增长3.2%。 
2021年,和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1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9.86亿元、129.11亿元和158.49亿元,分别增长7.2%、14.7%和11.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4:40.7:49.9。按常住人口(41万人)计算,人均GDP达到77427元。
2022年,和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3.47亿元,同比增长6.4%。
第一产业
2017年,和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6年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30.98亿元,林业产值0.60亿元,牧业产值8.44亿元,渔业产值5.33亿元,分别比2016年增长3.6%、10.2%、3.9%和5.4%。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5.33亿元,增长4.0%。 
2017年,和县实现农作物播种面积129.50万亩,比2016年增长0.6%;全年粮食总产量33.47万吨,比2016年增长2.3%;油料总产量2.09万吨,比2016年增长1.5%;蔬菜播种面积为25.46万亩,比2016年增长1.2%,蔬菜总产量46.08万吨,比2016年增长2.9%。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70万吨,比2016年增长1.4%。水产品产量2.23万吨,比2016年增长5.0%。
2017年末,和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4.68万千瓦,比2016年增长2.1%;农用拖拉机24278台,农用运输车848辆。全年机耕面积39.95千公顷,机播面积34.83千公顷,机电灌溉面积41.79千公顷,机收面积57.73千公顷。 
2019年,和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1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4%。其中农业产值31.3亿元,增长2.5%;林业产值0.7亿元,增长2.2%;牧业产值8.4亿元,同比下降1.2%;渔业产值5.7亿元,增长7.1%。农产品生产形势良好,其中粮食总产量为39.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产量为48.2万吨,同比增长2.5%;生猪出栏9.9万头,同比下降44.2%;家禽出栏1246万只,同比增长5.1%;水产品产量2.2万吨,同比增长3.7%。
第二产业
2017年,和县全部工业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4%,工业化率为49.0%,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3%,拉动经济增长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20.59亿元,增长13.4%;重工业增加值67.36亿元,增长8.6%。大中型工业增加值18.54亿元,下降3.0%。 
2017年,和县1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8.09亿元,比2016年增长14.6%;实现利税13.87亿元,增长11.3%;其中实现利润9.27亿元,增长2.3%;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87.6%,同比增长21.9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纳税过百万元的企业58户,过千万元的企业7户,过亿元的企业2户。
2017年,和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大米产量56.76万吨,增长3.3%;水泥产量795.97万吨,下降5.5%;化学农药原药产量1.26万吨,下降7.3%;饲料31.33万吨,增长2.2%;泵14.10万台,增长19.7%;阀门3.34万吨,增长10.5%;电力电缆101119千米,增长200.8%。
2017年,和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1.98亿元,扣除价格指数影响实际增长4.9%。全县18家资质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7.72亿元,同比增长26.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8.60万平方米,下降10.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9.74万平方米,增长5.4%。 
2019年,和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3.4%,其中县直管同比增长19.9%;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增幅居全省61个县(市)首位。其中县直管同比增长11.3%,增幅居全市三县三区第3位。从县直管区域的分行业来看,26个工业行业中有18个保持增长。四大主导产业“三升一降”,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9.1%,其中化工、泵阀及汽车零部件、绿色建材分别增长37.5%、10.2%、31.0%,食品下降23.0%。
第三产业
房地产业
2017年,和县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3.61亿元,同比增长1.4%。房屋施工面积344.52万平方米,增长37.1%;竣工面积61.58万平方米,增长252.7%。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7.72万平方米,下降1.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8.11万平方米,下降16.2%。商品房销售额33.25亿元,增长42.3%。 
国内贸易
2017年,和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48亿元,增长12.8%。其中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60亿元,增长18.9%。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分类情况看,粮油、食品类实现零售额3.5亿元,同比增长19.6%,服装类实现零售额0.96亿元,增长17.2%,日用品类实现零售额0.7亿元,增长13.7%,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实现零售额3.5亿元,同比增长16.6%,汽车销售市场实现零售额3.1亿元,同比增长24.8%。
2019年,和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亿元,同比增长12.8%,总量和增幅分别居全省61个县(市)第34位和第14位。其中县直管实现76.8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全年全县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含个体户)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7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县直管10.1亿元,同比增长17.5%。全年全县进出口总额125725万美元,同比增长91.6%。其中:出口总额55395万美元,增长227.5%;进口总额70330万美元,增长44.4%。这其中县直管进出口总额20771万美元,增长14.6%。 
截止2019年12月底,和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95.7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比年初增加24.7亿元,同比增长9.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90.9亿元,比年初增加14.7亿元,同比增长8.3%。从存款来看,住户存款占存款总额近八成。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住户存款余额214.8亿元,比年初增加20.3亿元。
对外经济
2017年,和县实现进出口总额3.41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9亿美元,增长4.1%;进口1.22亿美元,增长73.0%。全年出口总额过百万的企业25家,较2016年增加3家。
2017年,和县实际利用外资为3.02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省外亿元以上项目资金)176.6亿元。 
邮电
2017年,和县邮电业务总量2.70亿元,增长5.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50亿元,电信业务总量2.19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43万户,其中,电信住宅电话3.4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9.34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7.86万户(不含手机上网用户)。 
金融与保险
2017年,和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65.89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79.60亿元,同比增长5.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49.70亿元,同比增长29.1%。
2017年,和县保险业共实现保费收入2.90亿元。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1.37亿元,财产险保费收入1.53亿元。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1.93亿元。其中:人身险赔款0.98亿元,财产险赔款0.95亿元。 
文化
和县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长期在民间流传,出现不少为群众喜爱的优秀曲调和民歌手。抗日战争时期,和县流行一些自编自唱的民歌、小调如:《日本鬼子大炮》、《军民合作》、《河里水黄又黄》、《对口唱》、《抗日救亡歌》等。1957年,濮集乡的民歌被选拔参加中国业余文艺汇演,女民歌手李本兰赴北京演唱受到好评。70年代,县文化馆组织专业干部下乡,搜集、整理和县民歌,主要有《划龙船》、《打茼蒿》、《跳下田里把稻薅》、《叫我唱歌我不难》、《太阳下山落了坡》、《车水歌》、《挑担号子》、《米号子》、《土改锣鼓》等,其中《土改锣鼓》刊登在《江淮文艺》刊物上,《打茼蒿》由歌唱家朱逢博演唱,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录制成唱片发行。《车水歌》获安徽省整理演出奖。 
“和县人”
1980~1981年,安徽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的龙潭洞发现包括1个近乎完整的头盖骨、2块颅骨碎片、1块下颌骨碎片和9枚单个牙齿。头骨化石被命名“和县人”。为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南北方古人类的共性与差异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17年研究表明,和县直立人可能代表一种残存的原始人类。 
名优特产
交通
和县境内有穿境或沿边缘而过的合芜、合宁、宁马芜三条高速公路构成金三角框架。“黄金水道”——长江流经和县境内55千米,有三处18千米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已经建成的公铁两用桥——芜湖长江大桥引桥落脚在和县南端。 
截至2017年末,和县境内公路总里程2036.5千米,其中国道、省道164.6千米,县道295.3千米,乡道256.7千米。按等级分:高速66.7千米,一级公路81.3千米,二级公路119.9千米,三级公路231.6千米,四级公路1509.6千米。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31986辆,营运汽车1313辆,其中载客汽车380辆。 
社会
教育事业
截至2017年末,和县小学共56所,在校学生24417人,其中:女生10564人,农村留守儿童8033人;专任教师1749人,师生比13.96。初中27所,在校学生12172人,其中:女生5309人,农村留守儿童4975人;专任教师1317人,师生比9.24。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6844人;专任教师499人,师生比13.72。全县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共3365人,其中普通高中496人,普通初中1265人,小学1604人。全县学前教育学龄人口总数(3——5岁)11806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3.00%;小学毛入学率为101.55%,其中:女童小学毛入学率为100.8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8.95%。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3.0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05%。全县每万人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为349.69人,其中:高中在校生为125.86人;每万人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为798.69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909人,在校生2965人。全县每万人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为54.52人。 
2021年8月,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滨江校区在和县挂牌成立。
科技事业
截至2017年末,和县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1家,通过高新技术产品认定218项。申报专利125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825件;全年专利授权量397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97件。 
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末,和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场、体育馆各1个(座),艺术表演团体1个。共有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9万册。全年举办文化大讲堂12场,陋室讲堂4期,名家讲座3场,朗读、读书分享会3场,精品图书惠民展销1场。开展全民阅读、书香和州等活动,全市首个城市公益书吧、24小时城市书房和自助图书馆等相继投入使用。公共文化场馆全年累计为69000多名群众提供文化免费开放服务,县艺术表演团体全年演出140场,其中送戏下乡98场,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演艺团体来和举办专场惠民演出7场。 
医疗事业
截至2017年末,和县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3个,其中医院4个。拥有床位1320张,其中医院床位918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7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64人,注册护士642人。农村卫生室达到92所,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1.08个卫生所。全年分别救治艾滋病结核病、晚期血吸虫病病人22人、190人和20人,孕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婚前医学检查率92.63%。 
体育事业
2017年,和县参加各类竞技体育运动赛事,获得奖牌47枚,其中金牌27枚,银牌16枚,铜牌4枚。先后组织开展了拔河、篮球、太极拳、乒乓球、蛋、羽毛球、全民健身等群众体育活动20次。对县体育馆进行升级改造,新建6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分别成立全县柔力球协会、游泳协会、牌类协会。全年体彩销售额达到1600万元。 
环境保护
2017年,和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单耗为0.2175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06%。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274天,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4.6%,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12%。全县森林面积达到2527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22%,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36.2万立方米。 
旅游
代表人物
张籍(约767年—约830年),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市(今属江苏苏州),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杜默(1019年—约1085年),字师雄,和县南义乡丰山杜村人,北宋著名歌豪。著有《诗豪集》一卷。后,以特奏名仕,任新淦县尉,终年68岁。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地区)人。绍兴二十四年甲戌(公元1154年)进士第一名(状元)。《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
陈廷桂(1768年—1842年)清代文学家。别名梦湖,今安徽和县历阳镇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中进士,授庶吉士。著有《历阳典录》、《滇程日记》、《豫章行记》、《沈阳于役记》、《江汉行程录》、《秦三绝录》等。晚年回归故里著有《笋根杂录》、《历阳诗》、《年谱稿》,并重修《和州志》。
林散之(1898年—1989年),林散之是安徽和县乌江人,8岁学艺,三十以后,在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黄宾虹对林散之在书画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评价极高:“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在马鞍山太白楼,建有江泽民亲题馆名的“林散之纪念馆”。 
许海峰,1957年8月1日生于福建省龙海县,安徽和县人,射击运动员。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该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同时也是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打破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纪录。许海峰是名副其实的金牌运动员和金牌教练。
侯学煜(1912年—1991年),和县历阳镇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45年留学美国,1947年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成为中国植物学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撒贝宁,祖籍和县,著名主持人,抗战爆发后,他的祖辈离开了故土。 
获得荣誉
2019年,和县入选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20年6月30日,和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1年1月14日,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名单。 
2021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21年9月8日,和县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2021年9月15日,和县入选第二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 
2021年11月,拟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公示名单。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水文
气候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
土地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文化
名优特产
交通
社会
教育事业
科技事业
文化事业
医疗事业
体育事业
环境保护
旅游
代表人物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